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从明代拟话本“三言”、“二拍”的各类婚姻现象入手,分析了当时这种现象背后所潜藏的男女不平等、女子受欺辱的社会现实,同时也阐述了妇女传统地位和对待妇女传统观念的转变。  相似文献   

2.
短篇小说就是结构的艺术。“三言二拍”是中国古代白话短篇小说的典范之作,其结构技法理应成为我们关注的课题。其中,“草蛇灰线”、“鸾胶续弦”和“勺水兴波”是“三言二拍”运用较为广泛的三种技法。  相似文献   

3.
“二拍”婚恋作品固然表现出一定进步的情爱理想,但追踪时代背景,联系作品的叙述倾向、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以及语言表述,其隐舍于字里行间的男权文化视角是清晰可见的。以此观之,主观强调“二拍”婚恋作品提倡男女两性关系的平等,是不客观的。  相似文献   

4.
明代的话本小说,取材于市井生活,相传于说书人之口,又为当时文人学士所辑录、加工,在当时影响颇大,流传至今的也很多,而其中又以冯梦龙的“三言”和凌朦初的“二拍”最为著名.“三言”即《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三部书,三部书各收小说四十篇,共计一百二十篇;“二拍”即《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两部书实收小说共七十八篇.这些小说对明末社会进行了多层次、多角度、多侧面的描述,不啻为又一幅明代“清明上河图”.现仅从“三言”“二拍”的爱情婚姻题材作品中浅析明代文人的爱情婚姻观.  相似文献   

5.
通过考察“二拍”中动态助词“着”分布的语法环境,将其句法分布归纳为12种格式,并讨论了与“V着”同现的几种特殊句式,以见动态助词“着”的语法意义。  相似文献   

6.
“二拍”中动态助词“着”被广泛运用。“着”在语法功能上,具有足语和完句作用;在表达功能上,“着”主要具有描写性。通过与现代汉语普通话简单对比,可见其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7.
展现众多商人形象和经商活动,是“三言”“二拍”一个重要而突出的内容。作品通过“商贾为第一生业”“对金钱的顶礼膜拜”“崭新的婚姻道德观念”“珍贵的友谊和信义”“频繁的商品经济活动”等多方面内蕴的揭示,生动反映了明中叶后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社会生活图画和时代的基本特征。时至今日。“三言”“二拍”中的商人群象及其凸显的丰富内容,仍具一定认识意义与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8.
《初刻拍案惊奇》和《二记得拍案惊奇》是明人凌濛初编著的两个拟化本小说专集,世称《二拍》。对“二拍”的评价,历来是毁多誉少。有的论者认为:“由于凌蒙初世界观的落后,决定了‘二拍’的基本倾向是错误的。”①“从‘二拍’的全部作品来看,思想倾向是反动的。”②“‘二拍’代表着白话短篇小说发展过程中一股逆流,它在当时和后世所起的作用都是极为恶劣的。”③笔者认为这样的观点是有欠公允的。诚然。“二拍”是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封建糟粕,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其中的许多作品不仅从多方面真实地反应了明代末年的社会生活,表现了新兴市民阶层对现实的看法和态度,而且,作者还在不少方面大胆地突破了陈旧的传统观念,传播了新的时代信息。如对商人和经商活动的肯定与讴歌。我们知道,封建社会一向重本抑末,把商业视为贱业,当时排定的社会等级是“士农工商”。而在作者看来,经商是“美业”而非“贱业”,经商致富,追逐重利已被视为正当行径,成为人们向往的发迹变泰之路。尤其对那些经商发迹的人,作者有的只是热烈的肯定和毫不掩饰的歆羡。他说:“凡是商人归来,外而宗族朋友,内而妻妾家属,只看你所得归来的利息多少为重轻。得利多的,尽皆受敬趋奉;得利少的,尽皆轻薄取笑。犹如读书求名的中与不中归来的光景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二拍”称谓语为研究对象,尝试探析汉语称谓语的产生方式及其在语义、功能上的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10.
“二拍”是明代白话短篇小说的代表作品.本文在定量的基础上对“二拍”中的选择问句形式进行了简单描写分析,展现了“二拍”时期正反选择问句和并列选择问句的基本形式,并分析了“二拍”选择问句中真性问句和假性问句的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11.
“奇书”与“才子书”是明末清初小说史上非常重要的批评术语,用以指称通俗小说中的优秀作品.是当时的文人士大夫为提升通俗小说的“文化品味”和强化通俗小说的“文人性”而作出的理论阐释与评判,可看成为相对超越于通俗小说之上的文人士大夫对通俗小说的一次价值认可和理论评判,对通俗小说的发展带有一定的“导向”意义。  相似文献   

12.
易代小说的产生、繁荣与易代时局关系密切。元明易代时局,是第一批易代小说《三国演义》、《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传》产生的直接诱因。明亡前夕的社会政治局势间接催生了《两汉开国中兴志传》、《隋炀帝艳史》等小说,而明清鼎革之变则直接催生了《剿闯小说》、《海角遗编》、《铁冠图全传》、《樵史通俗演义》等小说。可以说,易代小说产生于元末明初的易代时局,在明清易代之际蔚为大观。  相似文献   

13.
在晚明男风的影响下产生了大量的白话同性恋小说。中国古代同性恋本是一种歪曲的性取向,加之晚明社会纵欲风气影响,同性恋小说与性欲关系非同一般。但仔细斟酌,小说中不但有"情"存在,而且有近现代意义上的同性恋情。  相似文献   

14.
《隋炀帝艳史》,明代齐东野人编著。作品大量参考唐宋的笔记小说,并参照正史和其他史料,记录了隋炀帝的一生,揭示了一个封建王朝的兴衰,并借古讽今反映了明代的社会现实,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其人情化倾向对后世小说尤其隋炀帝系列历史演义小说影响极大。  相似文献   

15.
小说在古代被视为“小道”,其文坛边缘地位决定了它的世俗化色彩。明末清初,大批文人介入通俗小说的创作领域,以他们的文心、文笔对小说这一通俗文类进行了艺术打造,使其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均有了“雅化”的趋向,并具有了独特的文人品性。这一变化,强化了通俗小说创作中的现实感和个性色彩,并对清代文人小说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从明代小说和戏曲的作者人数、作品题材、主题价值取向等方面分析了明代科举制度对文学的影响。认为科举举人、进士参加小说和戏曲的创作,对提高小说、戏曲的社会地位,推动明代俗文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最后,文章还对科举八股考试文体对文学和社会文风的影响进行了探讨。认为八股作为辅导读物的推广,一方面增加了社会读物的种类;另一方面也助长了考生投机取巧的心理和社会华而不实的文风。  相似文献   

17.
明代中后期,文士们的旅游休闲活动悄然成风,这其中,狎妓游作为一种比较特殊的旅游休闲方式,让笔者颇感兴趣。尝试以当时文人笔记小说为分析材料,从他们在狎妓活动中的所记所感出发,试分析明末江南的士人风尚以及相对应的文士价值观问题。  相似文献   

18.
李汝珍撰著的《镜花缘》是一部化用群书、推陈出新的学者型杂体小说。文章从文学发展的继承、创新角度,以确凿翔实的对照比较,论证了《镜花缘》与明代的“四大奇书”、清代两大顶峰小说之间的关系,特别是《镜花缘》中多次提到《西游记》,而且有意翻新,可以看出李汝珍不仅熟读此书,更富有独创性的艺术追求。  相似文献   

19.
从晚明开始,由于文人介入小说创作,融入了文章的理念和写法,带来了通俗小说的文章化发展趋势,在清前中期形成了一族具有文章写作技巧和寄托言志功能且适合案头阅读的小说群落,我们姑且称之为“文章体”小说。“文章体”与“说书体”小说相颉颃,成为清代小说的重要一翼。“文章体”小说的产生印证了文体发展的规律:每种文体在低级发展阶段都会努力融合借鉴其他成熟文体;“文章体”的产生也表明通俗小说立场和核心价值的雅化转变,昭示着与传统“说书体”迥异的文章化小说美学范式的崛起。  相似文献   

20.
明末清初的才子佳人小说形成了“及第团圆”的结局模式。这一模式的形成离不开古代中国科举制度这一文化背景,它是科举制度的派生物;而明末清初这一特殊时期文人们普遍的“求补偿”心理是这一模式得以形成的最直接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