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 毫秒
1.
当前,建立国际新秩序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本文通过对国际旧秩序存在的弊端、国际新秩序建立的过程、以及两种不同国际新秩序观等问题的阐述和分析,论证“一球多制”、竞争共处的新秩序模式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2.
重建国际新秩序和全球伦理是当今人类社会遇到的两个重大问题,两者之间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关系。在重建国际新秩序中,中国传统儒家王道政治哲学可资多方面思想资源。在儒家王道政治哲学里,“王道”与“儒道”即是合而为一的。具体言之,儒家王道政治哲学的“仁义”“爱人”“天下为公”“四海之内皆兄弟”等思想,以及“无偏无党”“无反无侧”的原则和主张,为化解西方发达国家和广大发展中国家在人权与国权关系上的尖锐对立和分歧提供了许多有益的思想资源和启示。儒家王道政治哲学的“制民之产”“与民同乐”“仁民爱物”“天人合一”等思想,对于克服因经济全球化、市场化和自由化产生的弊端,构建一个更加公平、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具有警示和借鉴意义。儒家王道政治哲学的“以夏变夷”的中国中心论观念,则从反面为建立一个更加互相包容、互相借鉴的国际文化新秩序提供了需要引以为戒的教训。在重建国际新秩序和全球伦理过程中,中国传统儒家王道政治哲学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应该亦完全可以为其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3.
中共“十六大”政治报告提出“我们主张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它是维护全人类共同利益的需要,是改变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应对人类社会各种安全威胁的需要。建立和维护国际新秩序,各主权国家应恪守共同的行为规范:政治上,相互尊重、共同协商;经济上,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文化上,相互惜鉴、共同繁荣;安全上,相互信任、共同维护;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强权政治。  相似文献   

4.
建立国际新秩序是江泽民外交战略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江泽民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思想是邓小平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包括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内容、原则及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5.
以苏美两极对立为特点的旧的国际秩序被打破后,邓小平积极倡导建立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以中国为代表的第三世界广大发展中国家,是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力军;中国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无可替代,我们要发展自己、广交朋友,为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而斗争。  相似文献   

6.
建立国际新秩序,是邓小平同志提出的重要战略主张。它包括国际经济新秩序和国际政治新秩序;两者紧密相联,相辅相成。各国应当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本准则,建立稳定和平、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相似文献   

7.
在充分尊重世界多样性的基础上,江泽民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国际新秩序的战略思想,提出了国际新秩序战略思想的核心是经济上平等互利、共同发展,政治上是和平共处、互不干涉内政,目的是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促进世界的共同繁荣与发展。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主张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尊重各国选择自己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必须结束过时的集团政治模式、势力范围模式,以独立自主和不结盟为依托。邓小平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的思想,具有坚实的国际法基础和道义权威,是处理国际关系的正确指南。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主要体现在战略目标上争取世界和平,在基本原则上反对霸权、坚持独立自主、维护我国主权、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对国际形势进行辩证分析,科学地制订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规划。我们可以从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中发现“孙子兵法”的科学精髓。  相似文献   

10.
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是一个重要和宏大的理论与实践课题 ,也是冷战后我国外交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视角 ,就第三代领导集体建立国际新秩序思想的发展阶段、主要内容、基本原则以及外交成果进行了论析 ,目的在于更深入地从政治、经济、文化、安全等方面全面理解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外交政策。  相似文献   

11.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发展的同时,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分歧构成了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主要障碍。本文通过对国际经济秩序形成发展的历史考察,阐明目前国际关系中的不民主因素加深了两者的分歧,而国际关系民主化将有效地化解两者的分歧,推动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相似文献   

12.
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观是邓小平外交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从提出经完善,逐步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框架。冷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提出了代表美国及西方国家利益的新秩序观,对邓小平国际新秩序观构成极大的挑战。应对挑战,新的领导集体认真观察、冷静思考,在继承中发展了邓小平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观。  相似文献   

13.
未来 10年 ,将是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并替代旧秩序的关键时期 ,围绕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国际政治斗争将在世界范围内全面展开。尽管美国和西方国家在国际新秩序的构建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将居于主导地位 ,但决不是说第三世界国家就可以任人宰割 ,无所作为 ,完全屈从西方的优势。相反 ,第三世界仍然是 2 1世纪国际政治、经济和安全新秩序建设进程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 ,尽管第三世界的整体实力较之美国与西方居于劣势 ,但也有所长 ,且呈增势 ,与美国和西方的实力对比差距无疑正在逐步缩小。其次 ,全球化加深了世界各国的相互依赖性 ,美国及西方国家在政治、经济、安全等领域对第三世界的依赖也在加深。第三 ,在政治上 ,第三世界还是制约美国及西方的霸权主张 ,促使国际新秩序臻于合理的中坚力量。第四 ,从国际格局看 ,第三世界还是世界走向多极化的重要政治基础。第五 ,第三世界是解决全球治理问题 ,建立国际安全保障体系的基本力量。在美国和西方国家占居实力优势和主导地位的不利条件下 ,第三世界国家要挫败美国与西方支持的国际新秩序模式 ,争取建立符合自己发展利益要求的、以公平、公正为原则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必须经过不懈努力。首先 ,要坚持不懈地发展综  相似文献   

14.
中国政府关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新秩序的主张符合绝大多数国家的利益。美国正企图建立一国独霸天下,主宰世界的国际“新秩序”。经济全球化使发展中国家的主权受到了严重挑战;美国大力推行“全球价值观”;北约战略新概念和新日美防卫合作指针体现了美国的新全球军事进攻战略。这是需要我们保持高度警惕与清醒认识的。发展中国家只有增强综合国力,才能切实捍卫国家主权,世界才会有公正、合理可言。  相似文献   

15.
建立什么样的国际秩序历来是国际社会关注的一大问题。冷战结束后 ,各种新秩序主张出现 ,中国也在政策实践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国际新秩序主张并得到多数国家的赞同。作为国家之间法律的国际法在国际关系中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国际新秩序的建立应按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其他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进行 ,发挥国际法的积极作用。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 ,中国应坚持既定的政策并加强对有关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的战略思想是在新的国际大气候和国内小气候的背景下提出来的。这一思想不仅有利于我国的国际地位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所有的发展中国家,是解决和平与发展这两大世界主题的政治和经济的强有力的保障。建立国际新秩序必须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本原则,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立合理的、可行的、符合世界人民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国际新秩序。邓小平还为我们制定和运用重大策略原则提出了三大思路,即坚持同所有的国家来往;在国际事务中坚持不结盟、坚持独立自主等外交政策;敢于反对霸权主义、善于反对霸权主义  相似文献   

17.
中国政府关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新秩序的主张符合绝大多数国家的利益。美国正企图建立一国独霸天下,主宰世界的国际“新秩序”。经济全球化使发展中国家的主权受到了严重挑战;美国大力推行“全球价值观”,北约战略新概念和新日美防卫合作指针体现了美国的新全球军事进攻战略,这是需要我们保持高度警惕与清晰认识的,发展中国只有增强综合国力,才能切实捍卫国家主权,世界才会有公正、合理可言。  相似文献   

18.
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重要的外交战略思想。中国主张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相似文献   

19.
环境问题:当代国际关系中的“绿色冲击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问题从 2 0世纪 70年代开始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 ,是当前国际关系中的一个热点。环境问题主要从四个方面对当代国际关系产生重大影响 ,即环境问题对国家主权的制约、对国家安全的冲击、环境问题导致环境殖民主义的产生及为南北关系的改善提供了新契机。从国际关系的角度来看 ,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建立国际环境新秩序以及加强国际环境立法是解决全球环境问题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0.
浅析江泽民国际战略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泽民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在科学判断当今时代主题和国际形势的基础上,从维护世界的多样性、处理国际关系的最高准则、建立国际新秩序和外交政策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系统的阐述,形成了一套结构严谨、内容科学的理论体系。江泽民国际战略思想,作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成部分,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具有强烈的理论意义和极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