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课堂教学视角下的备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有关调查,教师在整个备课过程中,20%的精力用于钻研教材、了解学情,80%的精力用于书写教案.  相似文献   

2.
我对本校的几十位任课教师的备课情况作了一次全面调查,调查结果是教师在整个备课过程中,20%的精力用于钻研教材、了解学情,80%的精力用于书写教案;而且90%的教师对现有备课评价方式深恶痛绝,但又无可奈何。  相似文献   

3.
老师要想把课上好,第一步就是要吃透教材。有人对345位教师的备课情况作了一次全面调查,调查结果是教师在整个备课过程中,20%的精力用于钻研教材,了解学情,80%的精力用于书写教案。这种带有普遍性的精力划分需要我们认真地加以反思。  相似文献   

4.
据有关调查,教师在整个备课过程中,20%的精力用于钻研教材、了解学情,80%的精力用于书写教案。这种本末倒置的精力分配无疑预示了备课的低效。当然,能用80%的精力写教案的老师最起码是认真负责的,严重的是照抄、照搬教案现象屡见不鲜。同时,科技进步带来信息的高效利用,“网络教案”也应运而生。集体备课也成为“教案之和”的代名词,“拿来主义”更是多数教师的惯用做法。备课已沦落为一种形式、一种任务、一种负担。  相似文献   

5.
备课,就是为上课做准备。在实际工作中,多数教师往往将80%的精力放在编写(通常是抄袭)教案上,而将20%的精力放在教学和其他过程上。这种做法大大浪费了教师的时间,不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那么如何进行切实有效的备课呢?教师应将20%的精力放在教案的编写上,而将80%  相似文献   

6.
备课,就是为上课做准备。在实际工作中,多数教师往往将80%的精力放在编写(通常是抄袭)教案上,而将20%的精力放在教学和其他过程上。这种做法大大浪费了教师的时间,不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那么如何进行切实有效的备课呢?教师应将20%的精力放在教案的编写上,而将80%  相似文献   

7.
有关调查表明,教师在整个备课过程中,20%的精力用于钻研教材、了解学情,80%的精力用于书写敦案。这种本末倒置的精力分配预示了备课的低效。当然,能用80%的精力写教案的老师最起码是认真负责的,照抄、照搬教案的现象也屡见不鲜。同时,科技进步带来信息的高效利用,“网络教案”随之应运而生。[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刘一新 《考试周刊》2011,(86):214-214
备课是教学工作的基础环节,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预设”,所以备好课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基础。网络电子备课的实施能够改变教师传统备课模式,把教师从繁冗的书写重压中解放出来,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熟悉教材教法和学习辅导,从而增强教学效果。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利用网络平台开展教学研究,  相似文献   

9.
新课标下的备课制度改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新课程的全面推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行为正面临着深刻的变革。而“备课”在这一教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反思现行的教师备课现状,我们不难发现其存在的弊端,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以“量”为本,形式主义泛滥。教学管理对教师的备课检查,过分强调“量”化考核,检查方法只是停留在“数教案”这一机械模式,忽视备课的内质,致使许多教师出现了应付检查式的备课、抄教案,甚至是补教案。这种无效劳动,浪费了教师大量的时间及精力。以“本”为本,权力至上。以“教学大纲”为纲,以“课本、教参”为本的传统教学观念严重禁锢…  相似文献   

10.
目前,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大家常听到这样的说法:“教师很辛苦,学生很痛苦。”“教师很辛苦”最直接的原因之一就是大量繁重而无效的备课占用了教师的时间和精力。新课程理念下的备课的指导思想要着眼于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同时实现双基目标;内容处理要有课程意识和宽泛的课程资源意识;教案编写要有记录整体教历的意识而不是单纯地编写教案。它与传统备课相比较,有以下十种较变。  相似文献   

11.
备课是教学过程中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依照学科特点先后有序地收集资料、处理信息、设计方案是备课的一个流程,这是我们都熟悉的,然而,这条流程在新形势下的进程如何?为此,我们对345位教师备课情况作了一次全面调查,调查结果是教师在整个备课过程中,20%的精力  相似文献   

12.
李金莲 《青海教育》2006,(11):52-52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过程的有机结合。教师要力争把信息技术完美、恰当地融合到学科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就像在传统教学中使用黑板和粉笔一样自然、流畅。更好地完成课程的教育教学目标,并培养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能力。如何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呢?综合大家的做法,主要的整合形式有以下几种:1.利用信息技术备课。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要备好课,教师必然需要花费很多精力查阅资料,精心设计并写出教案。在这个过程中,高质量和教师的轻负担是相矛盾的。利用信息技术备课、教研,上网查阅资料,用网页等…  相似文献   

13.
刘志祥 《考试周刊》2013,(59):102-103
<正>长期以来,在英语日常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往往把备课和抓课堂教学质量作为教学工作的重点,把大量的精力用于备课、课堂教学、作业的布置与批改、测验考试等方面。当然这些也是十分必要的,但忽视了教学中的重要一环——授课后的自我总结,即写"授后记"。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一名教师能够  相似文献   

14.
基于新课程理念的备课应该充分体现教师之间的分工合作与资源共享。在统一的平台上进行集体备课,一方而,可以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达到优势互补的目的,使备课质量超过全组最优秀教师独立备课的水平;另一方面,可以把教师从繁重的教案书写中解放出来,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学研究和教育科研中去。  相似文献   

15.
备课是上好课的关键,任何一堂优质课都是精心备课面来。随着新课程实践向纵深发展,新课程背景下的备课也必然发生巨变。在以往的教师备课过程中,教师总是把时间和精力放在吃透教材上,很少会去考虑学生在学的过程中会有哪些感受,导致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要求是整齐划一的,束缚了学生创新潜力的发挥。在新课程标准下的备课,备学生永远是最关键的。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备课要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前提。要充分地“备学生”,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关注。  相似文献   

16.
纪宏伟 《中国教师》2011,(21):48-50
<正>备课是教师对未来课堂的一种构建,是开展课堂教学的前提,也是决定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教师备好课,讲课才能从容不迫,应付自如。集体备课是教师备课过程中的一种补充模式,能够博采众长,并减少教师精力的无效消耗。传统的集体备课是一个学校同科目教师在相对固定的时间和场所内针对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学生特点和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  相似文献   

17.
<正>高效课堂是需要准备的,而且需要师生双方共同的准备。师生双方课前的充分准备,才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基础和关键。一、教师精心准备,提高备课实效,是高效课堂的基础备课是教师积累知识和业务再提高的过程,提高备课实效是优化课堂教学、打造高效课堂的关键一环。过去曾经有资料表明:用80%的精力钻研教材,了  相似文献   

18.
教师的备课方式,是教师课程、教材的研究能力与实践能力等专业素质的综合体现。新课程下备课方式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校内、校外教学资源的有机结合在以往的备课过程中,我们往往只盯着校内教材而忽略了校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当前课程的综合化趋势需要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校内与校外课程资源的整合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面对学生外,还要与周围其他教师发生联系,要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与配合,要注意参与社会生活。每个教师不仅要教好自己的学科,还要主动关心和积极配合其他教师的教学,从而使各学科、…  相似文献   

19.
龙增坚 《广西教育》2012,(30):28+38-28,38
备课是寻找最佳的教学方法,构建优良的教学方案,以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过程,是教师的一项基本功,也是教师教学观的体现。备课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师对课堂的掌控和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接受。作为教师,不仅不能忽视备课,而且要花足心思、下足精力去备课。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初中物理课的一些备课技巧。  相似文献   

20.
在以往的教师备课过程中,教师总是把时间和精力放在吃透教材上,很少会去考虑学生在学的过程中会有哪些感受,导致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要求是整齐划一的,束缚了学生创新潜力的发挥。在新课程标准下的备课,备学生永远最关键。要做到充分地“备学生”,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