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吴迎霞 《黑河教育》2014,(11):60-60
正教学目标1.自学生字词语,积累美词佳句;2.了解长江三峡秋天的美景,理解一天当中三峡景物的不同特点;3.学习作者按时间顺序、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写作能力;4.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及难点1.学习作者如何抓住特点描写三峡不同时段景色;2.体会修辞手法在景物描写中的作用。教学设想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应设法通过多种方式的读,去引导学生感悟、理解、分析、品味文章的意境,感悟作者抒发的热  相似文献   

2.
《野景偶拾》是一篇写景状物、借景抒情的咏物散文。这类散文,常常要求作者不断变换立足点,从不同视觉角度,抓住景物特征描绘景物,并借助景物描绘以抒发自己的情感。对这类散文的教学,我主张抓“体”务“景”,一课一得。所谓“抓体”,即抓文体的特点;“务景”,即致力于景物描写的教学。只有抓住文体特点,致力于景物描写的教学,才有可能突出重点,让学生学有所得。为了做到抓“体”务“景”,在教学中,有必要做好以下几件事。  相似文献   

3.
《长江三峡》一文可学的东西很多,但最突出的是抓住景色的特点来描写的技法。这也是单元的教学任务——写景状物要抓住景物的特点。为此,我确定“写景状物要抓住景物特点”作为这课的教学目标,其他的就大胆地舍弃了。 我先由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导入新课,然后明确了长江三峡是哪三峡:瞿塘峡、巫峡、  相似文献   

4.
教材简介:《三峡之秋》是方纪先生以其亲身感受,向我们介绍了雄奇壮丽的三峡景色。作者按照早晨-中午-黄昏-夜晚这一时间顺序,抓住不同时间景物的特点,描写流畅,韵律感强烈,适合学生朗读。学生学习这样的课文,既可以领略长江三峡美丽的景色,受到热爱祖国美好河山的思想熏陶,培养审美情趣;又可以在文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以及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描写景物特点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绘景类文章就是描写景物的文章。教师要引导学生写好这类文章,就要重视景物描写中自然景物的描写和社会环境的描写。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一谈怎样指导学生写好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一、抓住景物的特征来观察观察是写作的基础。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抓住景物的特征来观察。我们所重视的景物描写不是作者看到什么风景就  相似文献   

6.
语文的文本教学要与学生的写作实际有机结合。要努力做到学好语文、写好作文。以鲁迅小说《故乡》为例,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缜密设计,首先要让学生进入小说所营造的环境氛围,只有让学生的情感与作者所描写的时代舍拍,才能把握住作者寄寓于作品中的情感底蕴。然后,从小说的环境描写中学习如何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景物描写;从小说的肖像描写中学习如何抓住人物特征人物描写;从小说的结尾议论中学习如何让文章结尾富含哲理。让学生通过文本的学习,灵活地、创造性地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写作之中。  相似文献   

7.
《小石潭记》是古代写景散文名篇,自然教学的重点就是学习作者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同时体会作者借描写景物所表达的情怀。而教学方法则采取"问题探究式阅读法",这样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  相似文献   

8.
《三峡》是我国北魏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为《水经·江水》所作注释中关于三峡的一段,但同时也是一篇很好的写景散文。它以简洁凝练、富有概括力的语言描绘了三峡的山水和四季的景物之美,向我们展现了三峡的美丽风光,歌颂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挚爱之情。  相似文献   

9.
语文是一种蕴含人类主观思想与丰富情感的艺术,人类通过发挥想象来抒写文字、表达思想、抒发情感,通过描写大自然、壮写景色和景物,从而营造出一种神奇的情境,使读者阅读这些篇章、投入情境,赏析并体会这些景色和景物,从而与文章融为一体,获得更为深刻的思想和情感。本文以《三峡》为例分析了初中语文自然情境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0.
刘娴 《文学教育(上)》2013,(23):107-107
笔者在教学中,抓住《长江三峡》最突出的“写景状物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教学,其余的则大胆舍弃,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我觉得,这样处理教材,具有较为普遍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课文解读 :《三峡》是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水经注》中模山范水的名篇。这篇短文虽只寥寥 15 5字 ,却写尽了三峡七百里万千景象 :峻山峡谷 ,急湍绿潭 ,怪柏寒林 ,悬泉飞瀑 ,猿啸渔歌……可谓应有尽有 ;春夏秋冬 ,晴霜夜旦 ,真乃各具风姿。作者用凝炼精美的语言 ,巧妙清晰的构思状写了自然和谐、摇曳多姿的三峡奇景 ,使人读来身临其境 ,情融景中。教学重点 :1.掌握文言美文五步诵读法。2 .掌握吟读要领 ,做到熟吟成诵。3.理解课文内容 ,体味作者情感。4 .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之法。5 .品嚼精美的语言和精巧构思。教学方法 :文言…  相似文献   

12.
文学作品都是作者根据一定的社会生活经过头脑的艺术加工提炼而成的产物。同时,作者在进行文学创作时总是融入了深深的情感,以表达对生活的感悟。所以,散文的托物言志是作者借景物来表达自己的理想和心愿;散文的借景抒情是作者借景物来抒发自己在一定生活环境下产生的情感。由此可见,散文教学要注重挖掘出作品中所蕴含的人文性。一、正确领悟散文作品抒情写志的真意散文作品中的景物是人心中之景物,所以,在教学散文的景物描写时,一定要结合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生活背景,才能真正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和作品的内涵。如钱钟书的《窗》,除了揭示了窗…  相似文献   

13.
任艳伟 《黑河教育》2013,(10):14-14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在读文中感知作者对三峡景物的选取意念。 2.学习景物特征的描写。 3.进行随笔化习作。教学重难点:景物特征的描写。  相似文献   

14.
整体把握 《三峡》是一篇山水游记。文章着重描写三峡中巫峡的山势高峻,夏季水势浩荡,冬春水枯浪静的景象。景物特征鲜明,描写细腻生动,语言凝练、清新、优美,是一篇千古传诵的散文。阅读此文时,要一边读一边运用想像,把文字变成生动的图景,欣赏祖国江山壮美的景色,领会作者在写景中蕴涵的情感。  相似文献   

15.
《天山景物记》是职高《语文》第三册的教读课文。作者碧野通过对祖国边疆绮丽景色和牧民们幸福生活的描写,抒发了他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课文中的景色描写丰富多彩,极具特色。作者娴熟地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加上细腻的文字描写,使天山的景物跃然纸上,给人一种挥笔即可画出的感觉。我任教的美术装璜专业二年级学生已有一年的绘画基础,如引导他们发挥专业特长,结合课文内容创作一幅“天山景物图”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因此,我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加以引导,以激发他们再创作的欲望,达到寓教于画的目的。我的具体做法是:  相似文献   

16.
《夕照》是“九义”小学语文教材第九册第一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通过对夕阳西下景象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在观察夕照时的独特感受。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边读边想,充分发挥想像力,在脑海里形成画面;体会作者抒发的美好情感;注意作者在观察景物上、表达顺序上和用词造句上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教材简析《三峡之秋》是教科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重点课文,是现代作家方纪笔下的一篇写景散文。文章中作者按照早晨、中午、黄昏、夜晚的时间顺序,抓住不同时段景物的特点,运用多种修辞进行具体形象的描写,展现了雄奇壮丽的秋之三峡的景色。  相似文献   

18.
语文教学贵在挖掘文本,品字析句,涵泳文字,把握意涵,而其中离不开对细节的把握。教师要在教学中抓住细节,让学生从细节中体味文本的情感、意涵,感受文本的言语及表现形式。那么。该如何抓住细节引导学生体验文本之精髓呢?笔者根据《天游峰的扫路人》课堂教学,谈谈自己的体会。细节一:抓景物描写,析人物性格 优秀的叙事文章,离不开好的景物描写。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举足轻重,对推动故事发展,彰显人物性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天游峰的扫路人》中,出现了两处景物描写,其中有写天游峰的高耸的,也有写天游峰的陡峭、险峻的。针对这两处景物描写,我让学生进行了三步品读。第一步为比较。比一比两处景物描写有何不同?主要写了天游峰的什么特点?通过比较学生发现,两处描写的相同之处在于,两处都写了天游峰的险峻,但区别在于角度不同,前者是远看的角度,后者则是近观的角度。另外,作者的心态在两处景物描写中也有区别,前者是登上山峰好不得意,但近看后却又倒抽冷气,吓得冷汗淋淋。  相似文献   

19.
"一切景语皆情语",古典诗歌中的景语往往浸染了作者的情感。把握好诗歌的景物描写,就能更好地把握诗歌情感。有的诗歌景物描写中的感情痕迹非常明显,易于把握。而有些诗歌抒发的情感比较隐晦,这就需要在阅读诗歌时调动多种方法,如关注诗歌意象的类别、抓住与意象相关的关键词、把握细节描写等,由景析情,从而准确深入地把握诗歌情感。  相似文献   

20.
散文作为教材中文质兼美的范文,很能唤起学生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情感,因此,散文教学中,教师除了引导学生分析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有层次地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理解作者通过景物描写来表情达意的写作技巧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