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晚清四大词人之一的况周颐在其的词学论著《蕙风词话》中阐述了自己的词体意识,充分体现了况周颐的对常州词派词学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本文从词体发展的角度来探讨况周颐的词体意识。  相似文献   

2.
况周颐(1859~1926)的《蕙风词》和《蕙风词话》,润生以十馀年的辛勤,把两本书都笺注出来了。这对我们研究晚清词学,是有很大帮助的,提供了可靠的资料。  相似文献   

3.
况周颐与王国维为治词大家,均形成了完整系统的词学理论,他们的著作《蕙风词话》、《人间词话》更被誉为晚清词坛"双璧"。而二位先生对"词境"这一词学重要问题的理解各有重合亦各有千秋,比较二者异同,有利于深刻了解两位诗词大家的风范。  相似文献   

4.
夏敬观是清末民初词坛上一个不可多得的词学多面手,其在词学理论上的一个重要贡献就是在<蕙风词话诠评>中,对况周颐所提出的词作理论主张作出的深刻的品鉴阐发,尤其对于况周颐<蕙风词话>中"重"、"拙"、"大"理论的阐释,更能凸显出夏敬观在词学理论上的不俗之见.  相似文献   

5.
况周颐,咸丰九年(1859)生,初名周仪,因避宣统皇帝溥仪名讳而改为周颐,字夔笙,号蕙风,临桂(今广西桂林)人。“少颖悟,矜才绝艳”(赵尊岳《蕙风词史》),“读名家词,往往倒背如流”(况周颐《蕙风词话》)。11岁中秀才;18岁中拔贡;21岁以优贡生中光绪五年(1879)乡试举人;  相似文献   

6.
况周颐词学论著最著名的是《蕙风词话》,这是他晚年对一生词学的总结,在况周颐的其他词学文献中尚有不少论词语录,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况周颐尚编选有粤西词集《粤西词见》,其中有九则词评应当视为词话,作为《蕙风词话》辑补,是对况周颐词学理论的有益补充。这九则词话扩展了况周颐的词学研究领域,丰富了其词学研究的内涵,体现了况周颐弘扬地方文学的自觉意识和保存流传乡邦词学文献的责任感,目的在于存一地之词史。  相似文献   

7.
“蕙风”是况周颐习用的号,且多次作为词集名。从1895至1925年,况周颐以“蕙风”为名的词集有三种:词别集《蕙风词》、词总集《蕙风琴趣》、《蕙风词》,分别收词20首、101首、123首。其中刊印于1925年的词总集《蕙风词》,由况周颐生前删定,影响最大、最广为人知。拟从文献方面探究况周颐的三种“蕙风”词的版本情况、编撰特点、所选词目,以供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8.
况周颐以“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这种对现实的深切体会和超越性的心态来把握末世风雨中现实环境与艺术世界的关系,深入地分析了创作主体的内心世界。《蕙风词话》中所讨论的词心是建立在对词作者内心世界认真剖析基础上的,经过锻融的词心连接了风雨、江山和一切的“万不得已”,经吾心酝酿发而为词,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出况周颐论词的逻辑动力。  相似文献   

9.
2011年关于《蕙风词话》的研究论文共计五篇,其中一篇硕士论文。本文将这些论文梳理归纳,以此了解这一年来学术界对于《蕙风词话》的研究情况,为今后《蕙风词话》的研究方向准确定位。  相似文献   

10.
像大多数词人一样,王鹏运没有词学理论专著问世,但其论词不乏精辟之处,其词学观主要见于其所撰词籍序跋、涉及词论的有关词作、《词学丛书》眉批、《蕙风词话》的引述等。"重、拙、大"词学理论的发明权应属于王鹏运。通过对清季著名词学家况周颐《词学讲义》要点探源和《蕙风词话》渊源举证可以发现,况周颐词学思想的要点主要渊源于王鹏运,其许多具体的词学观也传自王鹏运,可证王鹏运其实是清季一位重要的词学家。  相似文献   

11.
晚清词人况周颐简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况周颐,晚清词人、词论家,有《蕙风词》、《蕙风词话》、《蕙风丛书》等行世。他是个以亡清“遗老”自傲的守旧人物,在词学上则确有建树。当今的词人、古代文论研究者时或论及况氏的词和词论。近两年来,我读况氏诸作,对其生平事迹稍加探索,缀成《况周颐年谱》。兹摘要发表,以求就正于方家。况周颐,初名周仪,后改周颐。“况周颐,原名周仪,以避宣统废帝讳改。”(龙榆生《清季四大词人》,下简称《词人》。)  相似文献   

12.
词心这一概念,是晚清词论家况周颐首创的,他在《蕙风词话》中引人注目地提出:吾听风雨,吾览江山,常觉风雨江山外有万不得已在。此万不得已者,即词心也。而能以吾言写吾心,即吾词也。此万不得已者由吾心酝酿而出,即吾词之真也。非可强为,亦无庸强求,视吾心之酝酿何如耳。吾心为主,而书卷其辅也。  相似文献   

13.
况周颐无论填词还是论词,都十分尊崇“真”。他的词论核心“重、拙、大”三原则,虽然意义各异,但又相互依存,密切联系,其交融点都在“真”字上。“真”是况周颐词学主张的理论基石。  相似文献   

14.
况周颐词集之词论文献考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况周颐癖词五十余载,词论、词作成就卓著。其词集除《蕙风词》之外有总集两种、别集十一种,为其成就更高的词论所掩,未引起学界足够重视。其词集自序、论词之词、词之题序与自注,蕴含丰富的词学理论,可与《蕙风词话》正续编及其他词学文献相互发明,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其扩展了况周颐的词学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15.
《蕙风词话》以“意境”作为其理论体系的核心,从情景交融之境——言外之境——静穆之境逐层递进的结构层次中展示其意境理论的内涵和特点,从而对中国传统意境理论进行了全面总结和发展,对当时词坛和词学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6.
晚清词坛,创作繁荣,理论活跃,诞生了陈廷焯、况周颐、王国维等一批著名的词人,产生了《白雨斋词话》、《蕙风词话》、《人间词话》等词学理论名著。他们各自提出了“沉郁顿挫”、“重拙大”、“境界”等鲜明的词学主张,并以之指导词学批评实践,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7.
被称为“清末四大词人”之一的况周颐所作的《蕙风词话》虽算不上是词话中的佼佼者,但其所包含的艺术辩证法思想却异常丰富。它在心与物、情与景、内容与形式、文艺与生活、借鉴与创新等问题上辩证地论述了曲直、巧拙、大小、厚薄、刚柔、俗雅、淡浓、虚实、方圆、疏密、动静、神、藏露诸多关系,言简意赅,不乏精论。 《蕙风词话》在论述上虽然是片段式的,但其理论却有一定的系统性。这个理论系统是由他所创导的“重拙大”建构的。“重拙大”既是况周颐的创作观和批评观,亦是他作词评词的标准,在具体运用时充满了朴素的艺术辩证法思想,本文逐一对“重拙大”所包含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分而述之。 “重拙大”首先标举“重”。所谓重,况周颐释曰:“重者,沉着之谓。在气格,不在字句。”(第4页。注:以下况周颐引  相似文献   

18.
“淡处还他滋味多”——蒋捷词艺术特征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在由宋入元的遗民词人中,蒋捷是一个值得注意的作家.他义不仕元,“抱节终身”(况周颐《蕙风词话》),其人品普遍受到后人的称许.但对于他的词作,历来分歧颇繁,抑扬纷纭.明、毛晋称其词“语语纤巧,真《世说》靡也;字字妍倩,真六朝隃也.“(《宋六十名家词·竹山词跋》)清刘熙载《艺概》也说:竹山词“洗炼缜  相似文献   

19.
晚清词人况周颐(1859—1926)是“清季四大词人”之一,他的《蕙风词话》(以下简称《词话》),以宏篇巨制,评论了多家词,是晚清出现的常州派后期词论的杰作。它继承常州词派论词的余绪,加以坚实的总结,而且在词的艺术理论上,突破了常  相似文献   

20.
况周颐在《蕙风词话》中提出“词有穆之一境”,这是一种富有生命意识的词境理论,它以“静”为外貌,以“厚、重、大”为血肉,以“真”为“词骨”,是理想化的艺术境地,涌动着生命的意识,颇具传统士大夫之审美倾向和理想色彩,使词境理论达到成熟和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