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 毫秒
1.
新写实小说以写实的手法描写出了现代人生存的悲剧,虽然新写实小说作者取材各不相同,但从其悲剧产生的原因,我们大致可分为生存条件的匮乏和都市中小市民小人物的毁灭,前者的悲剧形式作者采用的是以原生态的描写赤裸裸的再现了平凡人生存困境的细节,而在描写都市小市民生活的新写实小说中,“几乎无事的悲剧”给小市民的生活和命运蒙上了强烈的悲剧色彩。这种原生态描写手法以及悲剧情节的“几乎无事”是新写实小说悲剧意识产生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2.
新写实小说在当代坛的出现不是偶然的。新写实小说对生存“原生态”的揭示,对芸芸众生之“烦恼人生”的艺术再现,对生存本相的揭示,无疑又与读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这也是新写实小说在当代走俏的现实根源。本旨在通过对新写实作家总体创作倾向的观照,结合某些具体的本,并从本与现实的双向维度出发,深掘新写实小说所蕴藉、表现的生存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3.
新写实小说给广大读者展示了大量的生存苦难,这种苦难的集中化叙述方式客观上为悲剧精神的高扬创造了一定条件,但实际上却没能让人感受到具有冲击性的悲剧力量。苦难叙述的集中与悲剧精神的消解这一悖论的形成与新写实文本过分关注世俗生活、善用反讽手法,与新写实作家“匿名启蒙者”的写作姿态和牢骚满腹的怨恨意识,与读者的接受都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新写实小说给广大读者展示了大量的生存苦难,这种苦难的集中化叙述方式客观上为悲剧精神的高扬创造了一定条件,但实际上却没能让人感受到具有冲击性的悲剧力量。苦难叙述的集中与悲剧精神的消解这一悖论的形成与新写实文本过分关注世俗生活、善用反讽手法,与新写实作家“匿名启蒙者”的写作姿态和牢骚满腹的怨恨意识,与读者的接受都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新写实“小说以它的直面人生的勇气和真诚,普遍表现出对人的生存命运的关心,通过描写人的生存境况、情感欲望和生命搏动,揭示出入挣扎于世的悲剧.  相似文献   

6.
20世纪80年代末,“新写实主义”作家登上文坛,掀起80年代文学史上最后一次文化热。这些作家以“零度情感”进行创作,将写作重心移到了人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上,在生存状态中探索人生价值和社会时代的意义。通过对新写实小说中生存意识的研究探讨,可以发现新写实小说创造的独特审美态度、它对文学做出的贡献以及最后走向末路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从美学上看,新写实小说展示当代人的生存困境,客观上提供了孕育悲剧的温床,但新写实小说认同顺从环境、耽于世俗的生存方式,又抑制住了悲剧的诞生。悲剧缺席于新写实小说,与传统文化的潜在影响有关,更与当前社会生活特点紧密相联,同时也与西方文学艺术中所表现的对人自身的信仰危机相通。  相似文献   

8.
新写实小说的产生有其时代背景、文化背景,也与文学发展的自身规律有关,新写实最大的特点是指射人的生存状况,强调对生活原生状况的还原,以直面人生的态度展示了人的生存困境,客观上提供了孕育悲剧的温床,但新写实小说对世俗生存方式和生活环境的认同又抑制了悲剧的诞生,从而缺乏一种悲壮的美。  相似文献   

9.
新写实小说的特就是通过平凡、普通、琐碎的生活现象的描写,表现普通人的生命意识和生命体验,凸现人的生存困境、生存竞争和生存悲剧。《烦恼人生》是池莉的的成名作,作品描写了了现代人的生存状况与内心世界,通过展示生活的种种无奈和烦恼,揭示了人生的本相与原态。  相似文献   

10.
语言文字的“紧张感”是“新写实”小说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且这种“紧张感”是和“新写实”小说所要表现的“新”和“实”遥相呼应、互相映衬的。另外,这种呼应和映衬又是通过“新写实”小说那“紧张感”十足的语言文字对革命现实主义“四平八稳”式的文字的反驳以及和“新写实”小说所要表现的“紧张生存现状”相契合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1.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涌现出了一批新写实作家,其中以刘震云、池莉、方方等为代表,他们以自己的笔锋写出来芸芸众生的庸常生活。《一地鸡毛》作为刘震云的新写实力作,于平淡琐碎之中表现小人物的生存困境,让人们从中看到了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精英意识在接踵而至的压力之下逐渐消解的历程。  相似文献   

12.
评方方的小说创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方方前期的小说展现了八十年代少男少女们伴随时代车轮运行的心路历程,洋溢着青春气息和蓬勃的朝气。自《风景》始,方方的新写实小说青春意识明显淡化,而平民意识日渐增强,她不再表现人性善的一面,转而探究人性之恶,社会之丑。同时将笔触伸入到知识分子阶层,通过知识分子的悲剧命运,揭示了发人深思的社会问题。在艺术表现上,作者认为方方所写的凡俗人生的画面背后,蕴藏着丰富的意蕴,能让人透过凡俗人生,品味到历史、社会、文化的意味。  相似文献   

13.
论述“罪”意识在不同历史时代悲剧中的深刻演变:古希腊,悲剧中的人物对生存自由的必然追求就决定了他们反抗命运的“罪恶”;莎士比来时代,悲剧中的人物受到惩罚则是由于他们自身对“善恶”的自由选择;易卜生以来的现代悲剧中的“罪”意识表现出对古希腊悲剧理念的复归与升华。阐释这种历史演变折射出的人类在宇宙中主体地位的变迁。说明悲剧艺术因此具有形而上的生存哲学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社会生存状态是知识分子生存发展及其自身价值实现的前提,新写实小说作家-方方摒弃强烈政治色彩的创作原则,改变传统现实主义为政治服务的特征,以生活现象为写作对象,关注人的生存处理和生存方式,真实再现了知识分子群落的生存环境和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15.
“内忧外患”的近代社会现实以及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在儒家文化中的中心地位的逐渐丧失使得近代悲剧意识有了不同于古代悲剧意识的新特点,即强烈的忧患意识、深切的痛苦体验、积极的抗争精神。这种悲剧意识在推进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新写实小说以叙写世俗琐屑来还原生活的原生态,追求庸碌的生活场景而拒绝浪漫的言说.池莉的人生三部曲作为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却出现了不同层面的浪漫色彩.新写实话语中的少许浪漫言语有其生成的内在必然性,在强化生存困窘、凸显人与生存境况紧张关系的同时,又呈现出悲剧性质和生存希望的互文效果及独特的审美旨趣,从而使池莉的新写实小说具有了超越阶段性文学思潮的某些品格.  相似文献   

17.
爱情是婚姻的基础这一传统的婚姻理念遭到了新写实小说家的无情嘲讽。新写实小说家采用爱情偶然性模式展示了恋人无法找到自己满意对象的悲剧命运,从而揭示了爱情的虚无。新写实小说家爱情观的产生是物质困窘和“文化低迷”的产物,其对爱情本质的理解体现出了理想主义溃退的精神实质。经历了爱情悲剧的男女主角采取婚外情等形式进行补偿,但最终依然逃不脱悲剧命运。新写实小说家通过这双重悲剧的叙写表达了他们对于生命终极的思索与追问。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中国小说的主流是现实主义,文章旨在将新写实小说和五四以来(1917—1949)新文学中的现实主义小说作一番比较,由此展开对新写实小说局限的反思。五四以来新文学中的现实主义小说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现实批判精神的高扬,二是浓郁的悲剧意识;而新写实小说却有着与此完全不同的特点:一是现实批判精神的丧失,二是悲剧意识的缺乏。显然,相对五四以来新文学中的现实主义小说,新写实小说呈现出思想和艺术的双重倒退。  相似文献   

19.
凡俗人生的悲剧——试论方方的市民题材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方是新写实创作大军中重要的一员大将,她笔下的人物形象主要有两大意象群落:一是城市普通市民,二是城市普通知识分子。而方方尤其善于以犀利的眼光开掘深深埋藏在凡俗人生中人性的丑恶与虚伪,将一幕幕真实而普通的人生悲剧展现在我们面前。从方方的市民题材小说入手,再从悲剧产生原因这一角度把凡俗人生的悲剧分为生存的悲剧、复杂人性的悲剧、婚姻爱情悲剧三类。  相似文献   

20.
作为新时期文坛权力话语之一,新写实小说无疑已经成为参照型历史文本。它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写实”观念,颠覆了传统现实主义的经典表述。这种颠覆性体现在很多方面,比如关注凡俗人生,认同公众生存体验,张扬平民生存价值以及文本中的“无英雄化”等方面。而在历史题材领域,新写实小说也同样呈现出对历史神话的消解,注重表现历史的边缘性、偶然性以及轮回感等,表达了对正统历史的修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