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封面是书刊装帧工作中的重要一环。我国装帧艺术家曹辛之,曾在他的《装帧工作者之歌》中这样写道:“一本书如果没有封面,不经过装帧,就象一个人赤身裸体——没有穿衣裳。作者给书以生命、智慧、思想……,我们来为他设计形态,配上合适的服装。”  相似文献   

2.
崔中文 《记者摇篮》2005,(12):24-24
“教育是吃人、吃钱的机器吗?”这是作者周凤琴在8月4日《辽宁老年报》上发出的责问。作者在历数所谓“教育产业化”所造成的种种恶果后.列举了甘肃一13岁少女为了给父母省下10万元的择校费留下遗书自杀的惨痛事例。“带血的百字遗书,让每一个有良知的、活着的人撕心裂肺.泪雨滂沱。”我相信,作者一定是挥泪写下了这篇檄文。  相似文献   

3.
我们试把廖全京这本《绿色的家园感》当作他对精神家园的一次回归,也许能更好地理解他所界定的“家园”。在“后记” 里,作者这样说:“这本小书是让乡愁给撞出来的。” 没有一种对家园的深深吸附,没有对精神家园的深切体悟,是决然写不出这本书来的。我有幸读到了廖全京的《家园的桃花》等一组散文,似乎更能透彻地理解、把握这一点。  相似文献   

4.
每年七八月份,伴随着各个层次的招生,一场“择校”大战总是在各地如约而至。教育的公平、社会的公平,在“择校”歪风前变得苍白无力。今年7月0日,宁夏一13岁少女因10万择校费自行了断了如花般的生命,更将“择校”歪风推上了风口浪尖。“择校”歪风真的无药可治?  相似文献   

5.
<正>本书是冯骥才的随笔集。作者以他的画室为发散点,纪事状人、谈古论今、抉奥阐幽,记述自身的艺术生涯和精神生命,披露灵魂的奥秘。内容丰富厚重,文字严谨真诚,既有情趣,更富情怀,直抒胸臆中兼有关于文学艺术的真知灼见,字字珠玑。“文学、绘画与我相伴了半个世纪,这两样已成了我的生命方式。从我的生活,到精神、情感乃至感觉,无不带着文学与绘画的特质。”  相似文献   

6.
张婷婷 《大观周刊》2011,(44):14-15
农村留守儿童是一个得到普遍关注的弱势群体,而青春期的留守少女则比留守的男孩更弱势,也面对着更多的问题和困惑。本文关注留守少女面对青春期时可能出现的问题,呼吁更多的人给留守少女这一特殊的群体更多的关怀。  相似文献   

7.
新书推荐     
《中国新闻周刊》2004,(47):76-76
《少女杜拉的故事》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奥)弗洛伊德2004年11月定价:48元弗洛伊德继成名作《梦的解析》之后的另一部惊世之作。整个世界直到今日也还没有完全从这个震惊中清醒过来:聪明可爱的18岁少女杜拉是故事的主角。作者以她神经质的举动,自白以及梦的内容作为线索,探究她神秘莫测的心灵深处的奥秘。《世界征服者史》(上下册)商务印书社(伊朗)志费尼2004年11月定价:47元这是一本有关成吉思汗及其子孙远征的历史著作。书中第一部分叙述了蒙古前三汗时期的历  相似文献   

8.
文章从传记电影《天才捕手》的台词——“生命的力量在于从事重要且有利于他人的工作”“我们真的让书变得更好了吗?”“没有什么比一本书更重要的了”和“陪伴本书作者度过了人生中最苦痛的日子”入手,分别探讨了编辑的职业自豪感、职业敬畏感、职业使命感和职业投入感等编辑必须具备的职业素养与追求,并就新时代如何做好编辑这一问题提出了个人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工作DNA     
台湾商务印书馆总经理兼总编辑郝明义在台湾大块文化出版公司出版的随笔《工作 DNA》是一本为所有工作着的人写的书,真切而让人感动。“工作是什么?在我们还没有弄清真义时,工作已经无声无息地进驻我们的生活,占据我们的生命。对于工作,有些人乐在其中,有人欲迎还拒,有人反对到底。这本书的作者,则显然当作是一种生命的觉悟。”下面选载书中的三篇随笔和附录《一个出版者对二十一世纪的一些想法》。  相似文献   

10.
愿以此为戒     
最近读到一些图书征订单,颇有一些话要说。为了说清问题,且先举几个例子。某出版社出的《少女泪》,征订单上写道:“这是一本法制中篇小说。案情新奇、占怪,”“其中大量的细节和秘闻,有的是受害少女私下所提供,有的是司法界人士暗中所透露;有的则是作者参加诉讼所了解,总之,都是首次公诸于世的珍贵材料。”“对少女心理和生理的秘密揭示得充分细腻。”看,多么耸人听闻!其实呢,这本书不过是一本平庸的所谓“法制小说”,内容既无“新奇”之处,也无“珍贵”可言,对“少女生理的秘密”并无“揭示”,而编辑之所以这样写,纯属招徕顾客,迎合某些读者的低级趣味。又,某文艺出版社出的“文艺与文化参考书系”,征订单上一下子  相似文献   

11.
著名青春文学作者饶雪漫携新书《那些不能告诉大人的事》亮相北京,并邀请二十多位北京研讨会权威教育及心理学专家,共同会诊“90后”在青春期常见的典型问题。饶雪漫用了将近二十年酝酿《那些不能告诉大人的事》,从成千上万封读者来信中挑出最具典型性的55个故事,将青春期的问题,通过比小说更直接更真实的方式表达与反映出来。饶雪漫更希望这本书能成为父母与子女真实、平等地进行沟通的桥梁。  相似文献   

12.
艺术教育是一种古老的教育活动。我国自商代始,就设立了专门的音乐教育机构“瞽宗”,艺术教育在文明发轫之初即已进入到国家的上层建筑领域,成为国家实施“以乐造士”的重要途径。近代意义上的艺术教育在我国也已有近百年历史。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在这个领域却一直没有一部研究艺术教育管理方法和原则的理论专著。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艺术教育管理学》一书可谓是填补了这一空白,很好地解答了艺术教育管理理论与实践层面的各种问题。这本书有四大亮点。一、具有开创性的意义。作者在国内首次确立了艺术教育管理学这一崭新的学科,厘清了艺…  相似文献   

13.
网友“灰飞湮灭中的轮回”在某网站上发了一标题为《中国的耻辱!色情武术学校为日本服务》的帖子,称“国内某武术学校的少女,居然在老师的引导下拍色情视频,然后在日本当作AV出售!有的还不超过12岁。”并随后附了一组下载自某境外网站的图片。这个帖子很快便引来众多网民的追查和质问,并有网友从一背景为河南博物院的照片上怀疑“武校少女来自河南”,并发出网络“红色通缉令”,追查组织拍摄、制作、销售的幕后人员。“通缉”是公安部门的权力,前提为对方是犯罪嫌疑人。在网络上动辄叫嚷“通缉”,在没有经过公安部门的调查和论断之前,就盲目…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名编辑,我一向无意于给自己编辑的书籍写书评文章,但这回却要破例了,因为一接触到《中国古文化的奥秘》这部书稿,就引发了我的思绪。《中国古文化的奥秘》由上下两篇组成,上篇名为“溯源篇”,下篇标题“鸟瞰篇”。这两篇的内容是有机结合的,如果说上篇是对中国文化的宏观把握与阐说,下篇则是对中国文化的微观透视。“溯源篇”开篇伊始,便从宏观着眼阐释文化的内蕴,申明本书所要论述的主要限于狭义文化,即  相似文献   

15.
媒体执编一忌“唯心歪”,主观武断“想当然”,无中生有乱改写,添秀不成闹笑话。如有位作者写了一篇题为《离休老干部×××当年登上总统府》的报道,原文中没有插上红旗一词,编辑却唯心主观地、想当然地加上“降下了国民党青天白日旗,插上了五星红旗”这一句,殊不知,那时还没有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怎能有五星红旗插上总统府的事呢? 还有一位作者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我是一个普通市民,七旬老人”,其实他是69岁,为了用词与普通市民四字时称,故写为“七旬老人”,编辑者又是想当然地把“七旬老人”改为“70多岁”,使作者一下子…  相似文献   

16.
55年前,一位花季少女面对敌人血淋淋的铡刀,以“怕死不当共产党员”的大无畏英雄气概,英勇就义在山西省云周西村的一所旧庙前,献出了年仅15岁的生命。这位少女就是气贯长虹,声震九霄的民族英雄刘胡兰。毛主席欣然为她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暮春时节,迎着菲菲细雨,我们再次踏上云周西村这片热土,寻觅烈士的脚步。  相似文献   

17.
陈宇 《新闻世界》2010,(10):15-16
最近,单位给我们每位记者发了一本书《重新打量每个生命》(作者徐列《南方人物周刊》主编),在谈论这本书之前,笔者先介绍一下它的"孪生兄弟",取材于五年前《南方周末》的另一本人物传记读本——《在追问中逼近真实》。  相似文献   

18.
2001年,曾经叱咤风云、改变了中国现代历史走向的张学良将军以101岁高龄去逝,超过百岁,堪称人中之瑞。然而,他的“生命”却是短暂的。在人生之途渐近尾声时,他回首一生不无悲怆地说道:“我的事睛是到36岁,以后就没有了。真是36岁。从21岁到36岁,这就是我的生命。”[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刘耀辉 《出版参考》2016,(12):60-61
“温小平温情私语系列”是台湾著名女作家温小平倾情奉献的一道专门煲给少女群体的心灵鸡汤,送给12-15岁的女生,成长没有魔法,但可以有情趣和创意;成长没有绝招,但可以有沟通和分享;成长会有烦恼,但也会有欢乐和蜕变……  相似文献   

20.
纳葳 《今传媒》2004,(5):56-57
习惯动作催生了这本书《向农民道歉》的作者马银录到陕西省纪检委工作已经一年多了,可熟悉他的人仍然习惯性地称他为“马书记”——他在白水县工作时担任该县县委副书记、组织部长。“马书记”的履历很简单,出生在陕西省合阳县农村,18岁参军,1999年转业后到白水县委工作,任县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