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丽英 《文教资料》2007,(7):112-115
70年代末80年代初,兴起了萧红研究热潮,推动了对萧红创作的再认识。本文从四部分梳理萧红研究的演变过程,即从史料的发掘、创作的思想、女性意识以及萧红创作的艺术特色。在梳理的基础上,观察萧红研究在文学史上的意义与偏颇。  相似文献   

2.
对萧红的《呼兰可传》历来评说多有歧义。本文从小说的创作动机入手,论述萧红在流亡放逐的背景下,怀着乡愁的冲动回忆写作。这部长篇小说表达了萧红对雾的思恋与重建,一种荒凉的生命与理想的祈盼,构成自我拯救与自我超越,并显示其独特的人生价值与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3.
萧红作为一位以个体生命体验创作的天才作家,她的自叙体散文对于了解萧红的创作心理与创作情感,以及个人生活,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试以萧红的自叙体散文为研究对象,尤以《商市街》为主要分析文本,以女性主义的视角分析萧红对"乞妇"这一"身份"的自我认同,探索萧红对"乞妇"身份的接受历程,对女性"女儿""妻子""母亲"三重社会身份的放弃,以实现对男权主流社会的反叛和对男性主流文学的疏离。  相似文献   

4.
摘要:萧红是五四时期中国文坛上的一朵奇葩,这个天才作家在其短短九年的创作生涯中,为我们留下了诸多不朽的著作。在对她作品的研究中,有种学术观点认为萧红的创作生涯前后出现了两个分期,认为萧红作品的思想性从前期到后期“由积极转向了消极”。本文不否认她的作品前后期在创作风格与格调上稍有差异,但认为萧红的作品始终都有一条主线贯穿,这条主线简而言之可以用六个字概括:为人生。为社会  相似文献   

5.
萧红的生命有31年,始自1911年辛亥革命发生的那一年,终于建国前战火纷飞的年月.而她的创作也只有十年.在战乱、流离、病痛中,她创作了一百万余字,留给了世人难以忘怀的文字.她短促的创作生涯赢得了研究者们长久的关注.萧红创作的评论和研究,在她生前就已经开始,鲁迅和胡风分别为<生死场>所作的序和跋,可以说是萧红研究的先河.本文即从这里开始,对萧红研究进行比较系统地梳理.  相似文献   

6.
挥之不去而又无法释怀的"乡土情结"是萧红创作的显性特征之一。萧红的乡土情结源于她对乡土的爱恨交织的童年记忆,也是时代思潮影响、自身窘境挤压的结果。特别是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形成了萧红创作乡土情结的独特魅力,而对鲁迅先生启蒙主义精神的继承和实践,又使萧红的乡土情结完成了对同时代作家的理性超越。探究萧红乡土情结产生的深刻社会、历史、文化根源,是全面了解萧红及其创作的重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7.
普通劳动妇女形象是许地山、萧红笔下主要言说的对象。且在文本中呈现出一定意义上的“互文性”,渗透着创作主体对人生终极的思索。文章分析了许地山、萧红笔下女性形象的异同,并对构成文本不同性别内涵探究原因:创作主体的社会性别是其主因。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回顾萧红研究的历史入手,总结萧红研究多年来的成果,着重从萧红生平、身世和情感经历,萧红的作品(包括散文和诗歌),研究的视角,萧红创作的源流及其审美风格和艺术追求等方面对新时期以来萧红研究的得与失进行梳理,试图从中寻找萧红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寻求新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9.
萧红是当代女性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其作品中强烈的女性意识是她独特风格的标签。本次研究中,从阐述萧红女性视域产生的时代背景入手,根据不同的作品内容分析其中女性视域的角度,对女性情感、社会地位、付出与收获等问题进行解读,进而探讨萧红创作的女性视域对现代职业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现实价值,以期引发年轻人在情感观念、生命观念、职业观念、道德观念等方面的一些思考,启迪他们的批判思维。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彭晓丰、刘云主编的《萧红散文全编·序》中“萧红创作年限、萧红的文体特长、萧红的生养父之谜、《呼兰河传》的文体归属”等问题上的不恰当提法提出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1.
萧红一生跌宕起伏,漂泊至极,她的小说创作已经历了不同的时期。从1933年初至1934年6月是她小说创作的早期,在这一阶段中,萧红的小说的独立意识逐渐显露出来,是从一位写手到作家的过程;再者,从1934年6月至1937年9月为其小说创作中期,也是她小说创作的过渡时期,在这一时期中,萧红小说逐渐形成了自主品格,有了深邃的洞察力和批判性;最后,从1937年9月至1942年1月为她小说创作后期,这一阶段是萧红小说创作的巅峰,小说"散文化"的独特风格发挥到极致,其中也蕴含着对生命的思考和沉淀。不同的阶段,萧红小说呈现出不同的艺术特征,呈现出不同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2.
在20世纪风云变纪的历史进程中“启蒙”与“救亡”是学发展的主流,萧红以其个性主义的创作和自由写作的姿态,以个人熟稔的社会生活为创作蓝木,表现出对孤、寒、病、苦人生的深切关注和执叙写,反映出萧红创作温厚、宽广的人伦关怀的审美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3.
萧红创作与左联文学的关系一直处于不断被言说的状态。萧红看似走出一条“靠近—学习—超越”的路线,实际上更为复杂。萧红人生中的每个特殊阶段的创作都明显体现出与左翼文学有更深层次的精神联结与分歧。针对这一问题,既要从时代主题背景下寻找左联与萧红创作之间的共通之处,更要结合萧红个人化体验,分析萧红创作的独特性,找到二者之间的联结与区别,以此说明萧红创作与左翼文学之间的关联,更有利于为萧红与左翼之间关系言说找到切实的文本证据。  相似文献   

14.
从三四十年代对萧红创作的经典化过程入手,来分析传统观点对萧红作品解读过程之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文本细读来探讨萧红以创作参与时代进程的特殊方式和与同时代作家相比,萧红创作中所体现出的对于时代中人的特别关怀。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发展与进程中,张爱玲与萧红是被公认的杰出女性作家,不论是她们富有传奇色彩的坎坷人生,还是她们创作的文学作品都是值得人们关注和研究的。但是由于两位作家在进行作品创作时有意远离政治,所以在某一阶段受到人们的冷漠对待,没有获得与之相应的文学成就。但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人们逐步转变思想意识,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和研究张爱玲和萧红的文学作品。本文在地域视角下对张爱玲与萧红的人生与文学作品进行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6.
萧红是一位具有独特个性的作家。她对妇女生活和命运的关注是独树一帜的,妇女问题始终是她创作的中心题材。作为一个饱受男权社会之苦的女性,萧红的人生体验中感受最深、体会最切的,当是她作为女性的那份经验,这一性别角色几乎规约、困扰和影响了萧红的全部生活,同时也规约和影响着她的全部创作。她的绝大部分小说都以女性为主角,其创作中流露出自觉的女权意识。她对男权社会的强烈抨击和对女性命运的深切同情,包含着她鲜明的女权意识,即女性应该获得人格的平等与人性的尊严。  相似文献   

17.
论萧红笔下的太阳意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试图对萧红作品中的太阳意象进行分析,从而探讨它对萧红作品主题、风格构成的意义与价值。萧红作品中的太阳意象不但体现了作者心中那种被社会抛弃之孤独荒凉感,而且用对毒太阳的诅咒来体现她对暴力的男权社会统治的愤慨,萧红作品中的太阳意象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象征了男性权力的统治。而作品中朝气蓬勃的太阳则暗含了萧红对光明对理想社会的渴望。太阳意象成了她作品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既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物的描述,又形成了一种悲凉、忧郁、甚至有些冷峻的气氛,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她的作品风格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现代文学的新变和超越不仅是在价值理念、话语模式、审美理想之上,而且是具体到题材领域、创作方法和文体形式等方面进行突破和开创。而在题材领域的新创之中,童年母题的出现和兴起无疑是一个极富意味的现象。与家族母题、乡土母题、爱情母题相比,童年母题似乎显得比较冷清和平淡,但是若从纯粹的文学现象来讲,她与上述母题相比则更富新意和开创性价值。综观现代文学童年母题的创作,虽然若隐若现、浓淡不一,但却贯穿于现代文学发展的始终。在众多对童年母题进行过创作的作家中,萧红无疑是极具特色的一位,也是最为成功的一位。关于萧红创作和童年经验之间深刻的精神联系,不少研究者已经进行过一些探讨。本文力图将萧红的童年母题作品放在现代文学的整体格局中进行审视,以求更全面圆融地理解童年母题在萧红创作历程与整个女性文学书写史上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9.
李琦 《培训与研究》2006,23(4):10-12
在20世纪30年代的小说创作中,萧红《生死场》的叙事模式独具一格,它标志着萧红文体由探索向成熟的转折,在萧红文体研究以及在中国现代小说结构史上具有创新意义和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20.
萧红的独特不仅在于她的传奇身世,也在于她独特的心境和独特的创作风格——寂寞。萧红寂寞心态的主要构成因素是她的被弃心理,表现为无家情结、家园理想和荒原感。萧红同时具有根深蒂固的心理定势——他意识。萧红敏感、忧郁的诗人气质也是形成其寂寞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