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奉张崛起与日本有密切关系,特别是奉张集团的早期发展,获得日本大力支持。张作霖随着实力增强,与日关系趋于紧张,彼此呈现一种双重面相,而非单一地张"亲日",或日本支持张,双方关系充满妥协与斗争。  相似文献   

2.
陶德曼原名特劳特曼·奥斯卡·普 ,德国外交官 ,19 2 4年任驻日大使馆临时代办 ,1931年冬任驻华公使 ,1935年使馆升格后任大使。 1937年 10月至 1938年 1月 ,他奉德国政府之命 ,与驻日大使狄克逊斡旋于中日政府之间 ,为谋求“停战”与“和平”开展了一系列秘密外交活动 ,并由此酿成抗日战争初期日本诱降和南京国民政府暗中对日妥协的一次未遂事件。一陶德曼调停发生在抗日战争激烈紧张之时 ,有比较复杂的原因。从日本方面看 ,实现灭亡中国 ,进而称霸世界是既定的战略目标 ,其实施手段有军事摧毁和政治迫降两种方式。日本发动卢沟桥事变时 ,…  相似文献   

3.
"間"这个词在日奉语中出现的频率极高,日本人的"間"意识表现在日本人生活中的各个方面."間"意识是由日本独特的自然环境这一客观因素,与日本人的"耻感文化"这一主观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  相似文献   

4.
《教育》2008,(22)
日本的中小学老师是公平教育的"坚决奉行者",并且在一定意义上说,为了追求绝对的公平,甚至付出了教学质量的代价。"一亿总中流"的教学方式在日本,老师从不公开表扬学生,  相似文献   

5.
以张作霖为首的奉系集团与日本之间关于满蒙铁路问题展开的交涉是探究日奉关系中最为复杂和突出的一个问题。铁路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涉及到政治、军事利益,反映出当时的社会动态。日奉双方围绕满蒙铁路交涉的合作利用、利害冲突具有很大的代表性。纵观当时国内外形势,联系路权外交的重要影响,可以更准确地评析日奉之间的微妙关系。  相似文献   

6.
王婷 《考试周刊》2010,(36):47-48
日本古代文学的最大特点是受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全面而深刻。这种影响,首先使日本人创造了一个体裁丰富、风格多样,随中国古代文学风格的演进而不断发展、变化的汉文学系统。所谓奉汉文学,就是指日本人直接用中文创作的诗词文赋等文学作品,它与日本人用目文创作的文学共同构成了日本文学的两个支脉。本文以《源氏物语》为例,对中日文学加以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7.
抚子 《母婴世界》2014,(3):88-89
茶道在日本是一种仪式化的、为客人奉茶之事。原称为“茶汤”(茶湯、茶の湯)。日本美术评论家冈仓天心在其《茶之书》书扉页上所说,“‘茶道’则是日本人孜孜以求的‘生的艺术’”。茶道,对于日本来说,不仅仅只是坐在一个茶室里喝茶聊天如此简单,他们在喝茶的过程中追求一种人生的顿悟,即“道”。  相似文献   

8.
1925年11月23日,奉系军阀内部的重要将领郭松龄率精兵七万在滦州班师反奉,声势浩大。30日,通电所部改称“东北国民军”。一路争城夺地,连战皆捷。在巨流河大战中,由于张作霖与日本帝国主义勾结,郭松龄虽亲临前线,“组织了三次最猛烈之激战,终因三面受敌,导至大败。”这次事件前后只有一个月,但对当时的中国政治形势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郭松龄,沈阳人,年幼家贫,1909年到四川,当四川发生保路运动时他加入了同盟会。武  相似文献   

9.
中原王朝统治下的东北地方政权——渤海,致力于发展对日关系.而且与日本的交往频繁。在与日奉的交往过程中,渤海政权积极开展对日本的经贸活动.这也是渤海与日本交往的一个重要内容。渤海政权与日本开展经贸活动,动因是多方面的。文中从渤海经济发展、统治集团利益需要、渤海与日本的地缘和经贸往来的历史传承、渤海科学技术的进步四大方面.对渤海所开展的对日本的经贸活动动因进行深入考察。  相似文献   

10.
1874年的日本侵台事件是近代以来日本对中国的第一次武装侵犯。在这起事件中,清政府对日外交方略经历了抗议交涉、备战求和、外交谈判三个阶段,而贯穿其中的主线是清政府寄希望于通过谈判途径解决冲突的妥协态度。清政府的妥协让步助长了日本侵略中国的野心,侵台事件拉开了近代日本侵略中国的序幕,对中国近现代历史进程及中日两国关系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1.
成都事件是“华北事变”以来日本蓄意制造的又一起严重的中日冲突事件.其导火线是日本强行在成都设立领事馆。以成都事件为发端,以调整中日双方日趋恶化的关系为主题.川樾、张群举行了7次谈判。在关于国交的谈判中,南京政府态度强硬,日本始终无法得手.但是,在解决成都事件的问题上.南京政府最终还是作出了让步。这种虎头蛇尾的形态,反映出南京政府对日本还没有最终决裂的决心。  相似文献   

12.
宁波争贡事件是中日关系史上的重要事件,它的发生具有深刻的历史根源。争贡事件是日本国内矛盾激化的产物,是明朝对日怀柔政策的直接恶果,又是当事人个性特征的外显的结果。同时,明朝海防松弛也是争贡事件发生乃至恶化的重要外部条件。争贡事件最终使明日堪合贸易走向终结,走私贸易盛行,并对明朝的日本研究产生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3.
李凡 《历史教学》2003,15(10):40-44
诺门坎事件是日苏两国之间爆发的一场大规模武装冲突.日本挑起诺门坎事件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在侵华战争中,对苏联采取以攻为守迫使其放弃对华援助政策,另外借反苏名义换取西方国家继续推行绥靖主义政策.日本在诺门坎事件中遭到惨败,对以后日苏关系产生重大影响,日本不得不放弃对苏强硬政策,同时在苏德战争中未敢轻易参加对苏作战.  相似文献   

14.
生麦事件     
罗真 《中学生百科》2012,(15):28-29
公元1862年,在中国的大地上,正是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与曾国藩领导的湘军打得难分难解之时。与中国一海之隔的日本,在这一年,发生了一件不算太大的事情,日本历史书上称这次事件为"生麦事件",西洋有些历史书则称为"李察信事件",这件事情本来毫无知名度,只不过这次事件改变了日本历史的进程,甚至也改变了以后世界史的进程,所以非常值得记叙一番。大约从17世纪开始,统治日本的幕府开始了漫长的"锁国"政策,这一锁,就是两百年,中国由明朝到了清朝,北  相似文献   

15.
据日本《世界日报》报道,日前,日本文部科学省公布了自大津市一名中学生自杀后在全日本进行的紧急调查的结果,调查显示,日本中小学2012年上半年被确认的欺凌事件逾14.4万件。据报道,文部科学省的调查对象为国立、公立和私立的小学、初中、高中和特别支援学校。从调查结果来看,日本教师对欺凌事件越来越重视,对轻微的事件都做了积极有效的  相似文献   

16.
<正>一、热词点击"美德少年"、全国"最美中学生"活动评选;习主席寄语青年人;大学生支教;中学生参与政治生活;青少年维权事件;青少年科技创新;湖南12岁少年弑母事件;抵制手机不良信息;整治校园欺凌事件。二、中考论证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关系着家庭和谐,更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青少年要增强生命意识、权利意识、责任意识,学会健康生活、自主学习、亲近社会、奉  相似文献   

17.
日本通过“满铁”企图垄断东北的经济命脉──铁路,以此充当其进行殖民扩张的工具。“九·一八”事变前,东北地方当局对此采取了某些颇为有力的抑制措施,其中最卓见成效的是设立东北交通委员会,这对于打击“满铁”的侵略气焰,捍卫国家主权起了很大的作用。日俄酣战之际,日本内阁在1904年7月的一次会议上,便作出夺取中东铁路南满线的决定。更冒清廷之抗议,从8月起藉口为便军运,而擅自修筑安(东)(今丹东)奉(夭)(令沈阳)和新(立屯)奉铁路。1905年夏,日本的台湾总督府民政长官后藤新平前往东北“视察”后,日本政府接受了他…  相似文献   

18.
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蓄谋已久,但作为发动全面侵华战略的序幕-卢沟桥事件,并非是日本政府直接策划的,事件发生之前,日本出于自身的利益,企图“缓和”与中国的关系。事件发生之后,在对华派兵问题上,日本政府内部产生“扩大派”与“不扩大派”之争。经过几天的争论,日本内阁决定向中国派兵。此时,日本军部均是以“临命”的指示对日军下达派命令。事件虽不是日本政府直接策划的,但也绝非是偶然发生的,而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总计划实施的必然结果,具体是由驻扎在丰台的日军第三大队队长-木清直等人策划的,其目的是为了方便军事演习,侵占卢沟桥附近的演习场,夺取宛平县城。一木清直等人事后又编造谎言,不敢承认自己的罪行,他们的言行暴露了卢沟桥事件的真相,日本帝国主义借卢沟桥事件,提前对中国发动了全面侵略战争。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公布新材料<辛酉年二月刘善通牒>(拟),揭示了公元901年唐朝廷使者到达敦煌授张承奉归义军节度使的史实,从而使这一事件有了明确的答案.同时,还探讨了张承奉时期敦煌归义军政权同灵武(朔方)节度使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正>据日本《朝日新闻》及《东京新闻》网站2013年6月21日报道,为全面遏制中小学生欺凌事件的发生,日本参议院会议当日通过了由日本执政党和在野党共同提出的《欺凌防止对策推进法案》。据悉,把防范学生欺凌事件纳入法制化轨道,在日本尚属首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