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7 毫秒
1.
中国古代王朝既反腐惩贪,又表彰和奖励清官廉吏.清官廉吏大都忠于皇帝,勤于职守;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不畏强权,公正执法;为官清廉,一身正气等.表彰奖励包括下诏书表彰,加官晋爵,物质鼓励,死后优恤,赏及后代子孙等.对清官廉吏的表彰弘扬了正气,对贪腐之风起了一定的抑制作用.然而,因为这种表彰还不足以抵消贪腐的诱惑,人治下的制度漏洞又给贪腐行为造成许多机会.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王朝既反腐惩贪,又表彰和奖励清官廉吏.清官廉吏大都忠于皇帝,勤于职守;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不畏强权,公正执法;为官清廉,一身正气等.表彰奖励包括下诏书表彰,加官晋爵,物质鼓励,死后优恤,赏及后代子孙等.对清官廉吏的表彰弘扬了正气,对贪腐之风起了一定的抑制作用.然而,因为这种表彰还不足以抵消贪腐的诱惑,人治下的制度漏洞又给贪腐行为造成许多机会.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历史悠久.西周之初,已有监察人员之设置,所谓“周公使管仲监殷,执法在旁,御史在后”.至秦汉隋唐,监察制度已成为我国古代封建国家的机器中极为重要的一环,是维护国家法制统一的重要工具,为历代统治者所重视.本文拟从分析中国古代监察机关的设置及所履行的职责入手,评述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进而达到批判的继承古代法律文化,加强和促进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诗性审美是中国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特色,早期文学批评中就已经具有.作为最晚出现的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形式,小说评点对作品的“妙赏”从内容到形式都体现了这种特色.“妙赏”是一种独特的、在审美的同时也创造美的诗性审美,小说评点的缈赏”体现在其诗性审美与中国古代小说的诗性美相映相衬,展现出中国古代文论的特有魅力.  相似文献   

5.
诗人荷尔德林吟唱:“充满劳绩,然而人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物质文化高度发达的今天,浮躁的人们却越来越不愿意去聆听大自然的天籁之音,忘却了生命只有在诗性的辉映下才得以展开。如果没有了诗歌。也就无法品尝日常生活中不经意的感动,也就没有了隐忍的眼泪和纵情的欢笑。校园是浮躁社会中的象牙塔,不妨给校园一片空间,让学生纯真的心灵在诗歌中尽情地飞翔,从诗中培养人文素养,进行文化积淀。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王朝尽管建立了用于反腐惩贪的监察制度和立法,但仅仅依靠制度和立法反腐惩贪,还难以得到最佳效果。调动官员和臣民参与防腐反贪的积极性,揭露和举报官吏的贪腐行为,有时会收到很好的效果。于是就有了鼓励官员和臣民上书举报贪腐官吏的各种措施甚至制度。但百姓作为弱势群体,很难发现官吏的贪腐行为,即使举报也很难到达最高层,因此百姓反腐惩贪的作用只能被边缘化。  相似文献   

7.
"遗留说"是进化论人类学的一个范畴和方法,它是按照保存在未消失民族的过去制度之残余物,以追溯发展序列的一种技巧.用这种思维方法去研究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就会发现,战国时期监察制度的客观存在已经是个不争的事实,只是因为形式多样,不主一官,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我们要善于认识并综合各种散乱的监察因素,把它们从错综复杂的文化中抽取出来,整理出来,从而完整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而要做到这点,必须学会利用文化遗留要素,无论如何,借鉴或者模仿一种已有的制度都比创立一种新制度要容易得多,尤其是这种制度已被前代社会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时候,这些制度便得以继承并遗留下来.也正是这样,才使我们研究那些年代久远、模糊不清的文化、制度有了可能.  相似文献   

8.
张丽君 《考试周刊》2013,(18):174-175
中国山水画是最能反映中国人心境与思绪的艺术,在源远流长的山水画传统中,伴随着人与自然"相望相化"这一永恒的主题,山水画的诗性精神是长期伴随着山水画发展的。当代高中生如何才能体会到这种源远流长的文化精神呢?现代学生似乎很难理解古人的心绪。现就中国山水画的诗性精神在高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谈谈看法。  相似文献   

9.
易水 《高中生》2012,(21):59
龙,是中国人心目中特有的一种神物。无论身处何方,一句"龙的传人",会让每一个中国人心生自豪;一句"龙的子孙",会让所有的中国人倍感亲切……在中国龙文化中,龙不仅被视为一种通天的神兽,而且还被视为一种吉祥瑞兽。在古人看来,龙既然能沟通天地,当然也能代表天或神,给人庇佑。所以,人们很自然地把龙当做昭示吉祥幸福的瑞兆。古代统治者甚至还把龙的出现当做国泰民安的象征。世界上虽然并没有龙这种生物,然而有中国人  相似文献   

10.
《周易》的诗性智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易》从原始诗性思维生发成为充满诗性智慧的“天人合一”精神。在理解世界的生成和变化方面,它表现为二项生成的诗性哲思;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它表现为让物性保持本真、充分自我呈现的诗性直观;在处理人间秩序方面,它表现为以天道提升人道,以人道顺应天道的诗性伦理。这种诗性智慧的本质正是中国传统文化所固有的对“生”的深深眷顾,它让我们看到了克服现代文明弊病的希望。  相似文献   

11.
文章认为“字思维”可以理解为是汉字的造字过程及意义发生过程中的思维,其核心是直觉与理性的统一,而这种思维方式与汉语诗歌创造的思维方式又有一脉相通之处。围绕“字思维”的讨论,不仅加深了对汉字文化内涵的认识,而且涉及到对母语文化独特性的思考,涉及到古才的中国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衔接,这对于中国的现代诗学建设是有深远意义的。  相似文献   

12.
《书林清话》是研究中国古代典籍的开山之作,书中记载了一些名刻书家、藏书家的逸闻趣事,表彰了一批名不见经传的书贾、写工、装订工及钞书女子等,为后人研究古代校书、刻书、抄书、卖书、藏书及书坊、书肆情况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与线索。叶德辉在征引史料时,多附案语,纠误补缺,有资于史研究。  相似文献   

13.
在e时代的社会情境中,各种文化形态都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文学被挤压到边缘地带.但文学的突围仍有许多有利条件,走向开阔地的通道也灼然可见,至关重要的是必须增强文学的精神能量:要突出文学表现生活的现实性;要揭示作品人物的精神强度;要致力于培育国民的新的文化精神.对中国文学来说,还有一层意义上的突围,即如何从世界文学的边缘走向世界文学的广阔天地.应当深入探索并表现人类文化的共同根性,把文学的民族性与普世性融为一体,使我们的中国创作,不仅对本国读者的心理吸收有极大的沁入性,而且对全球读者的心理吸收也具有很强的辐射性.  相似文献   

14.
“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个重要且普遍流行的概念.中国人的民族性格中具有“忍”的特质.对中国人而言,“忍”的心理与行为不仅体现在理论上之“应然”且亦是一套“实然”的社会心理现象.“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浸淫、积淀的结果,有其特别的心理内涵与心理机制.作者试图从文化心理学的角度,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忍”的心理和行为作一中国文化上的溯源和现代心理学意义上的解读.  相似文献   

15.
"周文"是西周贵族创造的典章制度、礼仪规范以及与之配套的文化符号体系的概称。中国古代有一个"文"的传统,其源远流长,波澜壮阔,绚烂多姿,举世罕值其匹。这一"文"之传统即由"周文"发端,嗣后相续相禅、延绵至今,从未断绝。春秋之时王纲解纽、"周文疲弊",并不意味着这一"文"之传统的断绝与衰微,相反这正是其新发展、大繁荣的契机。从"文"的历史传承角度看,"周文"是诸子百家之母体。严格说来,中国古代没有西方意义上的"文学史",但有着无比丰富的"文"之历史,而且对一切诗文的研究都只有在这一"文"的语境中进行,方庶几近之。  相似文献   

16.
《汉语大词典》是一部“古今兼收,源流并重”的大型语文词典。按理,对历史文献上出现的古今词语都应该收录。但由于这部词典出于多人之手,词语漏收现象十分严重。对此前人多有讨论。本文主要根据两部大型方言词典(《汉语方言大词典》和《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来说明《汉语大词典》对保留在各地方言中的古语词漏收和义项漏收问题。  相似文献   

17.
本文考证了关中方言字、词21条,其中8条为生活中常用而《新华字典》《现代汉语字典》等字书以及电脑字库未曾收录者,其余13条,虽在收录之内,但在日常应用中,人们往往知其音而不识其字,或误释、误用其字。通过考证,希望能够纠正对这些字词的误释、误用、误读,或补字书之不足。  相似文献   

18.
只有持续进行反腐倡廉才能使我党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只有廉洁自律的党才能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巴蜀视野"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新格局。"巴蜀视野"提出的意义在于巴蜀现代文学研究者开始注重自己的"文化身份",注意到中国现代文学史"差异"叙事的存在。"巴蜀视野"也展示出在区域立场上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内在复杂性:第一,区域文化对文学的影响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是共时的结构,而不是历时参与的过程;第二,地域文化与文学的关系是多层次的;第三,区域文化视野研究要解构中心,对文学史进行重新洗牌,但并不是走向无中心的反本质主义立场。  相似文献   

20.
近日随着建设部中国建筑文化中心和国际易学联合会主办的“首届中国建筑风水文化与健康地产发展国际论坛”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和以建设部中国建筑文化中心与南京大学易学研究所名义开办的国内首个“建筑风水文化培训班”的开张,什么是风水,风水究竟是科学还是迷信,以及如何看待风水的影响与作用等,又成了学术界争议的热门话题。这一争议热潮有利于人们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风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