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女性家目的失落、女性生命的潦草、女性话语的困惑、女性救赎的虚幻四个方面表现了萧红的女性苦难意识。萧红的女性苦难意识使她及其作品具有独有的魁力与价值。  相似文献   

2.
马双 《华章》2010,(34)
萧红是二十世纪文学史上具有独立个性并形成自己风格的作家,本文紧密结合萧红的童年生活经历,运用文艺心理学的有关原理,分析其作品中所蕴含的家园意识,归纳、提炼其作品中主题:用童心回望童年;以儿童视角关注成人世界和儿童形象的塑造;对家乡人民苦难的哀悼.  相似文献   

3.
萧红的文学在挖掘民族愚昧与病态的根源、人的生存与生命的苦难,特别是女性的苦难方面,有独特的视角。本文通过对《生死场》的情节故事片段分析解剖,展现萧红时代农村女性的真实生活及生死观,进而洞悉萧红的女性生死观意识的深刻与独特。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社会现实的灾难性和艰巨性的大背景下,萧红用生命贴近现实,以先觉者的悲凉笔触抒写人生的苦难命运,用《生死场》表达自己的力量与思想。  相似文献   

4.
萧红是一位充满童真童趣的女作家,然而寂寞,漂泊,充斥着她的一生。正是她自身的不幸命运,使她笔下的人与事也点染了一层悲剧之美。从《生死场》到《呼兰河传》,萧红自始至终用一双敏锐的慧眼关注底层劳动人民的苦难和艰辛,她的作品构成了一个个无比深冷而又残酷的悲剧。文章以研究萧红小说的悲剧内涵为中心,从萧红小说悲剧意识的根源,悲剧风格的体现,悲剧意义与价值这三方面来论述萧红小说的悲剧意蕴。她用凄美而绚丽的彩笔勾勒出一幅幅东北儿女的日常生活图景,其笔下的悲剧人生有肉体的疼痛更有精神的愚昧。她以悲凉的叙述格调贯穿于作品中,淋漓尽致的展现出她对生命存在价值的思考。因而她的作品总是散发出一种单纯而深刻的苍凉之美。  相似文献   

5.
萧红是当代女性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其作品中强烈的女性意识是她独特风格的标签。本次研究中,从阐述萧红女性视域产生的时代背景入手,根据不同的作品内容分析其中女性视域的角度,对女性情感、社会地位、付出与收获等问题进行解读,进而探讨萧红创作的女性视域对现代职业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现实价值,以期引发年轻人在情感观念、生命观念、职业观念、道德观念等方面的一些思考,启迪他们的批判思维。  相似文献   

6.
萧红是一个具有强烈的女性意识的作家。其作品通过对“女性神话”的否定,控诉了男权中心社会及其意识形态对女性的压迫,体现出清醒、自觉、愤激、独特的女性意识。她一生都在呼唤“女人的自觉”,寻求妇女解放之路。  相似文献   

7.
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风格独具的女作家。由于她传奇般的苦难经历,使她对社会、对人生、对女性、对众生有着一种强烈的悲悯意识。在《呼兰河传》的创作中,萧红把这种对人生的感悟和体验渗透到作品中,描写了呼兰河小城人死水般的生存状态,对国民的弱点和病态的人生寄予了既恨又怜的复杂情感,因而也形成了作品悲凉的情感创作基调。从小说的情景描写、三个典型人物的命运记写中得以体现。  相似文献   

8.
萧红在其一生艰难坎坷的漂泊生涯中,以女性作家与社会弱者的双重身份和独特视角观察社会、体验人生。对中国社会长期存留下来的社会积弊及对底层人民从精神到肉体的摧残、虐杀。作了淋漓尽致的描写,对底层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平民人物以及他们的不幸与苦难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同时也表现了他们的爱和抗争,表现了作家心灵历程中对人类精神自由、平等、和谐的向往与追求。萧红创作中的生命体验、情感激流和历史感悟,代表了抗日战争最艰难时期中国文化人不可规避的对中国社会文化价值观念的深层冲突的思考及文化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9.
萧红在《生死场》中从女性意识视阈出发揭示了现代中国女性的三种生存方式:一是女性承继并践行传统文化对女性的社会角色分工的设定,依附于男性,在男权的夹缝中求生;二是女性试图通过"出走"以摆脱男性控制,重获自由;三是女性凭借某些强于男性的能力赢得尊严争得与男性相对平等的地位。萧红通过人物的命运表达了对第一、第二种生存方式的否定,认为只有自强才是现代中国女性的出路。  相似文献   

10.
萧红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靠天才写作”的作家 ,她的作品具有一种萦绕于其中挥之不去的悲凄与寂寞 ,体现出浓重的悲剧色彩。太多痛苦的人生和特殊的经历为她深刻体验人生、体验生命提供了契机。因此以女性空间为视角观照萧红及其作品 ,从“漂泊”和“回归”两个概念出发来透视萧红的情感历程和人生道路 ,以期达到对她的作品的更深刻的理解。  相似文献   

11.
萧红的多舛命运是其进行苦难叙述的现实动因。其笔下的苦难主要包括女性生存之苦、阶级压迫之痛和战争所致的心灵创伤。萧红通过对东北历史文化的冷峻批判和反思,探寻了造成诸种苦难的社会根源。  相似文献   

12.
漂泊母题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十分繁盛,相对于漂泊母题的男性书写,女性漂泊书写具有其独特性:首先它缺乏象男性漂泊那样古老的文化历史传统;其次,它的产生建立在传统女性书写中“守望”结构的坍塌之上。因此女性漂泊意识具有自身的特质。本文阐述从“守望”到“漂泊”的中国文学女性形象书写的结构变异,并试图以萧红的文学创作为参照阐释中国现代文学女性漂泊书写的一些特质。  相似文献   

13.
"娜拉出走"是"五四"时期独有的时代话语,并因其所蕴含的个性解放、女性解放的核心思想和意义,被赋予神圣伟大的地位。但经历了十年的风风雨雨之后,沉樱以她的作品在不经意中对其进行了解构,以其作品中女性人物的遭遇,深刻揭示了娜拉出走的盲目性、脆弱性及不彻底性,表现了作者对于女性解放之路的独特思考,同时也展示了二三十年代一部分知识女性真实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位体验型、情绪型的作家,萧红对女性的生存困境和女性悲剧意识有着深刻的体验,本文试图从童年体验、生育体验和情感体验三个方面论述萧红作品中的女性悲剧意识,并进而分析造成女性悲剧命运的社会历史原因。  相似文献   

15.
萧红的小说,作品中的主角大多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不幸女性。在同时代的女性作家中,萧红在刻划女性人物的深刻性和真实性上,可称得上独树一帜。她以自己悲剧性的人生感受和生命体验,深切地关注和思考所处时代的女性的生存状态和内心世界。萧红在揭示女性悲剧命运的同时,也注重挖掘这些苦难女性心灵深处的闪光点和人格魅力。她笔下的女性充满着独特的悲剧美。  相似文献   

16.
"娜拉出走"是五四时期独有的时代话语,并因其所蕴含的个性解放、女性解放的核心思想和意义.被赋予神圣伟大的地位.但经历了十年的风风雨雨之后,觉樱以她的作品在不经意中对其进行了解构,以其作品中女性人物的遭遇,深刻提示了娜拉出走的盲目性、脆弱性及不彻底性,表现了作者对于女性解放之路的独特思考,同时也展示了二三十年代一部分知识女性真实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17.
论萧红的女性内审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萧红的后期作品中存在着明显的女性内审意识,这具体表现为对女性所具有的人类共同弱点的批判、对女性传统意识的深层展示以及对女性个性解放出路的反思。这种女性内审意识的形成是与萧红的人生经历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18.
东北现代女作家萧红与梅娘的作品都以鲜明的女性意识立于文坛.二人都立足于自身的生存体验,从女性生存状态、情感心理等层面观照北方女性,抨击男权社会和男权意识,并剖析女性自身.然而由于两人的人生经历和生命体验不同,对生活的观察和理解也不同,因而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女性意识也不同.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文学史的角度反思现代小说中“家”外生存的女性形象,拟从女性生存的社会氛围象征、“家”对女性出走的归宿与起点的双重意味、为女性之“我”而选择出走的审关内涵和文化意义这三个角度.分析女性出走这一文学主题对当下文学研究和写作的建设性意义:深刻认识女性生存状态.深入认识女性所负载的特殊审美文化象征,全面认识女性自我的社会角色、性别角色意识,从而深入思考这些女性形象对于现代女性走向独立解放之路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从中国文学的原型批评视域来看,"嫦娥奔月"作为"女性出走"主题的神话原型在中国古代置换变形为以"兰芝出走"为典型的带有行孝守贞、重情重德的主题特征的女性形象.至"五四"时期,再度置换为以"子君出走"为典型的昭显女性独立人格意识萌芽的女性形象."女性出走"主题神话原型在中国文学进程中的一系列置换变形为我们在当今时代重新认识、思考女性的社会身份、生存命运提供了独特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