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德国18世纪美学家莱辛的《拉奥孔》是西方文论史上重要的美学著作。书中以古希腊传说创作的雕像群"拉奥孔"为题,比较了诗与画在表现上的不同,探索了诗与画的界限。通过对莱辛的《拉奥孔》成因的分析,对其美学思想的梳理,对其意义及局限性的评价,目的在于使人们重视此书的价值,并引发进一步的研究思考。  相似文献   

2.
莱辛《拉奥孔》作为西方美学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第一次系统地论述了绘画(雕刻)艺术和诗歌艺术的分界问题.这不仅对干当时德国民族文学的确立有着极大的推进作用,而且对于艺术的分类,对于造型艺术(绘画、雕刻)和语言艺术(诗歌)的不同艺术特质的探究,有着极大的理论价值.《拉奥孔》的副标题是:论画与诗的界限.对于这两种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莱辛选择了拉奥孔这一形象在古代封中的不同处理,并以此作为全书的一个基点,来比较、分析和部绘画(雕刻)与诗歌的独有的艺术特质.然而,就在这佯一个基点问题上,莱辛忽视了一个基本问  相似文献   

3.
《拉奥孔》是18世纪德国启蒙运动时期的一部经典美学名著。从《拉奥孔》写作的背景和动机来看,莱辛一直与当时德国的社会现实紧密联系,走现实主义道路;从《拉奥孔》中论诗与画的界限的具体内容来看,莱辛在总体上肯定诗高于画,主张塑造“有人气的英雄”,这实质上是其现实主义文艺观的又一体现;从《拉奥孔》所产生的效果和影响来看,它无论是对德国民族文学的建立,还是对整个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4.
莱辛的关学名著《拉奥孔》,无论是对德国民族文学的建立,还是对整个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若就造型艺术来说,《拉奥孔》的观点却是十分保守的。莱辛对诗与画的界限划分不但过分绝对化,而且极端片面,其理论缺陷突出地表现为过分强调诗的优越性而夸大画的局限性,更准确地说,是为了强调诗的优越而夸大了画的局限。如果说莱辛通过画与诗界限的划分为诗乃至整个欧洲的文学开辟了通往现实主义道路的话,那么,这种划分对造型艺术的发展来说则是理论的樊篱。  相似文献   

5.
莱辛在《拉奥孔》中对诗与画界限的论述,抓住了艺术的符号性本质这一问题,并辐射开来,在同一与差异的交叉点上,对符号的工具性、象征性和自然符号与人为符号的差异性、互补性以及符号组合的自然性等问题,进行了解析和反思,体现出一定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6.
由莱辛的《拉奥孔》中关于诗、画比较之思想联想到诗、画和电视的比较 :画能表现出诗的意境 ,诗能再现画的形象 ;电视的出现 ,克服了诗与画在表意和表形上的欠缺 ,不但能写形 ,而且能传意。电视具有强大的兼容性 ,但绝不是“消融性”。电视应充分尊重各种艺术形式的特点 ,吸收各种艺术的营养 ,使电视银屏更丰富、更有韵味。  相似文献   

7.
莱辛在《拉奥孔》一文中指出了诗和画属于不同媒介艺术并对其进行了详细论述,本文在此基础上讨论,它们作为使用不同媒介传播符号的艺术样式,如何通过自己媒介符号的"不擅长性"来延缓"阅读时间",制造阅读动力。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艺术理论史上,最早明确论及诗画关系的是苏轼.与我们所熟知的德国启蒙主义美学家莱辛的观点相反,苏轼更为强调的是这两门原本不同的艺术的融通合一.我们知道,莱辛的名著《拉奥孔》,是专门“论画与诗的界限”的.作者引希腊历史学家普鲁塔克的话,力图阐明“它们在题材和摹仿方式上都有区别.”莱辛这一诗画异质观显然有着深刻的思想理论背景.在波澜壮阔的启蒙主义运动中,  相似文献   

9.
诗画关系的研究由来已久,古今中外著述颇丰。我国自古强调"诗画一律",注重诗与画之间的渗透融通。钱钟书先生在莱辛《拉奥孔》的启发下将目光转向"诗画异质"说,于1939年发表《中国诗与中国画》,并提出"旧诗或旧画的标准分歧是批评史里的事实。"[1]28文章从钱钟书先生这一观点产生的深刻的思想文化背景展开论述,即:儒学精神和佛道文化对诗画艺术的不同影响,并提出自己的认识和见解。  相似文献   

10.
诗画关系的研究由来已久,古今中外著述颇丰.我国自古,强调“诗画一律”,注重诗与画之间的渗透融通.钱钟书先生在莱辛《拉奥孔》的启发下将目光转向“诗画异质”说,于1939年发表《中国诗与中国画》并提出“中国旧诗和旧画有标准上的分歧”.本文试就钱钟书先生这一观点产生的深刻的思想文化背景展开论述,即:儒学精神和佛道文化对诗画艺术的不同影响,并就文中部分观点提出自己的认识和见解.  相似文献   

11.
风景与哲理的结晶──诗人丘特切夫对画家列维坦的影响曾思艺时代越是向前发展,文艺内部各不同类别之间的渗透、影响乃至融合就越来越成为可能。尽管莱辛在其《拉奥孔》中大谈特谈诗与画的界限,但诗与画由于同是以形象思维反映现实,思考人生,表达理想,因而在世界文艺...  相似文献   

12.
莱辛是18世纪德国启蒙运动的杰出代表、优秀的剧作家、文艺批评家,其著作《拉奥孔》从媒介、题材以及审美感受三方面阐明了诗与画的特殊规律,同时提出了诗与画的不同美学原则以及艺术规律,批判了"诗画一致"说。莱辛诗画理论的出发点与他所倡导的启蒙运动密切相关,他大力倡导建立统一的德意志民族文化,进而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在思想上扫清道路。莱辛的理论和实践促成了德国启蒙运动的高潮,为德国民族文学的建立和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3.
莱辛从拉奥孔雕像群入手,通过对画与诗艺术规律的比较,驳斥了温克尔曼主张“诗画同一”和崇高“单纯静穆”的观点。证明雕像群中的拉奥孔之所以不哀号,是为了遵循造型艺术的特殊规律。  相似文献   

14.
莱辛在《拉奥孔》辨析诗与画的界限时表达了他的美丑思想。莱辛认为,美和丑都具有物质形体和“一眼就可看遍”的特征,这是美丑存在的现实基础。当美和丑的题材进入艺术生产时,它们的属性会与作品价值形成内在冲突,这就要求物体的美丑转化为艺术真实来实现作品“美”的效果。美和丑以实体和表象的形式参与到审美经验的生成,经过从身体到心理、从生理到审美的生发机制,对接受主体产生特殊的心理效果。莱辛的美丑观涉及到艺术创作、作品审美和接受心理等,既是用来衡量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异同之处的审美标准,又归纳了美与丑在具体的艺术门类中的表现特点,在思想体系和方法论上保持内在一致。  相似文献   

15.
莱辛的《拉奥孔》无疑是讲座诗与画各自特点的杰作,但其中存在两个挥之不去的怪圈,其原因乃在于他所持的时间观念以亚里士多德的观念为基础,而其空间观念则是牛顿的绝对空间,这造成了莱辛迷误。苏轼论诗画一律,所持的时空观与莱辛大异其趣,其间更多的是禅机的流露。中国人的时空观念似乎与西方人有很大差异,但如果片面强调某一方,无疑会影响中西对话。莱辛的理论属于创作论,苏轼则更多地考虑艺术与宇宙的关系,两人的理论之出发点不同,重点也不一样,所以,其理论并不矛盾,反到是替人们准备好了一个结合点,以便我们能更深入地思考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6.
“诗中的画不能产生画中的画,画中的画也不能产生诗中的画。”这个“诗画异质”的见解,是莱辛在《拉奥孔》中提出的一个具有很高美学价值的观点。他从审美主体的心理功能入手,从“画”这个一般概念中发掘出了诗中“画”和画中“画”的个别特性。至今仍有探讨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充满艺术论气息的小说《草枕》是日本国民作家夏目漱石的代表作品之一,而《拉奥孔》是德国启蒙思想家莱辛的美学名著,两者均以“诗与画的界限”为中心展开美学的阐发。不过,两者之间并非简单的影响关系,虽然从书的命名到主题的表达都有相似之处,甚至前者多次引述后者的观点而立论,但两者又在美学理念上呈现出意味深长的差别与统一:《拉奥孔》认为诗画有别,凸显诗的优越,寻求一个行动的希腊;与此相对,《草枕》主张诗画一致,肯定画的美学,看到一个静观的东方,从而形成了一种互文性和对话关系。上述事实至今被国内外学界所忽略,却关乎《草枕》美学的深层意义。  相似文献   

18.
诗与画在历史发展的相互联系中表现出各自的差异,这种差异在莱辛的《拉奥孔》提出的诗画"一顷刻"这一同形异质的时空概念中得到充分的展示。他认为造形艺术以静态的形式暗示一个过程,静态的物质形式要求绘画展现给人们的只是动作的某一阶段的某"一顷刻";而诗则揭示运动的全过程。因此,绘画应该选择情节发展到顶之前的那个"最富有孕育性的顷刻"。  相似文献   

19.
莱辛在他的美学著作《拉奥孔》中 ,探讨了艺术与现实生活的关系以及各门艺术的本质。这里 ,他把现实生活中的人以及他们的活动摆至首位。莱辛的理论是人本主义艺术理想与现实主义表现的汇合。在《汉堡剧评》中 ,莱辛通过市民意识的表现 ,希冀唤醒独立的民族意识 ,建立一种完全不同于新古典主义的 ,富有时代特色的市民戏剧理论和一般文学的现实主义理论  相似文献   

20.
莱辛的《拉奥孔》打破了传统的诗画同一说,具有巨大的理论价值和时代意义。这种诗画异质论与中国的诗画合一论形成对立与互补,对于诗画艺术民族特性的研究具有重大启示。而从西方现代、后现代诗画关系的新变中,则可以窥见两种艺术之间界限的消泯趋势。将莱辛的观点放置于这种不同的时空背景下进行审视比较,有助于探讨总结诗画艺术的本质特性和时代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