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薛娇 《考试周刊》2015,(1):21-22
美国作家玛格丽特密西尔创作的《飘》及挪威戏剧家亨利克·易卜生的代表作《玩偶之家》分别塑造了两位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郝思嘉和娜拉。虽然两位作家生活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度,但是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的不同并没有阻碍两位作家思想上的共鸣,这两部作品都表现了男权社会中女性自我独立意识的觉醒。本文通过对比两部作品的女主角娜拉和郝思嘉,具体分析她们在社会地位及女性独立意识觉醒两方面的异同。  相似文献   

2.
阐述了两位杰出的黑人女作家艾丽丝·沃克和托尼·莫里森的女性意识。《紫色》和《最蓝的眼睛》分别是她们的代表作。分析了在这两部作品中,两位作家经过细致的刻画,描写了黑人女性的生活现实。在“有爱世界”和“无爱世界”中存在着能够觉醒和始终迷失的黑人女性意识,“妇女联盟”也对黑人女性意识觉醒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为基础,系统分析了中西方两部女性觉醒题材代表作《莎菲日记》和《觉醒》。一方面,两部作品中女性角色的觉醒过程中展现出相同的模式,是进步与倒退、解放与孤立的并存。女性回归本真的向往受到男权社会的束缚,自我解放的过程也意味着自我孤立。另一方面,两部作品深入探讨了女性觉醒后所面临的困境以及造成这种困境的社会和个人因素。对两部作品的对比分析体现出中西方女性觉醒题材作品的共性和不同。  相似文献   

4.
《一个小时的故事》、《黄色壁纸》由美国女性作家肖邦和吉尔曼写于十九世纪末,两部作品都反映了当时美国女性的生活现状和她们所处的地位。两篇小说的作者向读者展示了女主人公面对婚姻生活中的束缚,女性意识如何觉醒的过程。然而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最终觉醒了的她们为追求精神的自由,付出了生命、疯癫的代价。两部作品也体现了女性作家们对其所处的社会束缚女性的社会习俗、传统道德的不满和控诉。现今解读肖邦和吉尔曼作品中的女性意识依然有着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美国作家玛格丽特·密西尔创作的《飘》和挪威戏剧家亨利克·易卜生的代表作《玩偶之家》分别塑造了两位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郝思嘉和娜拉。虽然两位作家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度,但是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的不同并没有阻碍两位作家思想上的共鸣,这两部作品都表现了男权社会中女性自我独立意识的觉醒。本文通过对比两部作品的女主角娜拉和郝思嘉,具体分析她们在女性自我独立意识觉醒后不同的自我救赎和不同的前途。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女性解放成了女性文学的重要关怀,惟有女性意识的充分觉醒才可能通向真正的女性解放。女作家池莉以她鲜明的女性意识创作的《小姐,你早》体现了她对女性地位的反思和女性意识的反省。作品中的女性,在对事业的追求、情感的定位以及自我意识的觉醒与实践中展示了当代女性的生存境遇与现实命运。  相似文献   

7.
欧茨在《大瀑布》作品中描写了自然与女性在父权制社会被压迫的生存状况,自然与女性对父权制的抗争。人们自然生态意识觉醒而保护环境和女性对自身压迫的地位的认识而对自我的追求,体现了欧茨强烈的生态意识和女性主义意识,饱含了她对人类生活的细致观察和其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夏日鸟笼》的女性主义解读,分析作品中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展示萨拉姐妹追寻女性自我价值和渴望自由生存状态的心路历程。此外,通过分析作品中的反家庭叙述,揭示女作家对父权制社会的强烈控诉。  相似文献   

9.
陈婧 《培训与研究》2006,23(4):15-17
曹雪芹、高鹗的《红楼梦》和简·奥斯汀《傲慢与偏见》各自的女主人公有着相似的反抗性格和女性意识的觉醒, 这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是难能可贵的。横向比较不同国度的两部作品中旧礼教束缚下的新女性,对我们进一步分析理解当时时代背景下两位作者对女性人物形象的塑造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肖邦的《觉醒》是描写女性“自觉意识”的作品。该作品曾一度因无法被当时社会传统的道德所接受而被打入“冷宫”长达半个世纪之久。六十年代再度兴起的“妇女运动”所带来的意识领域的变化使人们重新认识到了肖邦和她的《觉醒》的真正价值———她对妇女道路的严肃探索和深刻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牡丹亭》《桃花扇》中杜丽娘和李香君两位女性,是明清女性爱情意识觉醒的典型代表,她们主体意识的自我觉醒,是女性对自身爱情观念的探索和深化。也反映出现实中女性渴望解放,对个性自由不断追求,暗示了社会思潮的变革和进步。杜丽娘和李香君对于爱情的觉醒同样会影响现实中的万千女性,为自己而争取幸福,不甘于做闺房淑女.关心民族和国家的命运。我们可以看到,随着时代的进步,女性平等,女性解放的呼声不断涌出,可以说杜丽娘和李香君对于爱情意识的觉醒,给清代以及后世带来了一定解放思想的作用,值得我们肯定和赞扬。  相似文献   

12.
在《杀夫》中,李昂围绕女性对男权的反抗和女性独立意识的觉醒,着力塑造了三类不同的女性生存模式,分别为卫道型、顺从型、反抗型女性,而整部小说都是围绕这三种女性生存模式展开的。本文从三种女性生存模式入手,梳理女性在社会发展中的群体分化情况及相互间的关系模式,以此来揭示女性自身解放和社会解放的双重必要性。  相似文献   

13.
《红字》和《简·爱》刻画了两个有别于传统女性的新形象,她们是男权社会中敢于维护女性尊严、勇敢追求真爱、大胆表达自身诉求和不断实现自我价值的女性意识代言人。她们的需求完全符合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从需求层次理论视角剖析和比较两位女主角自我意识的觉醒,对探索现代女性的成长具有重要的现实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五四及新时期女性主义文学的蓬勃兴起,常被认为是女性意识觉醒的标志,其实不然,从元明清时期便可见到女性意识的初步觉醒,本文试以元明清时期的代表文学作品-《西厢记》,《牡丹亭》,《红楼梦》中的女性形象为例,探讨好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女性意识的逐步觉醒和深化,以此反映当时社会上具有相似境况的女子追求自我意识和个体价值的心路历程,旨在探索我国女性主义文学发展前身的女性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15.
凯特.肖邦是美国19世纪著名女作家,她的作品以探讨爱情、婚姻、独立、自由等主题见长。《觉醒》是一部颇具争议的作品,被人遗忘多年。20世纪60年代女权运动的兴起,使得世人重新关注这部作品。研究小说女主角打破传统男权社会的束缚,追求女性个体存在意识觉醒之旅,旨在分析个体存在意识觉醒来自各方面的阻挠以及必然结局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金瓶梅》与《红楼梦》都对女性着墨较多,已引起了学者对女性意识问题的研究,但并未涉及女性意识的比较研究。因此,从偷情情节出发对两部著作进行对比分析是有意义的。偷情情节的描写反映出女性在个人与社会、人类与自然的冲突中自我意识觉醒的有无及程度。《金瓶梅》女性面对自然肉欲,或沉沦于自然本能,或消融于社会中。《红楼梦》将女孩与妇女区分开来:女孩有主体意识的自觉,但最终在封建社会下走向悲剧命运;妇女们或变身为欲的符号,或售色易财,并无自我意识觉醒。  相似文献   

17.
关汉卿的杂剧代表着元杂剧辉煌的成就,他的剧本渗透着浓浓的女性关照,凸显着元代女性真实的生存状况:敢于冲破旧樊篱和改变自身命运。《救风尘》《望江亭》和《窦娥冤》三部作品中的主要女性形象赵盼儿、谭记儿和窦娥就是他们中杰出的代表,她们被社会所逼,被政权、族权、父权、夫权所逼,敢于控诉封建社会妇女地位,敢于追求爱情,敢于维护自身的尊严,具有光辉夺目的魅力。本文主要对关汉卿杂剧《救风尘》《望江亭》和《窦娥冤》三部作品中的主要女性形象赵盼儿、谭记儿、窦娥的身份意识的觉醒探析,进而深入剖析女性觉醒带来的社会意义,总结这种意识的进步和局限。  相似文献   

18.
冯学玲 《考试周刊》2014,(91):20-21
夏洛蒂·勃朗特的《谢利》是一部代表女性意识觉醒的作品,在英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作品通过富有美丽的女领主谢利和贫穷秀丽的寄养女卡罗琳对生活、爱情、婚姻的思考和追求,表达她们在男权社会里追求独立自主,追求罗曼蒂克式爱情婚姻的呼声,展现她们女性意识的觉醒。另一方面,通过她们在爱情和婚姻现实中,对男权社会秩序规范下意识地融入或消极妥协,揭示她们保守的一面。夏洛蒂·勃朗特在《谢利》中的女性形象集激进与保守于一身,具有双重性。  相似文献   

19.
自我意识可以从个体意识和性别意识两个层面来理解。"五四"社会启蒙既唤醒了一代青年的个体意识,又唤醒了女性意识。文章通过分析丁玲的早期创作《梦柯》《莎菲女士的日记》和《阿毛姑娘》,揭示了"五四"时代女性自我意识的艰难觉醒。  相似文献   

20.
在大江健三郎的作品中,"女性"占重要的地位。特别是他后期的许多女性主义文学作品,深刻反映了女性在男权社会的生存状态。大江健三郎在后期先后发表的女性主义文学作品:《人生的亲戚》、《静静的生活》、《优美的安娜贝尔·李寒彻颤早逝去》中的女性形象经历了由"对男权社会妥协的地母形象"到"批判意识觉醒的女性形象"再到"通过批判和反抗男权社会、获得希望的女性形象"的变迁。通过作品中塑造的女性形象的改变,大江健三郎的女性观也渐趋成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