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洁  李荣芬 《江西教育》2007,(20):36-37
[教学内容]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 [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走近丑小鸭 一、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课前我们一起预习了课文.说说把课文读得怎么样了?  相似文献   

2.
正[教学目标]:1.品味叠词的作用;2.解读词的意象,把握景与情的关系,整体感受词的意境美;3.了解词人的人生际遇,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1.品味叠词的作用;2.解读词的意象,把握景与情的关系,整体感受词的意境美。[教学难点]:了解词人的人生际遇,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导入:在中国古代文学园地里,宋词是一块芬芳绚丽的花圃。她以姹  相似文献   

3.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和积累文言词语. 2.在文本对话中认识《孟子》长于说理的特点. 3.在对比与分析中理解"大丈夫"崇高人格的内涵;观照现实,树立崇高理想. [教学重点] 分析文本,理解"大丈夫"的内涵;初步了解《孟子》一书的特点. [教学难点] 知人论世,联系张仪、公孙衍的人生经历,在对比中理解"...  相似文献   

4.
[教学目标] 1.概括主要情节,感受格里高尔形象的意义.(重点) 2.通过比较分析,体悟小说多元化的主题.(难点) [课前准备] 通读《变形记》全文,思考课本"学习提示"第三段中的问题,尝试提出自己的见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堂上打开百度网页,搜索《变形记》"百度词条"(PPT): 《变形记》中主人公格里高尔·...  相似文献   

5.
《新作文》2006,(Z1)
[教学要求]1.在学写应用文的过程中,使学生进一步树立助人为乐的思想。2.在情境中复习通知的写法,学习借条、表扬稿的写法。[教学重点]学写表扬稿。[教学准备]安排好王大爷、李小梅等角色。[教学过程]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我们学校的学雷锋活动开展得挺活跃的。今天这一堂课上  相似文献   

6.
正[教学内容]教材第98~100页百分数的意义和练习十九习题。[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正确读、写百分数。2.经历百分数意义的探索过程,体会百分数与分数、比的联系和区别,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进一步发展数感。[教学重点]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读、写百分数。[教学难点]体会百分数与分数、比的联系与区别。[教学过程]一、设疑引题1.在黑板上写一个百分数,问:这样的数认识么?  相似文献   

7.
[教学目标] 1.积累整合文言知识,掌握文言文阅读的方法. 2.了解时代背景,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认识作者在乐、悲、痛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诵读全文,并能背诵.  相似文献   

8.
正[教学目标]1.把握"王几何"的人物形象;2.学习从不同角度描写人物的方法 ;3.了解幽默语言的特点,培养对老师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继续培养圈点勾画的阅读习惯;默读,感受人物形象。[教学难点]学习从不同角度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教学方法]朗读法、圈点勾画法、精读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引出《王几何》同学们好,老师给大家撰写了一副对联,上联是  相似文献   

9.
[教学要点]1.学会本课生字词。读懂大榕树的大和生命力强的特点,感受大榕树的美丽。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语言,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3.品读语言,体会表达方法。[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读懂课题1.课件出示:我国文学巨匠巴金曾说“:南国的风物含有一种迷人的力量,在我的眼里  相似文献   

10.
[教学目标]1.德育目标:学生在对临终关怀事业的了解过程中懂得如何去关爱他人,珍惜生命。2.知识目标:学生掌握临终关怀的概念,并能针对临终病人心理变化的特点为病人进行心理护理。3.能力目标:在对“临终病人心理变化和护理”的分析过程中学会营造和谐平等的护患关系。[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掌握临终病人心理变化的特点和护理措施。[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的职业素养及营造和谐护患关系的能力。[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案例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设想]1.教改内容:高职基护教学如何贴近学生、贴近专业,培养其职业能力。2.…  相似文献   

11.
胡精美 《现代语文》2011,(1):115-116
[教学目标] 1.了解作品中意象的特定属性; 2.体会作者作品中的别样"愁"情。 [教学重点] 1.知人论世,结合作者生平理解作品; 2.分析作品如何以意象传"愁"。  相似文献   

12.
[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本课的教学设计,从这一教学理念出发,根据低年级儿童的特点,在创设的生动教学情境中让学生历经一个又一个既相对独立又前后联系的能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一系列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完成理解、感悟、运用、创新,全面提高语文素养。[设计特色]整个教学过程由几个连续的既相对独立又前后联系的语文实践活动组成。[教学流程及设计说明]一、“我是小先生”1.揭示文题,设置情境。…  相似文献   

13.
[教学目标]1.品读关键词"好"字,理解文本内容,感知范进形象;2.围绕关键词"好"字,探讨小说主题及其深刻的内涵。[教学重点]紧扣"好"字,引导学生用对比手法理解文本及范进的形象。[教学难点]激活学生思维,探讨小说的主题及其深刻的内涵。[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当你有机会走进合肥市安徽名人馆时,定会惊叹安徽真是人文荟萃、群星璀璨啊!其中,在文学艺术的天空中有一颗"星"非常耀眼,他就是清  相似文献   

14.
[设计简说]作为一篇文言文,本文主要是让学生课前充分预习课文,课堂上在理解课文、疏通文意之后,能通过文中人物之间的对话把握人物的形象特点,进而能深刻理解故事寓意,学习愚公精神,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情感的熏陶。为此本篇课文设计为三步教学,实现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词意,疏通课文意思。2.体会文章用对话描写和对比手法刻画人物性格的手法。3.理解寓言的含义,感受愚公形象,学习愚公精神。[教学重点]品味人物语言,感受人物形象。[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寓言结尾借助神灵的力量的用意。[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略…  相似文献   

15.
颜红芹 《江西教育》2007,(18):39-40
[教学内容]课程标准实验教三年级上册.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上节课咱们一起走进了童话世界,认识了可爱的小露珠.  相似文献   

16.
[教学目的]1.理解贾宝玉追求个性自由的叛逆性格,学习其反封建精神;2.学习小说对众多人物出场的艺术处理。[教学重点]鉴赏小说主要人物形象[教学难点]人物形象描写的异同点[教学设想]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鉴赏人物的性格特征。[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营造鉴赏气氛1.播放电视连续剧《红梦楼》开头序曲,教师同时以抒情语调诵读《题<金陵十二钗>》,并引入下面一段故事,营造鉴赏气氛;2.(引入)这是一个刻在石头上的故事……(这个令人荡气回肠的故事由此拉开了序幕)。二、整体感知1.作者曹雪芹历经家族盛极而衰的过程,于悼红…  相似文献   

17.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把握散文诗的感情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过程和方法:用多种方式读来品味本文清丽的语言,体验散文诗的思想感情。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人间至深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在生活中学会感恩。[教学重点]1、体味散文诗思想感情,把握散文诗借景写人托物言情的写法。2、体验人间至深至爱的亲情,并能表达出来。[教学难点]深层品味清丽的语言,体会字里行间所蕴涵的思想感情。[课前准备]影像资料、MP3歌曲、图片[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18.
陈丽萍 《现代语文》2006,(12):34-35
教学内容: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6课《皇帝的新装》。[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故事情节。2.体会精妙语言,把握人物形象。3.发挥丰富想像,深入理解主题。教学重点:体会语言,把握形象。教学难点:训练想像,深化主题。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前预习]1.圈出不认识或不理解的字词,并能借助工具书或其他途径解决。2.试着给这篇童话加个副标题“一个的皇帝”,可填词、短语等,并能从课文中找出依据。[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天这一堂课,我们将来结识一位大师。他用他的童话唤醒人们对于童年的美好回忆;他也用他的童话促使人们更加深入地思考生…  相似文献   

19.
<正>[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反复朗读,掌握朗读方法,能准确、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2.能力目标:理解诗中的意象及联想和想象的作用,初步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3.情感目标:体会诗人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之情。[教学重点]反复诵读,读准节奏,读出情感。[教学难点]感悟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一、目标导入  相似文献   

20.
教学目的 :1 指导学生认识昆虫的特点 ,初步建立昆虫的概念。2 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3 培养学生认真细心的科学态度 ,唤起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教具准备 :电脑课件、投影片、录像、部分昆虫标本。学具准备 :1 每组一套昆虫标本、当地常见易捉的各种小虫子(不仅仅限于教材中所涉及的)、昆虫盒。2 每人一个放大镜。教学过程 :一、观察导入提出问题 :1 课前 ,老师让大家捉虫子 ,都带来了吗?(提出这个问题的目的有两个 :一是调查一个学生是否真的去捉虫子了 ;二是看看学生带来了哪些虫子 ,带来了多少虫子。让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