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数学上,小于90度的角叫“锐角”,大于90度小于180度的角叫“钝角”,用“锐角”就是选择小的新闻角度,开“小口子”。 小角度,挖得深,小中求深 角度选得小,新闻就能挖得深,在这里“小”与“深”是成正比例的。 普法教育是我国近几年来的一项重要工作,我们就以这方面的报道为例作些探讨。 报社经常收到这样的稿件—— “××乡完成了普法任务” 此稿当然不能用,你一个乡算什么,县委宣传部的同志写来了新闻—— “××县百万人民通过了普法考试” 这篇稿件还是不能用,你报道的是一个县,报社的记者站发来了一稿—— “××市500多万干部群众昨参加普法考试” 这篇稿件同样没有用,因为要比大,全省的范围还要大—— “全省普法任务基本结束” 这也只能发一条300字的小消息。 是不是一个乡、一个县、一个市普法的新闻就不能用呢?回答是否定的。你的角度选得小,照样能用。有的来稿写  相似文献   

2.
陈守湖 《新闻窗》2013,(4):20-21
社区新闻亦唱主角 社区新闻版已经成为目前国内都市报的常态版面。有的叫社区,有的叫城事,有的叫邻里,有的叫街坊,版面名称不尽相同,但其择稿标准高度一致——集中刊发社区新闻。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来,“热点”二字很时兴。矛盾集中或突出的问题,叫“热点”问题;发表在报纸、广播、电视上,叫“热点”新闻。这些新闻拥有众多的读者,往往引起“轰动”效应,从实际来讲,“热点”新闻已经是新闻工作中遇到的一个实实在在的问题了。那么,什么是“热点”新闻呢?我认为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中的“热点”新闻,  相似文献   

4.
郝慧丽同志:大作拜读。新闻学研究生关心现实的新闻理论研讨,是非常必要的,所以我很高兴和你交换一些看法,供你参考。大约是八十年代中期,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林帆教授提出“新闻是‘事学’”这样一个论题。今年他又在《新闻大学》夏季刊上发表了《新闻即史》的文章,不知你注意到没有,尊意如何?我是很赞成的。关于新闻的定义,从目前来看似乎还很难统一。但无论哪一种说法,都少不了“事实”,都离不开“事实”,都承认“事实”是新闻的本源。那么,什么是事实?有个叫彭漪涟的哲学家,给事实下了这样一个定义:事实是人们对“呈现于感…  相似文献   

5.
王涛 《军事记者》2005,(3):68-68
空降兵某部新闻干事赵启洪有两个“称号”,一个叫“老赵”,另一个叫“赵记”。这不是平白无故叫的,其中当然有缘由,不信,你看。  相似文献   

6.
“编辑部最近需要什么稿子?”“你那儿有啥新鲜事儿?”这种对话,常常发生在编辑与地方记者、通讯员之间。提问者的意思是,对报纸的报道计划不了解,希望得到提示或题目。回答者的意思是,任何新闻、文章总是从实际情况出发的,先有事实,后有新闻,你叫我出题目,我得先知道你那里有什么值得写的东西;只有  相似文献   

7.
盛高 《新闻实践》2012,(8):80-80
今年5月29日,钱江晚报地方版《宁波城事》全媒体报纸正式上线。读者拿着一份《宁波城事》,通过扫描二维码,就可以直击新闻现场、追踪事件进程;6月7日。“你的青春我来记录”高考微电影正式开拍,这是《宁波城事》在全媒体领域的又一次大胆尝试。作为《宁波城事》的摄影记者,我为此深感自豪。  相似文献   

8.
一个偶然的机会,当我翻开你的“作品集”,看见你在《人民日报》、《湖北日报》等报刊发表的一篇又一篇的“大块头”,我诧异了。顺便和你一谈,发现在你身上似乎也有不少“新闻”。你说你一踏入军营,就在某部当上了一名炮兵侦察兵。之后,连队指导员、宣传科副科长、团政治处主任……一级一级地“升”上去。到了八七年底,你脱下校官服、戴着两枚军功章,回到了生于斯、养于斯的家乡,“升”为县委宣传部新闻科科长。于是,十多年没沾过新闻边的人,搞起了新闻;副团职干部“玩”起了报道员干的活——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新闻”! 在许多人看来,既然是新闻科长,就肯定是专职专用了。其实不然,一年中,你采访写作的时间还不  相似文献   

9.
黄山上有一块大石头,游客们管这块大石头叫巧石。为什么叫巧石呢?原来,这块巧石会“变形”。你站在这边看,形状像一只鸡,名称叫做“金鸡叫天门”;走了一段路,换了一个角度,这块石头又变成了五个老人,叫做“五老上天都”。为什么同一块石头会变出不同的形态,  相似文献   

10.
前年深秋的一天下午,我打算去四川米易县城附近采访一个庭院经济搞得好的农家.没有班车,一个叫井源的个体户青年人说:“记者,我开摩托车送你。”开初,我们的“嘉陵”在山乡公路上飞快地奔驰,以后却渐渐地慢下来。“没油啦?”我担心地问。“不呵,哎!”小伙子一声长叹:“记者同志,我好犯愁呵!”“你这万元户有啥愁的?”见我发问,摩托车干脆在路边停了下来。“我是个从河北保定来这里的上门女婿,  相似文献   

11.
在编纂传记丛书《新闻人》过程中,使我陷入敬重、感激心绪而深切怀念的,莫过于我的新闻启蒙老师邵红叶。在1948年末平津战役中,我被调到天津日报后,是邵红叶分配我当记者的。在房东的东屋里,他操着上海口音问我想做什么工作?我说:“服从组织分配。”他说:“好,你做文字记者怎样?”我说:“那可不行。我不会。”他问我会做什么?我说:“我会摄影,冲卷、洗印放大照片都会点儿。”他说:“摄影,以后再说,你先搞一段文字记者试试,好不好?”我说“不行”,他却说:“就这样定了!”从那时起,我和从华北局城工部调来的十几个…  相似文献   

12.
1.强调书而不是新闻本身 要正视这一点,书不是新闻,不会一周就印发2000份。你要做的是发掘新闻素材,创作新闻故事,或者将你的发行和近期的一个新闻故事联系起来。新闻发布不是做书评,也不是你要发行的书的传单或广告。几乎每个人写发布稿时都是从“新书”的角度,那不叫新闻。编辑会删掉任何类似于广告的东西。你必须承担起记者的角色,寻找“新闻”。我们通常的做法是  相似文献   

13.
在新闻改革中,提倡提高新闻的服务性。怎样才能增强新闻的服务性呢?以我之见,必须通过学会写好和多写“服务性新闻”,才能使新闻的服务性功能得到有效的发挥。什么叫“服务性新闻”呢?从狭义上讲,凡是在人们物质生产和享受、精神生产和享受中,带有服务性成分的新闻,就叫“服务性新闻”,它与“指导性新闻”是相对而言的;从广义上讲,就是为人们的物质生产和享受、精神生产和享受而服务,它符合新闻的本质和党的新闻事业的性质、任务和功能。这里主要从广义的角度上来谈谈“服务性新闻”的写法问题。首先,要把“服务性新闻”看作是一个新闻内容的品种,而不是一个新闻体裁的类型。所以,它的写作,可以根据不同内容运用所有新闻的体裁形式,甚至包括新闻评论在内。其次,要把指导性的服务新闻放在第一位去写。中央领导同志指出:“用事实教育人、鼓舞  相似文献   

14.
在编辑新闻稿件的过程中,我发现构成新闻要素的五个“W”,一个也不能丢;丢一个也影响新闻的真实性。 一条新闻要写清五个“W”,即何人、何时、何地、何事、何故(有人叫何因),五个“何”。无论是我们无产阶级新闻界的老前辈,还是西方资产阶级他们的老前辈,都是这样主张的。这似乎已是新闻写作的常识。可有些人偏偏在这个常识问题上发生问题:写新闻只写三个四个甚至只写一个“W”;  相似文献   

15.
新闻的背景     
常见有些新闻写得很单薄,不能引人入胜、发人深思;有些新闻,读了之后,还不能叫人很快就明白它的意思。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我认为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新闻中没有提供必要的背景材料,使人们能从广阔的社会背景上和新旧、正反的对比中去理解新闻的意义和价值。所以,怎样理解“新闻”和“背景”的关系以及新闻中如何运用背景材料等问题,都是值得研究的。  相似文献   

16.
去岁初夏,我作为新华社新闻摄影代表团成员,在芬兰作了一次别有情趣的旅行式摄影采访。兴许是我的“拚命三郎”的采访特点,芬兰同行亲昵地叫我“Bibi”。这是瑞典语中一种活泼勤快的小蜜蜂,发音和字母正巧与我的姓氏的拼音字母相同,临别时,我作为芬兰图片社邀请的客人、新华社新闻摄影代表团成员,获得了一件奇特的礼物,一枚金银两色镶制的“Bibi”胸针,并得到了同属奇特的一句赞语:“你真像一只Bibi!”塞佩莱夫人的哨子经过主人的精心安排,我们的采访活动必须在10天内完成,行程3000多公里。从位于芬兰西南的首都赫尔辛基出发,经芬兰第二大城市——坦佩雷,穿过中部的文化城于伐斯居莱市,进入紧挨北极圈的北极城——罗瓦涅米。然后,由芬兰东部的库奥比奥市,  相似文献   

17.
“我是××网站的记者”,当你听到这样的介绍时,请不要感到惊讶。随着在全国新闻网站推行新闻记者证制度的落实,“网站记者时代”正在到来。那么,大批“网站记者”加入到新闻采编队伍中来,对相关网站有什么影响,对报刊、电台、电视台等传统媒体有什么影响,对整个新闻界以及正在大力推进的媒体融合会有什么影响?  相似文献   

18.
龙耘(以下简称“龙”):关于韩国1970年代的传播学,您曾经在1994年的一篇文章里提出这样的观点:它不是初创阶段新闻教育和研究的拓展,而是新闻业务教育的学术传统的断代、遗失,甚至是被西方大众传媒研究吞并。您提出这一看法主要是针对哪些问题呢?在韩国,传统的新闻学与目前的传播学是怎样的一种关系?康贤斗(以下简称“康”):我们谈到传播学,传播学在韩国叫言论学,这也是1986年以后的事,之前叫新闻学,韩国新闻学会1986年以后才改称言论学会,我正好任那届会长,为转换这个名字也做了很多努力。改变学会的名称,当然有原因,以前的名称是新闻学会,…  相似文献   

19.
读了《捕捉新闻灵感十法》,我思考得最多的一个问题,是什么叫“新闻灵感”? 是否可以这样说:“新闻灵感”是记者或通讯员在采访活动中为人物或事件所感染,产生强烈的写作激情和欲望,并且迅速明确主题和写作思路的一种创造力。这种“创造力”不是“从天上掉下来  相似文献   

20.
何谓“报村”?这个名称绝非笔者杜撰,某日,我接待了几位上访的农民,他们要“告”村委会。当我随口问及“有没有找《××晚报》反映过这件事”时,他们表现出一脸的无奈和不屑:“我们是有名的‘晚报村’,找他们反映村委会的事,他们能管吗?你又不是不懂这里头的关系!”我不禁哑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