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家庭教育》2005,(2B):17-20
1.什么是食品添加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1995年)的规定;食品添加剂是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学合成或者天然物质”;同时规定,“为增强营养成分而加入食品中的天然或人工合成的属于天然营养素范围的食品添加剂”称为“营养强化剂”。  相似文献   

2.
《科学启蒙》2011,(9):29-37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九十九条对食品添加剂定义为:食品添加剂,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保鲜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人工合成或者天然物质。  相似文献   

3.
食品添加剂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食品添加剂是“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防腐或根据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学合成或者天然物质”。食品添加剂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有利于食品保藏和运输;延长食品的保质期;改善和提高食品色、香、味及口感等感官性状;保持和提高食品的营养价值;增加食品的品种和方便性;有利于食品加工操作;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有利于食品资源的开发和原料的综合利用,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  相似文献   

4.
食品添加剂指"为了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的化学合成物质或者天然物质".目前我国批准使用的食品添加剂有22个品类1500多种,正确使用这些添加剂可以改进产品的色、香、味等.从近两年国家对食品的抽查结果来看,食品添加剂已经成为产品不合格的重要因素.今年发生的几起食品安全事件,也都是由于食品添加剂的使用不当造成的.目前添加剂已经成为食品安全的最大威胁.  相似文献   

5.
【试题展示】(2012年高考浙江卷第5题)从下列材料中选取必要的信息,为"食品添加剂"下定义。①食品添加剂是有意加入到食品中的物质。②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是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③食品添加剂既可以是化学合成物质,也可以是天然物质。④食品添加剂加入到食品中的目的是改善食品的品质和色、香、味。  相似文献   

6.
薄三郎 《阅读与鉴赏》2009,(6):26-27,55
一种具有广泛用途的化工原料——三聚氰胺突然掀起轩然大波。 从营养学上说.食品添加剂是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的化学合成或天然物质。  相似文献   

7.
食品添加剂称得上是人类的“功臣”,它使吃饭从简单的充饥变成一种享受,食物的色、香、味、形、质等都因为它的出现而发生了重大变化。但很多人有顾虑的是,食品添加剂虽然按照规定使用能确保安全性,但安全的一定就健康吗?国家对添加剂的检验结果只是基于单种添加剂的使用情况得出的,如果一次同时摄取若干种会不会有隐患呢?曾任食品添加剂推销员的安部司撰写的《食品真相大揭密》一书将由天津教育出版社出版,以下是《健康时报》摘要刊发的部分内容,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8.
食品添加剂是用于改善食品品质(如色、香、味)、延长食品保存期、增加食品营养成分的一类化学合成或天然物质。使用食品添加剂可以使食物增加色泽、香味,使食品的感官性质良好;可以防止食品腐败、变质,控制食物中微生物的繁殖;可以满足食品加工工艺的需要,加入增稠剂、漂白剂、色素和抗氧化剂,防止食品在保存过程中变色、变味等等。  相似文献   

9.
食品添加剂中的亚硝酸钠山东曲阜师范大学(273165)徐富清,李秀芹,车洪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人们常常向食品中加人一些化学合成或天然物质,这类物质叫作食品添加剂.在肉类的加工过程中,添加适量的亚硝酸钠,既能改善制品(...  相似文献   

10.
正确看待食品添加剂《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九十九条对食品添加剂定义为:食品添加剂,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保鲜和加工  相似文献   

11.
现代研究表明,全世界可食昆虫有3000种之多,而我国古代记载的就有百余种。我国古代文献《周礼》中的“蚳醢”,即是用蚂蚁卵加工成的蚁卵酱。《礼记》中也有以蝉、蜂等昆虫为宴会菜肴的记载。古人还把臭虫、蜻蜒、天牛、蛴螬、蚕蛹等作为高级食品食用。南朝齐梁时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中说:蛴螬“杂猪蹄作羹与母乳不能别之”。在唐代,人们将蝗虫也列入食品之中。我国现代食用的昆虫比古代又有所开拓、发展。如广东人将土鳖虫的卵鞘从虫体中取出油炸后吃;将  相似文献   

12.
食品添加剂称得上是人类的"功臣",它使吃饭从简单的充饥变成一种享受,食物的色、香、味、形、质等都因为它的出现而发生了重大变化。但很多人有顾虑的是,食品添加剂虽然按照规定使用能确保安全性,但安全的一定就健康吗?国家对添加剂的检验结果只是基于单种添加剂的使用情况得出的,如果一次同时摄取若干种会不会有隐患呢?曾任食品添加剂推销员的安部司撰写的《食品真相大揭密》一书将由天津教育出版社出版,以下是《健康时报》摘要刊发的部分内容,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3.
《滨州学院学报》2022,(5):14-20
“用间”在《史记》关于战国和秦汉时期的战争记载中多处出现。通过最早的“用间”理论作品《孙子兵法·用间篇》对《史记》“用间”策略进行分类,可以发现司马迁的记载以“内间”为主,辅之以“死间”“反间”“生间”,同时还存在无法分类的部分。这反映出战国、秦汉时期“用间”实践与孙子“用间”理论之间有所区别。其中,《史记》记载战事中的“反间”内涵扩大化了,实际上类似于孙子所言“乡间、内间、反间”的结合体。这导致后世学者在解释“反间”时,常将《史记》具体记载作为《孙子兵法》“反间”的注解,但两者实际存在不同。“用间”的理论与记载是从春秋至秦汉军事理论与兵学文化快速发展的一个反映。  相似文献   

14.
人类使用食品添加剂的历史和人类文明一样悠久,有数千年的历史。点豆腐用的“卤水”就是一种食品添加剂,它的发明距今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食品添加剂可以防止食品腐败变质,保证食品的有效供应,同时还可满足不同消费群体对食物色、香、味的追求。现代人的生活已经离不开食品添加剂,目前我国食品添加剂有22个类别2500多个品种,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春秋经》《左传》记载中的越“入吴”,《国语》记载的“越王勾践”“袭吴”时“入其郛”,《史记》记载的吴国国都“城高以厚”及赵晔《吴越春秋》记载的“子胥…“造筑大城”,《越绝书》记载的“吴大城”,唐代张守节《史记正义》记载的“使子胥筑阖闾城都之,今苏州也”等作文献考释,首先论述苏州城墙春秋时建及在春秋时期的客观存在。接着,又从《越绝书》记载的战国时“春中君所造”之“楚门”,乃系苏州城门中的“破楚门”演变而来;另从唐代张守节《史记正义》中提及黄歇治吴时的水利举措“又大内北渎,四从五横,至今犹存”,分析唐代时犹存的古城“四纵五横”河道体系,系战国黄歇治吴时的遗存。其后,从清代中叶苏州古城“三横四直”的河道体系为唐代演变而来,指出苏州古城在战国时代就已烙上且牵延至清代尚存的这一文化印记,从而印证黄歇治吴时重修苏州城墙的事买。上述文献记载,清晰地表明如下结论:苏州城墙春秋时建及战国时重修。  相似文献   

16.
最近,各大媒体都披露了食品中“苏丹红”对人体的危害!那么,苏丹红是什么呢?为何全世界的人都“谈红色变”呢?其实,苏丹红的学名叫“苏丹红一号”,是一种人工合成染色剂,用于为溶剂、油、蜡、汽油添色以及为鞋、地板等增光。这是一种只能用在工业、医学等领域的染色剂,但有部分黑心厂家为了让食品颜色好看而用它作为辣椒制品的染色添加剂,人一旦过量地吃了它,就会造成中枢神经系统和身体器官的受损和病变。早在1995年,“苏丹红一号”就被欧盟食品法规列为致癌物,禁止在任何食品中使用。全球多数国家包括我国,历来严禁在食品中加入这种添加剂。  相似文献   

17.
刘知几《史通.惑经》篇分“十二未谕”、“五虚美”,提出四十馀条证据指出《春秋经》是一部“真假不分,是非相乱”、“理乖惩劝”、“厚诬来世”的秽史,表现了一位富有良知的史学家的卓识。但由于刘知几误解了《史记》中司马迁的有关记载,误信了班固在《汉书》中的有关记载,仍然认为《春秋经》为孔子所作,这就值得商榷了。其实,只要深入探讨《史记》、《汉书》中有关记载以及相关史料,便可以看出:《春秋经》决非孔子所作;《左传》亦决非左丘明所作,其作者应是孔子。  相似文献   

18.
食品添加剂是在食品加工中添加剂量较小的物质,没有食品添加剂的参与,现代食品工业就不会得到快速发展。《食品添加剂》是高校食品科学类专业教学中的重要专业课程之一。本文分析和总结了《食品添加剂》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模式的现状与改革措施,其课程教学改革有利于创新应用型食品科学类专业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19.
《大连大学学报》2022,(1):47-53
《周礼》中有关圭、璧、琮的记载赋予了先秦玉器以丰富的宗教、政治、道德的意义,也是理解先秦乃至史前玉器的分类、形制、功能和意义的基础,但在《周礼》不同篇章中关于圭、璧、琮仪式功能的记载也有矛盾之处,即《周礼·春官·大宗伯》中“苍璧礼天,黄琮礼地”规定的璧、琮祭祀天地的功能被《周礼·考工记·玉人》《周礼·春官·典瑞》等篇章中的“四圭尺有二寸,以祀天”或“圭璧五寸,以祀日月星辰”组合所取代。这种文献记载的矛盾不仅反映了文献规定的理想化色彩,而且反映了相关文献在成文过程中可能记录了从史前到商周阶段的不同空间和不同群体的仪式用玉实践。  相似文献   

20.
醋史     
醋的发明源于人类生存的自然需要。在古代,人们为了解腻和辅助胃酸分解蛋白质的这一生理要求,是用果酸来满足的。据现有文字记载,早在殷商时代我们的祖先已发现酸味能使菜肴美味可口。利于人们消化吸收。《商书·说命》记载:“若作和羹,尔唯盐梅”。这个“盐梅”就是在食品中添加盐和“酸”。到了周朝时,人们已经知道制醋,所谓“醯人”(《周礼·天官冢宰》),就是皇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