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汤婷婷是著名美国华裔女作家,她的成名作《女勇士》展现了华裔女性在美国面对性别、种族与文化的多重创伤下寻求自我身份的挣扎与探索。该论文准备从创伤理论视角切入,揭示文中华裔女性面临的沉重创伤,及新一代女性走出创伤寻找自我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2.
吴雪玉 《海外英语》2015,(9):190-191
汤婷婷是著名美国华裔女作家,她的成名作《女勇士》展现了华裔女性在美国面对性别、种族与文化的多重创伤下寻求自我身份的挣扎与探索。该论文准备从创伤理论视角切入,揭示文中华裔女性面临的沉重创伤,及新一代女性走出创伤寻找自我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3.
马庆霞 《考试周刊》2010,(23):24-25
华裔美国文学是当今美国文坛较为引人瞩目的一个热点。华裔美国女性作家谭恩美的成名作《喜福会》包含了大量中国传统文化因素,探讨了美国华裔女性的身份问题。小说描述了移居美国的母亲和美国土生土长的女儿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展现了双重文化背景下的华裔美国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和自我身份的建构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华裔美国文学首推女性作家.汤亭亭,谭恩美,任碧莲分别是上世纪70年代,80年代,90年代华裔美国文学的典型代表.本文通过对比分析三位作家及其作品并将其置于华裔美国文学发展的背景之中,力图展示代表不同时代的三位华裔美国女作家对身份认同视角的转变.  相似文献   

5.
谭恩美的小说《喜福会》发表以来影响巨大,掀起了华裔美国文学的又一次高潮。在该小说中谭恩美以独特的笔调向读者展示了华裔美国女性母女两代人在男权社会、中关两种文化冲突、融合中对自己独特身份的认识,最终认识到东方/西方、自我/他者的二元对立是确立华裔女性移民自我身份的最大障碍,只有消解东西方二者之间的文化对立才能建构华裔女性的独特自我身份:将自我身份建构为联接东西方文化,不排斥任何一方,促进二者的融合。这对于移居美国的第一和第二代华裔女性来说具有普遍性意义。  相似文献   

6.
被誉为"华裔美国文学之母"的黄玉雪通过自传体小说《华女阿五》打破了华裔作家尤其是女性作家在美国文坛上集体"失声"的尴尬局面。在小说《华女阿五》中,主人公玉雪虽生存在种族主义和男权主义的夹缝中,饱受种族偏见和性别歧视,但她通过观察、学习、反思和顿悟,最终实现了女性的独立和自我成长,成功构建了美国华裔女性身份。  相似文献   

7.
居勰 《考试周刊》2011,(15):16-17
在华裔美国文学中,华裔的身份认同是一个复杂多变的问题,其定位在华裔美国文学史上屡经变迁。文章通过以华裔作家赵健秀的戏剧《龙年》为个案,分析华裔对中国食物的不同态度,揭示华裔身份认同的不同取向。  相似文献   

8.
张洪伟  孟凡飞  蔡青 《文教资料》2007,(14):134-136
“美国华裔文学之母”黄玉雪在其自传《华女阿五》中探讨了作为华裔女性的身份问题,而这部自传因对饮食的大量描写受到文学评论界的批评。本文将从性别、种族、文化的角度分析在这部自传中饮食对主人公身份构建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美国华裔女性文学通常被定义为由在美国出生或后移居美国、有华裔血统的女性作家用英语所写的文学作品。其创作通常反映了中美两国文化相互碰撞、吸收和交融的历史,折射出漂泊在异国他乡的华人移民及其后代围绕着文化认同、民族身份的得与失所表现出来的矛盾与冲突。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民权运动以及女权运动的影响下,美国华裔女性作家的创作热情得到了空前释放,此后涌现了诸如汤亭亭、谭恩美、任碧莲和邝丽莎等等为世人耳熟能详的作家。本文主要选取在2009年-2014年期间近20余篇中英文著作与研究文献,对美国华裔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简史、作品风格、作品侧重点及作家文化身份问题进行综述,预测其未来发展走向,最后指明所选取研究文献的局限与不足之处,并提出一些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希望有关学者能够以贯穿中西的视角加深对美国华裔女性文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在当今的中国评论界,美国华裔女性文学研究异军突起,成为美国文学研究中的一朵奇葩。美国华裔女性文学是美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内学者美国文学研究话语体系中的一个主流声音,还是中美多元文化相互影响和结合的产物。美国亚裔文学的学术性研究始于1982年,直至今天,美国华裔女性文学已成功的走出边缘地位,迎来了美好的春天。三十年以来,国内学者应用了多元和多维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角度对美国华裔女性文学作品进行了研究和解读,研究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由此以汤亭亭和谭恩美为例,对国内美国华裔女性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学研究、叙事学研究和文体学研究作一个总体回顾,并提出建议和展望。美国华裔女性文学作品的形式研究具有很大的空间,而且前景比较值得期待。  相似文献   

11.
身份认同问题是美国华裔文学研究的一个重点。通过着重分析华裔作家任璧莲的身份流动观,论证了身份认同的流动性特征。进而研究身份流动性在华裔文学中的体现,剖析本质主义身份观,探讨身份认同的反本质论根源。  相似文献   

12.
身份认同问题是华裔美国文学研究的一个重点。文章着重从索绪尔、福柯等人的理论着手,论证身份认同的流动性特征,进而研究身份流动性在华裔美国文学中的体现,探讨身份认同的反本质论根源。  相似文献   

13.
汤亭亭是最具影响力的美国华裔女作家之一,她的处女作《女勇士》通过描写华裔女主人公在美国的成长经历,揭示了华裔女性在美国社会面对种族和性别的双重困境,展现了华裔女性为摆脱"他者"身份所表现出的决心和做出的努力。采用后殖民女性主义理论,探讨华裔女性的双重"他者"身份以及颠覆这一身份的艰难过程,旨在探寻汤亭亭在这部小说中对华裔女性的定位。  相似文献   

14.
"回忆的模仿"指文学的模仿和诗意两方面的特质。在文学文本中,"回忆不可能真正被仿造",而可以通过叙述技巧的运用得以演示。美国华裔作家伍慧明通过小说《骨》之"回忆的模仿"演绎了"黄色太平洋的故事",动态再现美国华裔跨越大洋的杂糅文化身份的生产。小说以富有象征意义的"骨"之意象贯穿家园空间,并以此为切入口,采用记忆、空间、后殖民等跨学科交叉视角,沿着小说《骨》中对"回忆的模仿"的演示,探析作为散居族裔的梁家两代美国华裔移民文化身份的生产过程——从"华裔移民共同体"的"同一"身份构建、夹在"源文化"与"现文化"之间"分裂身份"的创伤到"杂糅身份"的缝合,其间隐含的是美国华裔"朝内航行"后殖民抵抗策略的构建与运用。  相似文献   

15.
《向我来》是华裔美国文学作家伍慧明近年来的又一力作,其中的四位女性形象反映着美国种族主义和经济压迫给华人带来的无法言说的伤痛和华人筑造自己精神家园的不懈努力。从这四位女性身上,可以看到中西文化交流融合和华裔文化身份认同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6.
《滁州学院学报》2016,(6):27-30
"华裔美国女作家"是谭恩美经常被提及的身份标签,体现了她作为华裔、女性和作家的三重身份。谭恩美的多重身份意识在《我的缪斯》这本散文集集中体现,并可在她的虚构类作品中得到印证。谭恩美在创作中带入了"我从哪来?我写什么?我为何而写?"这类问题的思考,让她的创作更贴近人类普遍诉求的希望和爱的主题,成为美国华裔文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7.
身份和身份寻求一直为华裔作家们所关注,谭恩美也是其中之一,她的处女作《喜福会》始经出版,就引起了美国文坛的关注。该书荣获多项文学大奖,并被选入《诺顿文学入门》教材,雄踞《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9个月之久。《喜福会》以中国移民母亲和在美国长大的女儿之间的矛盾冲突为素材,描述了华裔女性在东西方两种文化  相似文献   

18.
汤亭亭的代表作《女勇士》以女性形象为贯穿全文的线索,通过描写华裔女主人公在美国的成长过程,展现了华裔女性在面临白人统治的美国社会的多重压迫、身份被边缘化时为摆脱"他者"身份所表现出的决心和努力。本文采用后殖民女性主义理论,分析作品中华裔女性的失语、双重"他者"身份以及重构自我身份的艰难过程,旨在通过身份重构这一过程来构建华裔女性勇士的新形象。  相似文献   

19.
自传体小说作为美国华裔女性文学创作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主题与写作题材等方面表现出强烈的构建自我"身份认同"的愿望。西方文化批评视野下的当代美国华裔女性自传体小说研究将有助于我们了解美国华裔女性文学创作所致力于讲述的"他者"在异质文化中的"边缘"处境和身份探寻。  相似文献   

20.
通过分析美国华裔女性作家的身份,以及女性作家笔下的女性人物的文化身份认同危机,阐述在美国社会中,少数族裔艰难的文化身份认同之路。对在美国生活的华裔女性作家来说,中国文化始终是她们精神的皈依之处,是她们得以安身立命的根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