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当记者的,在工作中常常要同各级领导同志打交道;采访、审稿。我作为陕西日报的记者,在同被群众誉为“铁市长”的原西安市市长张铁民同志的接触中,对他与记者的关系,留有深刻的印象。我同张铁民同志的相识,是从一件带有戏剧性的趣事中开始的。一九七三年夏天,张铁民同志当时是中共铜川市委第一书记。他顶着“文革动乱”的压力,  相似文献   

2.
六世情人     
一生中,我有过五个情人,而且一直在苦苦寻找着第六个。 我天生的初恋情人是我的出生地:陕西西安。六朝古都的风貌,让她有着深厚的文化风韵,然而一切却都是灰蒙蒙的,不太出众。家境的普通,从小就让我学会了节俭。小学四年级开始上外语学校过住校生活,没到周末放假,我经常花两个小时走回家,为得是能省下一毛钱的公共汽车票钱。一次沿着护城河回家,看到个卖花的。想起下月爸爸的生日,我应该按照“洋习俗”送他件礼物,于是,我掏出攒了很长时间的两毛钱,买了一棵不知名的小苗。小苗像筷子般细,但卖花人却说能开出拳头大的  相似文献   

3.
2月19日清晨,南通人民广播电台播送了录音专访《新市长一席谈》。我认为这是一次成功的采访,体现在这几个方面。 问得到位,答得实在。“你当新市长之前已当了半年代市长,你觉得当市长最难的是什么?”问题问到点子上了。在即将跨入21世纪门槛之际,一个地方的社会、经济发展现状,牵动着市长及每一个市民的心。杨市长在肯定了当前全市工作出现了  相似文献   

4.
打市长热线如何管用?市长热线如何为市民服务?本文以三峡晚报“市长热线”专版为例,就内容设置、版面呈现和舆论监督的效果,探讨分析政府和媒体联动,市长与市民互动的相关作法和经验.“市长热线”落户媒体“我住在东山,每天乘坐12路公汽上下班,这趟车总是在19点20分左右,从商场行驶至石板村附近的公汽三公司加气,一等半天,车上乘客急得跳脚.”2013年9月2日,宜昌市民杜先生给市长热线打电话,希望公交公司能合理安排加气时间,错开上下班高峰期.  相似文献   

5.
《今传媒》2002,(2)
一日晚,我在收听陕西生活广播电台《终南夜话》节目时,一位听众的一席话让我多日不得平静。他说:“西安是个很好的城市,我已经来过3次了,这次是来接受培训的,不过;有一种现象很让我可怕,似乎西安的性病患者特别多。”主持人一时感到莫名其妙,问他何以见  相似文献   

6.
子生 《新闻三昧》2006,(7):35-35
报载:美国科罗拉多州联邦高地市警察,日前在当地一家脱衣舞俱乐部查黄,当场逮捕的脱衣舞俱乐部“看门人”竟然是市长戴尔·斯帕克斯。经警方讯问,他说是为了缴纳自己高额的医疗保险费才“给色情场所看大门”,而且还跟这家脱衣舞俱乐部签约签到了2007年。事发后有妇女说他是色狼,要他“引咎辞职”,他在向议会做了说明之后,要求给自己放10个月的假,要求停止对他的“质询”。4月24日首都某家可算得上家喻户晓的名报,以这条新闻为素材发表了《“美国市长”为什么去看大门?》的“来论”,对中美两国官员与社会环境进行了一番比较:“要说在中国”,…  相似文献   

7.
“古都北京,你好!你胸中蕴藏着3000年来千万个悲壮的故事,而我的同行——《北京日报》的朋友,却让我用这支笨拙的笔,用寥寥数语把你——‘八臂哪咤’城的风貌勾勒,这不啻让我把大海装进一个水杯。”这是巴基斯坦专家阿法兹·拉赫曼为北京日报“外国人看北京”专栏写的文章《古都北京,你好!》开头的一段话。北京市市长陈希同曾让人在市长办公会上朗诵过这篇文章,上边提到的那段话也为我们的专栏找到了一个恰当的比喻。随着我国实行前所未有的对外开放和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中国和世界的双向了解已成为80年代的重要历史进程。如何深入、广泛、迅速、直接地反映这种进程,也成了新闻单位共同面临的课题。为此,北京日报于1984年6月创办了“外国人看北京”专栏,力图通过这块园地为中外交流开辟一条渠道。三年多来,专栏共收到了40多个国家近400位作者的文章,特别是1987年9月以来,为办好这个专栏,北京  相似文献   

8.
有报道说 ,原沈阳市市长慕绥新 ,1998年邀请一批香港记者到沈阳采访 ,目的是让记者们宣传该市的改革开放成就 ,也就是市长的“政绩”。可一位香港记者对慕引导他们看的“成就”偏偏视而不见 ,却紧紧盯住了慕市长穿的一身“行头” ,衬衫、领带、西服、皮鞋……全是世界名牌 ,少说也值几万港元。一个月收入一千多元的市长 ,能穿得起?这位记者在香港一家报纸上报道了这件事 ,其潜台词不言而喻———沈阳市市长是个贪官。不久后 ,果然东窗事发。这篇报道赞扬了香港记者好敏锐的眼力。但笔者认为 ,关键不在于记者的眼力 ,更在于老总的魄力。…  相似文献   

9.
找报纸     
8月16日上午,信阳县十二三里桥乡莲花村青年农民李选伟为找一张《河南农民报》,在屋里闹翻了天。他弟弟小二在屋檐下哭着:“我没拿,你为啥打人,嗯嗯嗯……”。“你没拿,鬼拿了?难道它会飞?”正在菜园拔菜的李大妈,听到两个儿子在屋里闹,把菜往篮子里一丢,说: “大鬼娃子,为啥事,你又把他惹得汪汪叫?”“谁叫他拿我的报纸呢?”“我没拿,他冤枉我,嗯嗯嗯……”小二哭  相似文献   

10.
王雪钢 《视听界》2014,(1):111-112
“我只关心拆除违建能不能一视同仁”;“他不作为的时候有什么惩罚机制,谁来监管他”;“你网格化巡查是怎么巡查的,这里明显的几个摊贩你为什么不管”……犀利的提问、市民的暗访、当事人的现身、环环相扣的一问到底,让南京市城市管理局局长有些冒汗,他努力用最真诚的态度、最朴实最接地气的语言回答市民代表提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古都西安并没有沉緬于曾经有过而业已远去的辉煌之中,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西安人口达到了740万,具有完整的工业体系,旅游业发达,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市民阶层。与之相适应,西安报业在历了一段漫长而沉闷的潜伏期之后,从97年开始,以深厚丰盈的历史积淀为底蕴,步入了一个飞速发展的时期。报业市场由原先《西安晚报》的一统天下转变为《华商报》奇峰突起,《西安晚报》紧随其后,《三秦都市报》等多家媒体奋起直追的"战国时代", 然而不得不指出的是,西安报业的整体水平,还处在一个比较低的层  相似文献   

12.
大川 《今传媒》2003,(1):19-20
党的十六大以来,打开每天的《西安晚报》,常会被一篇篇报道所吸引,被一个个喜讯所鼓舞。这期间,《西安晚报》紧紧围绕全面实现小康这个目标,以把古城装扮得更美丽,让市民生活得更幸福,使游人客商感到更满意为出发点,精心策划,改革创新,推出了一个又一个令人振奋的报道。这些报道,在读者中留下了深刻印象,觉得内容实了,面孔亲了,离市民百姓的心近了。就在十六大闭幕后的第二天,晚报即在头版位置登出了图文并茂的《两万军民上街“擦亮西安”》、《市长现场办公 钟楼周边广告一律拆除》的消息和《让市民与亮丽约会》的评论文章。从此,喜讯频传,好事不断,让市民们兴奋不已。  相似文献   

13.
《在市民与市长之间架桥》,介绍上海的市长们到“市民与社会”节目直播室与市民直接对话的情况,这一举措,被认为是新闻改革的一次突破性的尝试。  相似文献   

14.
杂志     
《中国新闻周刊》2013,(38):10-10
美国《时代》10月21日不受约束的布隆伯格 年过七旬的纽约市长布隆伯格即将卸任,在他的三届任期中,纽约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本期封面文童所关注的,是他下一步的行动,特别足他个人可观的财富,以及他试图用这笔财富来按照自己的设想改变世界的雄心壮志。布隆伯格本人更是毫不掩饰他的这一野心,他说“我要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情”。  相似文献   

15.
我真正走上记者岗位只有7个月时间,但很幸运的是,我参加了春节北川新闻采访服务队、2009年山东省两会,2009年全国两会等重大新闻事件的采访报道,采访过欧阳中石、李谷一等名人,还有不少的市长、厅长.  相似文献   

16.
最近 ,西安晚报隆重推出了黄亚平热线 76 12 40 1,推出后当天 ,就收到来自各方面的热线电话近百个 ,以后每天平均电话都在 30 - 40个 ,一个以“记者”名义开设的新闻热线 ,何以如此热 ,值得深思。黄亚平是西安晚报社会部一名普通记者 ,也是一个优秀的记者 ,多次获国家和省市新闻 ,新闻人物奖。黄亚平几年来在社会部主要写与市民生活有关的话题 ,上至市政建设、路灯不明、下水不通、厕所收费 ,下至市民的柴米油盐酱醋茶 ,吃喝拉撒 ,他先是骑自行车 ,后改为骑摩托车 ,市民随叫随到 ,电话一呼就应 ,他以新闻监督为武器 ,确实为市民解决了不少问…  相似文献   

17.
犹如鬼上身     
我有个朋友非常不喜欢网络歌曲,但是,听得多了,有一天,他不知不觉在嘴里哼的,居然是“擦掉一切陪你睡”。对这种现象,他称之为“鬼上身”。  相似文献   

18.
消息本文设立一个不带政治倾向的市民评议委员会,并且对所有警察进行人际关系的专门教育:这是今日送交汤姆斯·史威夫脱市长的一份报告所提出的建议。市长收到的这份报告是他所任命的研究警察局问题的特别委员会递交的。三个月前,人们对以往一年半内警察暴行的申诉报告蜂拥而至,于是他作出了这一任命。报告认为设立这样一个市民评议委员会对调查所有被指控为警察暴行的案件是必需的,因为警察局“无可挽回地卷入了政治纷争,不可能公正地、不带偏见地对自身进行调查。”鉴于大多数被指控的对公民的暴力行为是可以避免的,报告敦促立即对全体警察进行人际关系的专门教育。  相似文献   

19.
对搞新闻这一行,过去我一直认为那是文人们的事。象我这样小时候只跟父亲读过几年书的人,想也没想过。可“文人们的事”,偏偏与自己有了缘份。那是1960年的事,当时我在西安某工厂里当车间主任。有个徒工星期日进城看电影,在一家五金商店门口碰到一位农民,带着柴油机零件,想找个地方修理,正蹲在那里发愁.当他问明这个老人,知道是为抗旱的大事必须赶紧修好时,便毅然放弃看电影,把这个农民带回厂里,用了一下午时间,帮他修好了。我知道后,称赞他做的对,做得好。于是,我就提笔把这事写下来,寄给《西安  相似文献   

20.
老白上的是延安大学,后在延安当了几年记者。老白觉得自己很有能量,必须到省城发展。1994年,老白辞了工作,只身到了西安。凭着他的文字功底和过去当记者的经验,老白很快就在省级一家报社谋到了职位,成了“文化打工者”中的一员。老白是那种有血性、有棱角的记者,常是路见不平、挺身而出,为此给自已惹下了不少麻烦。年前的一天清晨,电话铃声把我从梦中惊醒,老白来电求救:“快下楼,我在太白路水文巷口,市容人员把人打了,现在把我也粘住了……”我脸都没洗,抓起大衣,连鞋带也来不及系就冲出了门。当我气喘吁吁赶到出事点时,老白正被人团团围住,连记者证也被收缴了。老白见我到来,就像见到了救星,他拨开那些人,指着我说:“这是三秦报的记者,她也是来采访的。”经询问才得知,老白上班路过此地,见四五个市容人员正在对两个农民拳打脚踢,其中一农民被打得嘴流鲜血。老白自恃是记者,除大喝一声“不能打人”外,还上前阻拦,最不可原谅的是,他还骂了一句“黑狗子!”市容人员当然跟他没完。最后我们不得不一起到他们报社,总编出面才平息了这件事。老白保持了陕北人那种纯朴、好客、真诚待人的性格,家里常是高朋满座,从陕北来的亲戚、朋友、同学一拨拨的,经常是这拨还没走,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