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魏晋玄学主要探讨名教与自然之关系.魏晋时期,儒学顺两汉独尊传统,仍深居人心,孔子亦继续保持圣人形象,在此情形下,很多玄学家便不得不正视儒学,何晏与王弼都注释了<老子>、<周易>、<论语>三部经典,其中两部属于儒家.王弼一方面顺文化传统,认孔子是圣人,主张孔子高于老子;另一方面又深契道家,不觉便以老解<易>、以老解孔,多有不当之处.通过辨析王弼对儒道两家三部经典的注解及圣人体无论,来评价其儒道融合思想.  相似文献   

2.
王弼的主要哲学著作是《庄子注》和《周易注》,在这两本著作中,王弼发展和完善了"言意之辨"的方法,并建立了玄学的思想体系。回顾历史,我们看到,王弼也致力于《论语》这部儒家经典的解读。《论语释疑》现仅有47条佚文,但仍可以把握王弼关于"言意之辨"的独特思考,也可以审查其旨于调和儒道的一片苦心。  相似文献   

3.
在王弼的《老子道德经注》中,老子与王弼的哲学思想可以说是相互交织的。王弼在对于《老子》进行注释时不自觉地将自己的哲学思想加诸《老子》原著之上。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是"道",魏晋玄学家王弼的核心思想是"无"。老子的核心思想"道"在王弼的注释中也有所体现,王弼的核心思想"无"在《老子》原著中也有所暗示。但是王弼是从"无"的角度理解老子的"道",老子是从"道"的角度论述后来魏晋玄学加以发挥的"无"。这种通过解释前人著作阐发自己思想的哲学方法,是值得今人学习的。  相似文献   

4.
鲁迅是我国新文化革命的先驱,同时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在鲁迅有关文学、文字学的著作中,多处征引<周易>的文字,以<周易>立论.因此,研究鲁迅对<周易>的看法以及他从<周易>出发,整理、发掘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藏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人皆以为老庄盛言"自然",然而"自然"一词不仅在老庄很少出现,而且没有名词性的实体涵义,不作为一个哲学概念而存在.而王弼<老子注>和郭象<庄子注>是后世皆误以为老庄盛言"自然"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大连大学学报》2015,(4):36-41
王弼抛弃了两汉"天"主宰万物的两极对立的思维模式,借用了老子"道"与万物关系的体用式的思维方式,为儒学重构了贵"无"论的形而上思想体系;王弼理解了老子批判儒家的思考角度,借用道家"无为"的理念,提出了使儒家核心价值观念发挥其正常及最大效用的方法;王弼在准确把握老子思想的精髓之后,重新理解了儒家经典《周易》。总之,王弼玄学是援道入儒,即借用道家思想为儒学张目。  相似文献   

7.
"圣人"作为<庄子>内篇中重要的人物形象,值得我们关注.由于庄子<齐物论>中突出的相对主义和怀疑主义很大程度上否认了现实生活中真理的存在,所以庄子哲学中出现了一个巨大的裂痕--不可言说与已经言说的矛盾.在这一情况下,我们可以发现"圣人"形象实际上成为了弥合庄子哲学悖论的立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由<周易>"书不尽言"、"系辞焉以尽其言"等论述可知,"辞"乃是一种既不同于"书",也不同于"言",假托曲饰,言近旨远的特殊语体.王弼抹煞了"辞"、"书"、"言"的区别,并引入<庄子>,对<周易>的"言意观"作了本体论的改造,不仅把<周易>的修辞学问题提升到语言哲学的高度加以讨论,而且也顺利地实现了由文本制作向文本阐释的过渡,为历代学人对儒道元典的创新性阐释提供了合法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哲学史上,哲学经典的形成多非圣人立言、一蹴而就,而是有赖后代思想家对同一文本不断加以解释,拓展其意涵、深化其论述,令该文本在解释史中延续生命并不断崭露新的思考维度,最终成为经典。《老子》作为中国哲学里一部思想深邃、版本宏富、被大量思想家注解阐发的哲学经典,是思想史上经典化的代表。众多老子注本中,王弼注展现出超然的思想深度与理性精神,一扫前代老学的虚无主义与超验倾向,崭露出《老子》文本广阔的思想视野与强大的解释力,为其经典化奠定了坚实基础。与前代老学文本相对照,王弼的《老子注》更加清晰地呈现了《老子》文本在解释史中的义理化、哲学化转向,并折射出哲学文本经典化的群体过程。  相似文献   

10.
<老子>书中,道是宇宙的根源,道通过其转化流行生成万物,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宇宙生成模式.老子关于道的思想成为当时宇宙问题的最完善的论述.而这一宇宙论思想体现了对<周易>思想的吸收.  相似文献   

11.
<论语>是儒家的一部重要经典著作,也是一部研究古代汉语的重要文献.因其为语录体著作,缺乏具体语境,使很多章句在读解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文就其中的"乐则韶舞"一句,从文字、语义和语法修辞等角度进行辨析,指出该句并无用字假借现象,即"舞"毋须通"武",宜作"乐则<韶>舞"解,则语义、语法上与孔子的"中庸" "德治"等思想和<论语>语言风格更相宜.  相似文献   

12.
<周易>包罗了天地万物和伦理纲常的各种道理,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精髓.<周易>所蕴含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内容,代表着中华民族奋斗拼搏、兼容并包的民族基本精神.<周易>作为一部占筮书,又被称为"中华民族的一部奇书".  相似文献   

13.
"为道"是老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出于原始的宇宙悲怀,老子提出"为道"的主张.老子的"为道"由内而外、由高到低包含三个层次;以无守真、以弱立身、以柔应世,"为道"三层涵义正是老子"三宝"说的学理依据.<老子>实质上是一部论如何"为道"之书.  相似文献   

14.
朱得之《老子通义》之诠释特色有三:一为注重字训考据,在注经风气较为随意的明代,《老子通义》是一部难得的字训与义理并重的老学著作;二为以自然为宗,朱氏以“自然”作为《老子》思想之核心,认为万事万物皆不能外于“自然”,展现出不同以往的诠释路径;三为会通儒道,朱得之为阳明之弟子,受王学“三教合一”思想之影响,其在《老子通义》中也力图突破儒道对立论,从而会通儒道之学。  相似文献   

15.
对《老子》一书的作者,书稿的来源与流传作仔细的辨证考究,辨析了王弼《老子道德经注》成为权威版本的渊源关系,肯定王本的权威地位。  相似文献   

16.
释"基考"     
本文铨释S.6825<老子想尔注>中"基考"一词,其成词途径与<赤松子章历>之"基考"迥异.  相似文献   

17.
首先应弄清楚什么是逻辑.简要说,逻辑就是人类的语言规律、思维规律,万事万物发生、发展、进化的规律,或更一般地指称人类思维及其语言的工具、方法、理论、规律等等.中国圣人老子<道德经>中的"道"应该与逻辑的含义很接近.逻辑是所有哲学问题的核心,没有逻辑,则没有哲学.   ……  相似文献   

18.
<老子>五千言蕴含了极为深刻的哲学思想,其中老子兵学思想也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本文主要论及老子兵学思想:"主弱反强、以柔为用"的具体表现,以及老子兵学思想在<老子>一书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9.
文章认为法国女作家杜拉斯在1950年出版的<抵挡太平洋的堤坝>、1984年出版的<情人>和1991年出版的<来自中国北方的情人>中都描写了同一段情感故事中的同一个情人.但是,在三部作品中,情人却出现了不同的形象和不同的种族身份.文章试图从形象学的角度探讨其形象变化不定背后的"我"与"他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七十年代以来,《老子》研究,成为显学。《老子》的流传版本是河上公《老子章句》和王弼《老子道德经注》。随着西汉《帛书老子》和战国楚墓竹简《老子》的出土,对《老子》的成书有了形成期、成型期、定型期和流传期版本的划分。《庄子》把“怀道之士”描绘成为“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的“隐君子”。“稷下黄老学派”,把老子之学说成是“君人南面之本”。东汉张道陵作《老子想尔注》,《老子》成为道教经典。古代研究和注释《老子》,多从哲学、政治权谋和养生方面立论。新中国,学术界肯定《老子》是一部哲学著作,一致认为:《老子》“最有价值的地方,就在于包含了极为丰富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气功界说《老子》其实是部气功秘籍,是个巨大的隐喻系统,他们是在破译其“两面语”。国外学者把《老子》视为智慧宝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