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文章在阐释社会性别平等意识内涵的基础上,论述了社会性别平等意识的培养对少数民族女大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性,进而提出了培养少数民族女大学生社会性别平等意识的具体路径。文章认为,重视社会性别平等意识的培养对于促进少数民族女大学生健康成长、自主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培养少数民族女大学生社会性别平等意识的根本途径是家庭一学校一社会的合力教育。其中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教育是主渠道,社会教育是环境保障。只有当三种教育彼此协调、互相促进时,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在培养少数民族女大学生性别平等意识培养方面的作用,从而真正起到促进其成长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前我国女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性别歧视现象普遍存在。从社会性别的视角透视这一现象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传统社会性别观念的困扰、现行法律规定的缺失以及经济因素的制约是女大学生平等就业的三大障碍。运用社会性别分析的方法为女大学生的平等就业搭建平台需要重构平等的社会性别意识、修正现行法律规定的缺失和利用经济的杠杆作用进行调节。简而言之,社会性别主流化是改变我国目前就业过程中的性别歧视现象,促进女大学生平等就业的可行性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3.
性别平等不仅注重在制度上消除男女不平等现象,而且强调在社会文化层面、在意识层面的平等,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类型、表现、解决方式均与其社会性别密不可分,将性别平等理念内化入心理健康教育中才能更好地促进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针对女大学生的群体特点开展普及性的女性教育,选取适当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提倡活在当下,面向未来,带着问题前进,以促进全面发展为目标。  相似文献   

4.
文章运用社会性别的视角和社会学实证研究与研究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新疆大学生就业过程中性别不平等的状况、成因及其可能产生的后果展开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实现新疆女大学生平等就业的具体思路.文章认为,政府积极干预、率先垂范在大学生平等就业中起举足轻重的作用;非政府组织的协助配合是纠治女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性别歧视的不可或缺的力量;自觉地、有意识地引导社会性别观念的转变,营造性别平等、就业公平的社会文化环境是实现女大学生平等就业的治本之策.促进女大学生平等就业对于新疆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当前女大学生就业率及就业质量显著低于男生,究其原因是就业不平等问题普遍存在。有着特殊家庭环境和成长经历的理工科贫困女大学生面临"性别""地域""生理""经验""婚孕"等就业不平等,亟需社会关注。文章从政府和社会、高校及理工科贫困女大学生本人几个方面深度剖析了产生就业不平等的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6.
性别意识教育指的是教人正视性别差异、克服性别偏见和束缚、充分发展个人潜能和培育完整人格的教育.高校女大学生的性别意识教育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当前我国高校女大学生性别意识教育存在教学质量良莠不齐等问题,故应根据社会和个人发展需要,对女大学生性别意识教育采取提高认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措施.  相似文献   

7.
当代女大学生择业问题根源于长期以来男权所主导的社会文化及受此文化影响所形成的女大学生的性别意识。可以采取以下对策提升女大学生择业质量:普及女性知识,推进高校社会工作,改善女大学生性别意识;培养女大学生健康的职业素质;创造公平的就业环境,实现办学主体与市场的直接衔接;净化社会大环境,强化对网络媒体的监督,倡导性别平等的网络环境,使女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相似文献   

8.
作为脱离性别平等平台来观察两性的社会性别意识,在改革开放的中国依然根深蒂固地存在着,它使女大学生遭遇来自社会环境的种种压力与限制,并潜移默化地影响女大学生的认知系统和成就意识,形成女大学生成长道路上的障碍。因此,重视社会性别意识教育成为女大学生成长教育中不应缺少的文化策略。  相似文献   

9.
王枬 《高教论坛》2012,(11):9-13
女大学生是高校中一个特殊的群体,有着独有的身心特征。而女大学生教育直接关乎下一代的成长并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未来。广西师范大学采取了许多措施促进女大学生的成长:第一,开设"女大学生素养"讲座,强化女生教育;第二,成立"女性发展研究所",进行女性研究;第三,举办系列女生特色活动,促进女生成长;第四,关注社会性别平等,推进社会文明。女大学生的引导机制建立在对女大学生身心特征的正确把握及外在积极引导与内在自我修炼上。女大学生应积极修养自身的人格,自信并自立于社会。  相似文献   

10.
女大学生的健康人格是女性全面发展的核心灵魂,它的发展程度直接或间接影响到社会的发展进程,也影响到子孙后代的健康成长,全社会应当关注和关心。运用社会学、教育学的研究方法,指出了高校女大学生群体在思想道德、心理、智能等人格素质方面存在着弱化,着重从社会因素、家庭因素、教育因素三个方面分析了高校女大学生人格缺失形成的原因,提出了通过注重素质培养,培育双性化人格,确保社会对女性价值的肯定,倡导先进性别文化建设等措施来寻求改善女大学生人格素质弱化的现状。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分析高等院校女生人格状况,为高校女生人格教育提供实证依据。方法:运用大学人格问卷(UPI)在湖南省的某理工院校对504名2005级女生进行人格测查,并抽取男生样本858名作为性别比较因素。结果:(1)有第一类人格问题的女大学生比例显著高于男大学生;女大学生UPI分数显著高于男大学生。(2)女大学生人格问题症状选择率排前列的项目依次为:在乎别人的视线,缺乏自信心,过于担心将来的事情,父母期望过高,情绪起伏过大。(3)非独生女与独生女的UPI分数不存在显著差异;农村生源女生UPI分数显著高于城镇生源女生;文科类女生UPI分数显著高于理工类女生。结论:女大学生人格问题比男生严重,农村生源女生人格问题比城镇生源女生严重,文科类女生人格问题比理工科女生严重;应高度重视女大学生尤其是农村生源女生和理工院校中文科类女生的人格健康教育,以优化她们的心理素质。  相似文献   

12.
当代许多大学生追求个性,标榜个性。但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认为个性仅是标新立异而已,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理解个性、彰显个性以及如何塑造良好的个性,这些都是大学生个性发展教育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环境美德伦理是当今环境伦理研究的新转向。对大学生进行环境美德培养和教育,从学科发展需要而言,是解决当今环境美德主体宽泛培养、环境美德德目缺乏统一认识的一次探索;从大学生发展需要而言,则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在过去传统道德关系基础上纳入包含环境对象的,具有对自然的适当的谦逊、正义、简单、仁爱的新型人格。为此,高校要通过对国内外典型环境美德人格的宣传、发挥高校课堂教育主阵地作用、加强大学生的环境美德实践等途径培养大学生的环境美德。  相似文献   

14.
环境美德伦理是当今环境伦理研究的新转向。对大学生进行环境美德培养和教育,从学科发展需要而言,是解决当今环境美德主体宽泛培养、环境美德德目缺乏统一认识的一次探索;从大学生发展需要而言,则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在过去传统道德关系基础上纳入包含环境对象的,具有对自然的适当的谦逊、正义、简单、仁爱的新型人格。为此,高校要通过对国内外典型环境美德人格的宣传、发挥高校课堂教育主阵地作用、加强大学生的环境美德实践等途径培养大学生的环境美德。  相似文献   

15.
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除应具备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的技能外,还应具备以人文素质为支撑的其他因素。什么是人文素养应该是现在高职大学生必须思考的内容,然而现在高职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普遍缺乏。"先成人,然后才能成才",只有通过四个基本要素来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而只有提高了人文素养的毕业生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才"、一个"和谐"的人。  相似文献   

16.
女大学生素质的高低是衡量高校教育水平的重要内容之一。情绪的健康明显影响着女大学生人格成长、社会适应、智力发挥和人际交往,而女大学生的情绪特征又直接影响女大学生情绪管理的策略和方法。对女大学生情绪心理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MBTI是国际上最为普遍使用的人格类型方法,通过对高职大学生的MBTI人格特征及男女高职大学生在MBTI人格类型与特征倾向差异的探讨与分析,可以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了解职业潜能,树立正确的职业发展观,从而增强自身的职业能力。  相似文献   

18.
女大学生人格构建主要指女性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品质的培养。女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不仅关系到国家社会的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生活和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因此应重视对女大学生人格的培养教育,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全面搭建利于女大学生"四自"品质形成的广阔平台,培养女大学生优良的品质和健全的人格,从而实现教育的真正含义。  相似文献   

19.
指出健康人格的建构既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新世纪赋予他们的历史使命。根据国内外专家对健康人格的研究以及学者对当前大学生人格的调查,大学生应努力建构的健康人格内容是:提高自我意识的水平、完成自我同一性、形成良好的品德、提高自控和调节能力、乐观进取的精神、高度责任感。大学生建构健康人格的策略有:把发展健康人格纳入目标和计划中;重视健康人格理论知识的学习、提升智慧;正确地认识自我和评价自我;客观地认识现实和面对现实;丰富社会实践体验;经常进行自我反思。  相似文献   

20.
对某师范院校460名大学生进行了父母婚姻关系与人格发展相关研究,结果显示父母婚姻关系对大学生子女(尤其是女性)在情绪稳定性及社会适应性等方面发展有重要影响,父母有义务和责任提高婚姻关系质量,以促进子女人格的积极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