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 毫秒
1.
吕厚量 《世界文化》2009,(11):46-47
公元前431年,当时正如日中天的雅典城邦同以斯巴达为首的伯罗奔尼撒同盟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大战,史称伯罗奔尼撒战争。从开战时的形势看,双方各有短长,难分高下。斯巴达人陆军精良,人多势众;雅典则称霸海上,富甲天下。著名的雅典政冶领袖伯里克利在进行战前分析时认为,斯巴达虽然可以凭借人数优势逞强于一时,但从长远看,金钱的缺乏会使伯罗奔尼撒同盟处于不利的地位,而雅典人的强大海军可以轻而易举地对敌方实行海上封锁。  相似文献   

2.
雅典与斯巴达为希腊的领导权进行了长期灾难性的战争雅典和斯巴达都是古希腊的城邦,它们的人民使用着一种共同语言。而在其他各方面,它们就不同了。雅典矗立在平原上。这座有海洋清风徐来的城市,以愉快的孩童那样的眼光看待人生,汲汲追求着生活上的乐趣。斯巴达则建于一深谷之底,以四围群山为屏障,将外界的思想阻挡于外。雅典是贸易繁忙的城市。斯巴达是厉兵秣马的营地,  相似文献   

3.
<正>"明德慎罚"是《尚书》中主要的治国理念之一,它直接被提出是在《尚书·康诰》中:"惟乃丕显考文王,克明德慎罚。"在《尚书》中,不难发现,"明德慎罚"的观念在上古及三代的政治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不仅如此,"明德慎罚"的观念对后世的影响也很大。从《论语》中不难看出,作为儒家创始人的孔子深受"明德慎罚"观念的影响。本文试图从《论语》中的相关言论,论述从《尚书》到《论语》对"明德慎罚"这一观念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我国文化建设的重大任务。西安作为丝绸之路起点城市、国家中心城市和建设中的国际化大都市,要大力实施文化强市战略,充分展示西安历史文化名城的独特魅力,增强文化软实力。"软实力"一词最早是1990年3月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提出来的。后来他在著作《软力量:世界政坛成功之道》中把"软实力"定义为:"通过吸引而非强迫或收买达到自己目的的能力,源自文化、政治观念和政策等的吸  相似文献   

5.
正1945年4月,随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纳粹德国战败的命运不可扭转,发动这场战争的罪魁祸首——阿道夫·希特勒在柏林国会大厦地下室自杀。就在这普天同庆的时刻,位于欧洲西部的爱尔兰共和国总理德·瓦勒拉却冒天下之大不韪,亲自前往德国大使馆对希特勒进行悼念。此举立刻在西方世界引起了轩然大波,很多人在问:"德·瓦勒拉是疯了吗?"德·瓦勒拉当然没疯,不但没疯,他还是个极其精  相似文献   

6.
楠子 《世界文化》2010,(1):34-34
本期封面画介绍的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画家劳伦斯·阿尔玛·台德玛的油画作品《徒然的求爱》。 阿尔玛·台德玛生于1836年1月8日,荷兰人。1852年到比利时安特卫普美术学院学习;1863年与法国姑娘普林娜结婚后移居巴黎;1869年爱妻去世,离开巴黎来到伦敦,后普法战争爆发便滞留在伦敦;1873年加入英国国籍,并进入皇家美术学院;1879年成为皇家美术学院院士;1899年获英国骑士爵位;  相似文献   

7.
《论语》"君子"文化被学界广为关注,但对"君子"一词的理解却多有偏误。本文从"君子"一词语义结构分析入手,探讨溯源"君子"一词的构词理据,认为:《论语》"君子"一词一方面沿袭了自《周易》、《诗经》以来的"君子"词义,同时又从为政者和为学者两个维度展开论述,重"位"亦重"德",二者统一于对现世君子的批判和对未来君子的塑造上。《论语》"君子"词义重"位"亦重"德"的现象反映了社会文化对词汇发展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8.
正旧时人们认为亡魂在前往阴间的路上必经"恶狗村",为避免恶狗撕咬,在小殓时,家属预先将小棒和狗食放入死者衣袖或手中。小棒就是"打狗棒";对于狗食,各地有不同的称呼:华北和华东地区叫"喂狗饼"或"打狗饼"(陈德光、潘治武:《漫谈老北京人的丧俗》,《文史资料选编》第41辑,北京出版社,1991年),东北一  相似文献   

9.
正"明德慎罚"最早是由周公为代表的西周统治者提出的政治思想。学术界对《周易》古经"明德慎罚"观多有谈及,但是对于《易传》的"明德慎罚"观则研究较少,也存在诸多不足之处。一、《易传》"明德"与"慎罚"的关系"明德慎罚"直接被提出是在《尚书·康诰》中:"惟乃丕显考文王,克明德慎罚"。一般说来,"所谓‘明德’,就是尚德,即对民众提倡德教,要求其要加强自我克制,实行德治;所谓‘慎罚’,就是对刑罚的  相似文献   

10.
斗鸡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世界性娱乐活动。从历史上看,上至帝王将相、文士武夫,下到贩夫走卒、市井小儿,都曾对其发生过浓厚兴趣。甚至由此还演绎出各种故事,如希波战争时,希腊一位将军就曾组织将士观看斗鸡以鼓士气,结果大胜,而这也成为后来雅典每年一度斗鸡比赛之源头。在中国春秋时期,斗鸡曾引发季氏与邱氏的战争(《左传·昭公二十五年》),还一度是唐明皇放纵生活的见证(《明皇斗鸡图》),  相似文献   

11.
正什么味儿?大蒜?洋葱?亚西比德盯着来参会的斯巴达人,不得不承认,他们跟雅典人完全相反。这些人口臭,不勤洗澡,不用香水,也不染发。男人要么头发疯长,要么剪成寸头,女人也剪寸头——要是他们的刀具再发达一点,肯定就剃光头了。区分性别的唯一方法大概是女人比男人更强壮。人的大脑总爱在紧要关头胡思乱想。亚西比德平复了心情,开始  相似文献   

12.
<正>"神人同形同性"被认为是古希腊神话的突出特色,其表现为神和人首先在外貌上相似,其次在心理、性格和行为上相似,有的学者进而认为人间英雄"可直接与神灵接触","神人关系亲密无间","神与人尚未分离"。在"神人同形同性"的基础上,学者们也强调了神与人的区别,神的永生、人的必死被认为是神与人的根本区别。王焕生先生在《奥德赛》中译本的前言中指出:"在神话观念方面,《伊利亚特》  相似文献   

13.
众所周知,欧洲最古老的文学作品,当首推希腊的叙事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两者一般都被认为是荷马的作品,都是讲特洛伊战争的。除此之外,人们还应该知道施里曼的事迹吧!19世纪的学者们认为特洛伊战争是虚构的故事,直到1870年由于施里曼发掘出特洛伊战争遗址,他们才开始认为特洛伊战争大概是历史事实。松本仁助所著的《希腊叙事诗的诞生》这部书围绕这两首叙事诗谈了他的研究成果。由于全是些初次披露的材料,所以读来非常引人入胜。施里曼之后发生的争论的焦点就是特洛伊战争即便是史实,那它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根据线文字B文献的解释,首先了解到古代爱琴时代后期的社会构造,就  相似文献   

14.
<正>《论语·公冶长》"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这一章历来注家多有所看法。对于这个问题,张靖人在《〈论语〉"我不欲人之加诸我"章阐释史述评》中,有所辨析,但作者认为程朱是强分仁恕,并且将朱熹的观点认作是为专制服务的,忽略了程朱解释《论语》的积极意义(见《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16年第2期)。另外,杨逢彬先生认为,"加"字中没有"陵"的含义。(杨逢彬:《论语新注新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86页)程蒂认为,"‘加’解释为‘施加、强加’为宜"(《〈论语·公冶长〉篇疑难词语札记》,《湖北师  相似文献   

15.
《周易》之生态审美意识"贵人""重人",认为"人"通过"进德修业"则能够"与天地合其德"。《周易·系辞上》云:"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太极"是宇宙天地得以生成的原初域,为"两仪"的整体化、一体化。"两仪"既符指"阴阳",也符指"天地"。"阴阳化育"是"天地"之始,"天地絪缊,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有了"天地",万物便在天地之间产生出来。而"乾坤二卦",则是"天地"和"阴阳"的共同符号。包括"人"在内的万物,其化生化合,尽皆因于"天地"。"天地人"一体相通,"天道""地道""人道"相兼相应,相辅相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并且,"天地"之"道"与人事联系紧密,人事吉凶正好对应于天的阴阳,"天"的阴阳可相互转化,"人"的吉凶也相互转化,天地合德。由此,"天"与"人"就实现了沟通。  相似文献   

16.
正以德报怨是老子的重要思想,其原文出于《老子》第63章:"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有些解《老》者对《老子》第63章"大小多少,报怨以德"的经文提出质疑,如姚鼐、奚侗、马叙伦、蒋锡昌等,这是不可取的。帛书《老子》甲本正作"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可见今本《老子》第63章的内容无误)与该章义旨相关的第49章则说:"善者吾善  相似文献   

17.
埃·布·怀特(Elwyn BrooksWhite,1899—1985)近期的死讯引起了人们对他无限诚挚的悼念之情。乍看起来,这似乎和这个被认为是“小”作家的成就不成比例。散文家以及《纽约人》杂志  相似文献   

18.
纳兰性德与陈维崧、朱彝尊并称"清词三大家",被况周颐推为"国初第一词人"。纳兰的好友曹寅在《题楝亭夜话图》中哀叹道:"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曾知?"本文从纳兰性德的爱情词中管窥"纳兰心事"——彼此钟情而不能相守的恋情,对亡妻锥心泣肺的痛和对夫妻恩爱生活不够珍惜的悔。  相似文献   

19.
正塞内加尔裔法国作家达维德·迪奥普创作的战争主题小说《灵魂兄弟》,以塞内加尔土著步兵的视角重新审视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殖民主义,提供了反思战争的新角度和新思路,也让世界听到一个长期处于边缘状态的少数族裔群体的声音。  相似文献   

20.
《华阳国志·蜀志》记:"蜀曰邛,皆夷种也。"本文据此记载及其它相关史料考证,认为原蜀国确存在有邛人。但据《史记·西南夷列传》,西南夷之邛人部落"邛都夷"却分布于滇以北越巂郡"邛池"一带。那么,蜀地邛人与越巂郡的邛都夷之间存在什么关系,二者孰源孰流?蜀地的大石文化遗迹与越巂即今川西南发现的大石墓是否均是邛人所为?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此问题从目前的考古文化看虽尚有较大不确定性,但对于认识蜀与西南夷的关系以及蜀人的族系面貌却具有重要意义,值得引起学术界进一步关注与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