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多余人”是出现于19世纪俄罗斯文学中的一系列艺术形象的总称。普希金的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里奥涅金是其中的第一个。其后有莱蒙托夫的长篇小说《当代英雄》里的彼巧林,屠格涅夫的长篇小说《罗亭》中的罗亭、冈察洛夫的长篇小说《奥勃洛摩夫》里的奥勃洛摩夫等。他们的共同特征是脱离人民,脱离实际。把他们称作“多余人”是因为如赫尔岑所说,他们“永远不会站在政府方面”,同时也“永远不会站在人民方面”,他们在他们“所处的范围内是多余的人”。  相似文献   

2.
“多余人”是十九世纪中期以前出现在俄罗斯文学中的一系列文学形象的总称,即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前俄国长篇小说中主要的进步贵族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他们有:普希金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的中奥涅金,莱蒙托夫长篇小说《当代英雄》中的毕巧林,赫尔岑长篇小说《谁之罪》中的别里托夫,屠格涅夫中篇小说《多余人日记》中的朱尔卡都林,长篇小说《罗亭》中的罗亭,《贵族之家》中的拉夫列茨基,涅克拉索夫长诗《萨沙》中的阿加  相似文献   

3.
冈察洛夫的长篇小说《奥勃洛摩夫》塑造了一个著名的典型人物奥勃洛摩夫。小说通过这个人物的一生,本质地揭示了“奥勃洛摩夫性格”的形成,反映了整整一个时代,即在俄国十九世纪的历史过程中,贵族革命性业已消退殆尽的那个时代。早在1849年,小说的一个片断《奥勃洛  相似文献   

4.
在俄国绝大多数文学评论者眼里,奥勃洛摩夫与“多余人”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文学典型,但在我国文学评论界,奥勃洛摩夫往往被列入“多余人”画廊,而且还被视为“多余人”历史的终结者。我国文学研究者之所以得出上述结论,原因就在于他们在借用杜勃罗留波夫的观点对奥勃洛摩夫的形象意义进行阐释时,既没有对之加以客观解读,也没有加以适度诠释,有时甚至还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对某些“不同声音”加以屏蔽。本文从新的角度论证奥勃洛摩夫既非“多余人”,更非“多余人”的末代典型,他只是以独特的方式实现了自己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抗争。  相似文献   

5.
《谁之罪?》中别里托夫苦闷的根本原因是社会不具备从事革命活动的条件,“多余人”没有出路,唯有以绝望自娱.柳波尼加与别里托夫在精神和理想上相契合,但他们对各阶级的人性和政治的未来的分析都错了.  相似文献   

6.
叶楠  李云峰 《学语文》2006,(2):14-14
19世纪未俄罗斯政治黑暗,民生凋敝。民众反抗沙皇残酷统治的斗争时有发生。作为深受民粹主义影响,有着深刻入世情结的俄国文学家高举批判现实主义的大旗。对现实的黑暗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对革命者进行热烈的歌颂,一时间俄罗斯文坛群星闪耀。屠格涅夫就是其中的重要代表。他的小说《罗亭》、《贵族之家》、《前夜》、《父与子》对进步贵族知识分子、没落贵族、“多余人”、民主主义者、革命者等各种社会角色进行了生动的描绘,这些作品为他赢得了不朽的声誉。  相似文献   

7.
郁达夫的小说创作深受屠格涅夫影响,这已成为学界共识。在“零余者”与“多余人”上,在情感基调与创作手法上,郁达夫都主动地向屠格涅夫进行了学习。本文通过对郁达夫早期小说《南迁》对屠格涅夫《罗亭》的借鉴的分析,更加确证了这些观点。  相似文献   

8.
80后网友“洞庭湖边的野草”读《古本小说集成》时,有个发现,初一语文课本里的文言文《口技》被人做过微创手术了:在“妇人惊觉欠身”和“既而儿醒,大啼”之间,下面这些文字无疾而终:“(妇人)摇其夫语猥亵事”,“初不甚应,妇摇之不止,  相似文献   

9.
《被欺凌与被侮辱的》发表于1861年,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十年苦役流放生活结束后创作的第一部重要的长篇小说,是他早期一系列“穷人”作品的顶峰,也是向他的代表作《罪与罚》过渡时期的一部重要作品.正因为具有过渡性,小说较集中地体现了作者的创作思想:描写被凌辱者的不幸;揭露贵族资产阶级的虚伪、冷酷、自私、贪婪;引导人们走向基督.在这部作品中,作者着重描绘了两个不幸的家庭——工厂主史密斯和穷贵族伊赫缅涅夫.写他们如何  相似文献   

10.
众多的19世纪俄国著名作家共同塑造了“多余人”、“小人物”、“新人”三大独特的系列形象,成为俄国文学的奇观,显示了俄国文学的实绩,反映了俄国文学的特点,也为世界文学的人物画廊增添了夺目的光彩.一论述“多余人”形象,我们首先要提及的是普希金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1823—1831)中的男主人公奥涅金.他被公认为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多余人”形象.这个彼得堡上流社会的公子哥儿,  相似文献   

11.
“君子”一词在古汉语里经常出现,但含义却不一样,甚至出入很大,讲法颇为灵活。《辞海》里是这样解释的:“①西周、春秋时对贵族的通称。……(引用者略,下同)君子指当时的统治阶级,小人指当时被统治的劳动人民。春秋末年以后,‘君子’与‘小人’逐渐成为‘有德者’与 ‘无德者’的称渭。……②古时妻对夫的敬称。”《辞源》对“君子”的解释是:“①对统治者和贵族男子的通称,常与被统治的所谓小人或野人对举。②泛指有才德的人。  相似文献   

12.
"多余人"形象已是一种引起广泛关注的世界性文学现象.杰克·伦敦于20世纪初创作的长篇自传体小说《马丁·伊登》中的主人公马丁·伊登是"多余人"家族中的一员: 他孤独、自省、叛逆,想有所作为又无所作为.它充分表达了身处美国垄断资本主义形成时期的下层青年知识分子马丁·伊登的艰难生活历程和绝望心境.这一"多余人"形象丰富了美国文学的人物画廊.  相似文献   

13.
郁达夫曾被称为“中国的佐滕春夫”。郁达夫与佐滕春夫一度友情甚笃,后因佐滕春夫发表反华小说《亚细亚之子》,两人反目成仇。但佐滕春夫作为郁达夫最崇拜的日本作家,在创作上仍然对郁达夫产生了深刻影响,特别是他的“私小说”《田园的忧郁》,更是以其大胆的自我暴露和抒情式的表现手法影响了郁达夫的《沉沧》等小说的创作。  相似文献   

14.
奥涅金,作为一个不朽的艺术典型问世以来,人们对他的评论众说纷纭。《齐鲁学刊》一九八六年第二期上发表的刘奉光《是中间人物,不是“多余的人”——谈叶甫盖尼·奥涅金形象的社会意义》一文认为,奥涅金不是“多余的人”,而是一个“中间人物”。其理由是:一、“多余的人”是一种超阶级的提法;二、“多余的人”提法不符合小说实际。在近年来我国的奥涅金形象探讨中,这是一个非常与众不同的观点。然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作为一个封建贵族阶级的叛逆者形象,贾宝玉已经广为人知了.近年来,有人提出新观点:“贾宝玉并不是什么‘叛逆者’,而是一个‘多余人’.然而,我认为,贾宝玉既够不上“叛逆者”称号,也还没达到“多余人”的水准,他就是他,一个生活在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有较大逆反心理的青年贵族知识分子.他的志趣、言行,都还  相似文献   

16.
教学构想:为激发学生阅读小说的兴趣,避免小说单元教学的单调和乏味,并充分利用《语文读本》这个教学资源,笔者把高中语文第四册课本的小说与高中语文第四册读本的小说一起进行了单元重组,把课本中的《装在套子里的人》《项链》《守财奴》与读本中的《泼留希金》重组为外国小说单元。具体教学上又分为若干个专题,本篇教学设计就是其中的“吝啬鬼”专题。其他几个专题分别是:套子———从有形到无形;虚荣———从消极到积极。教学理念: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教学目的:1.了解中外文学史上人物画廊中的“吝啬鬼”形象系列;2.分析吝啬鬼…  相似文献   

17.
A郁达夫小说的最明显特色在于主观性,因而他笔下的人物往往是代表了或一定程度地代表了 作者本人,这与前面论述的题材的“自传”性和主题的“自我表现意识”是一致的。 这些人物,一类是以“我”的第一人称出现的,《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过去》、《茑萝行》、《迟 桂花》等皆是如此。另一类是假以人物的签名,其实则也包含着作者的影子,如《沉沦》中的“他”,《茫茫夜》和《秋柳》中的于质夫,《采石矶》中的黄仲则,《东梓关》和《烟影》中的文朴。当然,这并不是说这些人物就等于作者,他们是并且只能是作者笔下的艺术典型,但反过来说,内部又无不包含了作者自身。“郁达夫小说中的人物,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戴着各种假面具的他自己。”这名话也许多少道出了它的实质。郁达夫在《小说论》第6章“小说的人物”中明确提出:“小说家的人物的来源可分三种。第一,是由他自家亲眼观察得来的。第二,是听见人家说,或者在书报上看来的。第三,是由他的想象造成的。不过小说家在小说上写下来的人物,  相似文献   

18.
六十年代中期,古典文学领域展开过一场对近代“谴责小说”的批判.这场批判最初是从关于《孳海花》的评价开始的,后来则比较集中到“谴责小说”的代表作品之一的《官场现形记》上,指责它为“邪恶的教科书”“晚清小说的逆流”等.在林彪、“四人帮”淫威肆虐的日子里,它还和《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老残游记》、《孳海花》等几部著名的“谴责小说”一起,被贴上“反动小说”的封条.《官场现形记》遭到全盘否定的厄运,除了对它本身的评价问题外,还牵涉到如何看待时代与作品的关系,如何评价作品的主要思想倾向,以及要不要批判近代文学研究中的极“左”思潮等问题.因此,正确地评价《官场现形记》和研究与它相联系的这些问题,不仅关系到一部小说的评价,也关系到古代文学的研究工作,本文拟就这些方面谈点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1956年国务院公布的《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化字,有一些是借用古代固有的字,二者形虽同而音、义均不同.今人读古籍,遇到这些固有的字,往往误以为是简化字,结果,误读,误解,铸成大错.今举例佐证.一、體—体“髓(ti)”,形声字.《说文》:“从骨,豊(li)声.”是身体本字.简化汉字将“體”简化为“体”,人之本即为体,是个会意字了.作为身体解,古代只有“體”而无“体”.“体”这个字大约在宋代才出现,宋人编纂的《广韵》、《集韵》两部字书均收有“体”字,但是它的音和义都同“笨(ben)”,是粗笨、粗劣、粗鲁的意思.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鑒》二五二唐咸通十二年(871):“葬文懿公主,……赐酒百科,饼(饣炎)四十橐驼,以饲体夫.”宋末元初人胡三省《资治通鑒音注》:“体夫,轝柩之夫也.”“轝“即“舆”体夫,抬运灵柩之人夫.  相似文献   

20.
魏子要论略     
清代狭邪小说,继《品花宝鉴》之后,复有《花月痕》。《花月痕》作者为谁?因小说第一回有“小子南边人”一语,便有人说是“江南名士”,又有人说是“湘人某”。这些说法出诸揣度,均与事实大相径庭。《雷颠随笔》及《小奢摩馆脞录》,虽云其为魏子安,但前者以他为“同、光朝人”,后者却谓之生于闽县,也都不甚确切。鲁迅则以充分的根据,断定此书为嘉、同间侯官魏子安作(《中国小说史略》)。谢章铤《题魏子安所著书后》五绝三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