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张艺谋的电影《英雄》已成为一个令人瞩目的传播现象。本文认为,这一现象不是某个单一因素所能决定的,而是张艺谋声望所获得的可信任度、《英雄》本身的艺术价值、制片公司成功策划与运作以及全社会对这部电影的关注程度共同决定的。  相似文献   

2.
时尚人物     
奥斯卡没带张艺谋玩 虽然张艺谋接受采访时口口声声地说,拍《英雄》没想到要去拿奥斯卡,但这回兴冲冲奔赴有“奥斯卡风向标”之称的金球奖,夺奖之心,路人皆知。可惜天不遂人愿,《英雄》在1月20日金球角逐中败给西班牙导演阿莫多瓦的《对她说》。  相似文献   

3.
时尚人物     
张艺谋的《英雄》尚未上映,观众的味口就已被吊得老高。《英雄》在深圳的试映更是吸引眼球:凭身份证购票,最高票价500元,每人限买一张;入场时查身份证、过安全门、脱鞋、解项链,30个保安、50个观众,据说连去洗手间都有人陪同……面对这种近乎苛刻的检查,外界颇有微辞。 先不论张艺谋此举是为严防盗版还是为《英雄》上映造势,反正聚焦眼球的目的是达到了。 谁说只有好莱坞会进行成功的商业运作?张大导演不但会运作,而且还能运作得盛况空前。据传,《英雄》上海首映式计划书,提出了远比以往国内大片更为奢华的要求:10辆奔驰轿车组成的车队接  相似文献   

4.
黄岚 《新闻爱好者》2011,(21):116-117
根据作家艾米的网络小说改编的电影《山楂树之恋》,是一部投资数千万元的国产大片,也是众多关心张艺谋导演的观众所期待的一部"文艺片"。凭当年《大红灯笼高高挂》等一系列文艺片登上大腕宝座的张艺谋,为了票房收入,拍出了《英雄》、《十面埋伏》、《三枪拍案惊奇》等票房大片,但也为此声名不再,昔日的艺术大腕沦落为了满身铜臭的片商,有人说推出  相似文献   

5.
张艺谋作为中国第五代导演之一,可以说开启了一个时代。《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等一系列反应中国社会生活的影片,使张艺谋扛起了纪实风格的大旗,也让张艺谋成为了一代著名导演。然而因纪实电影成名的张艺谋却在2000年后毅然决然地扛起了商业电影的大旗,我们将从张艺谋的纪实风格中,找到其中的必然。  相似文献   

6.
陈凯歌是个悲剧人物,不是说他总是拍悲剧电影,也不是说他长得一脸悲剧相。《黄土地》一炮打响之后,人们记住了摄影师张艺谋,甚至后来一提《黄土地》,人们首先都想到的是张艺谋,似乎《黄土地》成了张艺谋名下的  相似文献   

7.
大红灯笼又要挂起来了,这一回,要挂在优雅轻灵的芭蕾舞台上。同样的名字,同样是张艺谋的手笔,脱胎于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的这台芭蕾自然会让人想起浓厚的中国色彩和上个世纪末在北京太庙上演的意大利华丽歌剧《图兰多》。与电影相比,同名的芭蕾舞剧拥有更为豪华并带有国际色彩的主创阵容。这一次张艺谋兼任艺术总监、编剧和导演,亲自操刀10改剧本;旅法著名作曲家陈其钢作曲,旅德著名华裔编导王新鹏编舞;服装设计是法国著名舞台服装设计师热姆·卡普兰,舞美设计是张艺谋首台舞台剧《图兰多》的搭档曾力……自称不懂音乐和舞蹈的张艺谋说,他希望把喜欢这个电影的观众吸引到剧场来。  相似文献   

8.
南方某省会城市的两家都市类报纸在报道国产大片《英雄》未获75届奥斯卡大奖的消息时,一说“中国导演张艺谋的武侠大片《英雄》最终惜败于德国影片《何处是我家》”,一说“《英雄》被德国的故事片《无处为家》击败,痛失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大奖”。同一城市的报纸上德国影片却出现了  相似文献   

9.
你看你看译名的脸 好的电影译名总能让人过目难忘,唤起观众强烈的观赏欲。大概在十多年前我读到大作家纳博科夫的惊世之作《洛丽塔》,几年后又看到根据这部长篇小说改编的影片,电影是台湾人的译名,叫《一树梨花压海棠》,这个译名可以说令人喜出望外,它远比《洛丽塔》(Lolita)的原名要传神得多。小说描绘的是老  相似文献   

10.
伊朗著名导演阿巴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发现目前中国电影,像陈凯歌的《刺秦》、王家卫的《花样年华》、张艺谋的《英雄》,风格越来越强烈,越来越浓郁,越来越有好莱坞电影的风格,这样很可惜。好莱坞电影像一把大伞罩住了全世界的电影,我自己坚决逃离这把大伞的笼罩,绝不会与好莱坞电影为伍。好莱坞的制片商出上亿美金请我拍片,我都拒绝了”①这一席话给中国电影提了个醒。  相似文献   

11.
《满城尽带黄金甲》在12月中旬上映,是今年中国电影“大片之战”的收官之作。因为《英雄》和《十面埋伏》而毁誉参半的张艺谋导演,在《夜宴》和《墨攻》两部同类型电影抢先上映之后,第三度祭起“古装动作大片”的不二法宝,希望能在群雄并起的今日,扛住中国首席商业兼艺术导演的至尊大位。  相似文献   

12.
张艺谋谈到英雄的时候就说,拍摄英雄最大的难题就是拍黑色。根据史书记载,驺衍始创五德始终学说,认为秦国主水德,而水德主黑。所以,秦朝的DI形象设计是以黑色为主,就如同我们国家现在以红色作为国家的标志色彩一样,这个黑色作为固有色是不能更改的。  相似文献   

13.
史诗的诱惑在今年4月17日与张艺谋的一次交谈中,斯皮尔伯格赞叹电影《英雄》对色彩的令人称奇的使用,建议张艺谋拍摄一部科幻片,“因为我从你的武打片中看到了想像力。我觉得你如果能够把你自己完全地解放出来,能够拍一部超现实的、完全不写实的片子,完全表达你的想像的  相似文献   

14.
于鹏 《声屏世界》2003,(7):41-42
由张艺谋担纲导演的影片《英雄》被誉为中国武侠第一巨制,3000万美元的巨额投资,全明星阵容的全力打造,一时间,各大娱乐媒体为之动容,关于《英雄》的报道当仁不让地占据了媒体娱乐版版主地位。2003年1月9日《英雄》的国内票房已冲过两亿元,创中国影片国内票房之最,最终完成了中国商业电影让票房说话的历史跨越。比起当年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影片《卧虎藏龙》,总想替《英雄》说句公道话———莫以成败论《英雄》。本文不想卷入关于《英雄》是是非非的“口水战”中,只是想把《英雄》作为一种市场现象,为中国商业影片的营销运作攒一副药方。地地道…  相似文献   

15.
《英雄》这部电影是中国第五代导演之一的张艺谋转型后首次创作的商业片,作为摄影师出身的张艺谋,却具有他独特的艺术美学风格,他对于影片的光影、画面的构图以及色彩的运用都有自己独到的见地。本文将从画面语言入手,浅析色彩构图以及"暴力美学"在画面语言中的运用以及价值体现。  相似文献   

16.
刘强 《青年记者》2017,(20):81-82
电影《长城》是好莱坞首次与中国深度合作、完全按照好莱坞工业水准打造的超级大片,也是中国真正意义上第一部工业模式下的电影. 由资料得知,这个故事并不是张艺谋带给好莱坞的,而是好莱坞拿着写了三年的剧本,找到了张艺谋.编剧是曾经编剧过《谍影重重》系列电影的托尼·吉尔罗伊,剧本则是“特种部队”打怪兽的典型好莱坞式剧本.影片拍摄筹备历时三年,中途还找过《燃情岁月》的导演爱德华·兹威克,但因为种种原因“夭折”了,最终递到了张艺谋面前.  相似文献   

17.
蒋小龙 《新闻世界》2009,(4):125-125
“中国大片”可定性为超出国产影片常规投资规模的中国商业电影。从2002年张艺谋的《英雄》,到2008年的《梅兰芳》《赤壁》,6年间,中国“大片”为探求自己的道路做出了种种尝试,票房上取得空前成功,然而“卖座不叫好”的怪圈却始终未能走出。  相似文献   

18.
华语武侠电影具有明显的"中国性"(Chineseness),其叙事与传播本质上是中华文化的叙事与传播。进入新世纪,欧美主导的国际影坛上出现了两部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华语武侠电影,即李安的《卧虎藏龙》和张艺谋的《英雄》。本文以全球本土化、文化杂合及文化话语构建分析框架对这两部经典影片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发现:李安的《卧虎藏龙》呈现高度的文化杂合与全球本土化叙事特征,即在中国传统武侠的江湖情仇语境下融合了西方人文主义精神,呈现出一种侠义江湖和"理智与情感"的艺术糅合;张艺谋的《英雄》则呈现较低程度的文化杂合和全球本土化特征,但电影的核心思想具有高度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核,即,"家、国、天下、大一统"的价值观。影视文艺作品的研究不应只局限于对作品内容的批评阐释,还需考虑其建构的社会-历史-文化语境。通过对《卧虎藏龙》和《英雄》为代表的经典华语武侠电影的文化分析,结合全球本土化、文化杂合与文化话语的维度,可为当今文化全球化语境下中华文化的影像叙事与传播提供一个批评分析的视角。  相似文献   

19.
梁馨予 《大观周刊》2010,(42):28-28
李林燕,绝对是典型的小宅女,喜欢窝在家里听音乐、看电影、看书……看电影的时候经常因为一句感人的话哭得一塌糊涂,之前哭得最厉害的就是《唐山大地震》,朋友们都说要不要那么入戏啊,  相似文献   

20.
张艺谋拿出一部名字和内容都饱含深意的电影《归来》。在电影生涯一路驰骋的导演,如何“归来”?什么才是这个一直求变的导演心中的“故土”,他又是如何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