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奉使记》作为亨利·詹姆斯晚期的优秀作品因其独特的写作手法和作者对该小说主题意义探讨所留下的空间而增加了该作品的模糊性,造成读者理解的困境。本文欲以读者反应批评的重要代表人物伊瑟尔的文本召唤结构理论分析《奉使记》,试图解析读者困境的缘由。  相似文献   

2.
翻译界对许渊冲的诗歌翻译策略褒贬不一.本文通过读者反应批评理论进一步分析了其中诗荚译的作品,力求探讨更合理的诗歌翻译策略,丰富翻译教学.  相似文献   

3.
读者反应批评是以注重对读者接受为研究对象而非作品本身的一系列现代文学批评理论的概称,重点研究读者在阅读过程对意义创造的重要作用。读者反应理论应用于文学教学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实现,如:交谈、讨论、自由辩论、创造性写作及角色扮演等等。本文以肖伯纳的戏剧《华伦夫人的职业》为例,试图阐述在戏剧教学过程中讨论及角色扮演如何能启发学生的批评性思维,说明读者反应批评在戏剧教学中的应用,并试图对英美文学教学改革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西方文学批评理论特别是读者反应批评和文学接受理论的提出,完全把读者对作品的接受和阐释放到了研究的中心。该理论不仅革新了文学批评的理论与实践,而且对文学课的教学也有着极大的启示意义。文学课的教学不仅仅是教文学作品和文学知识,而更重要的是要建构以学生为中心,全面关注学生感受和体验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5.
读者反应批评并不指任何一种批评理论,它只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欧美开始异军突起的各种批评方式均涉及过的关于文学作品阅读过程上的一个中心点.读者反应批评是由读者在阅读一个文本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心理活动和反应这一传统概念演变而来的,而此文本的情节的结构和思想内容已经由作者完成.在此演变过程中,读者活动变成了一部作品的一部分.在彻底的传统的读者反应批评中,已经被传统批评家们所认可的作品本身的特征的内容(包括叙述者、情节、人物、文体、结构乃至含义)在读者阅读经验的冲出下,都被溶进了一  相似文献   

6.
随着文学批评理论的发展,产生于上个世纪末的“接受美学”、“读者反应批评”等以读者为主体的批评理论逐渐为人们所接受。由于不同的读者基于各自的背景,对同一部作品的解读产生不同的理解,形成文本的多元解读。这种对文本的多元解读在今天的语文教学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7.
现代西方文艺理论与批评经历了三阶段:通过作者来理解作品的作者中心论,通过作品文本自身来理解作品的文本中心论,通过读者接受来理解作品的读者中心论。这三种范式都以自己独特的理论视角和批评形态为西方文艺理论与批评做出了辉煌的贡献。根据库恩的科学革命理论,文学理论与批评范式的变革也是一个动态的历史发展过程,文本中心批评范式在立足文本形式的基础上,确立了文学与世界的关系,通过形式主义、新批评、结构主义、符号学等构成了强大的科学理论体系,对理论范式的变革、扬弃以及当代理论的多元化走向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读者反应批评理论的提出,把文学研究的重心转移到文学作品的阅读主体——读者身上。文章以读者反应批评理论为依据,对英美文学教学的指导思想和具体模式进行了初步探讨,提出英美文学课程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文学作品和文学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9.
浅谈古诗翻译批评中的读者认可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的翻译批评理论的发展,读者反应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被看作是专家式批评必要的重要补充。古诗歌翻译批评一般是专家批评,针对目标读者——英语读者的反应研究却没有深入进行。本文从读者批评角度对古诗翻译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0.
陈莹 《英语辅导》2011,(1):142-144
本文旨在讨论翻译批评标准,并在分析前人研究和借鉴奈达翻译理论和图示理论的基础上,尝试着建立了一个包含文本、译者和读者诸因素的文学翻译批评标准。这一标准是基于读者反应的批评标准。它从人类认知的角度研究读者反应,借助图式理论,在奈达的“动态对等”基础上提出“动态互动对等”,指出原文读者对原文形成的图式若能与译文读者对译文形成的图式达到互动对等,那么从读者反应角度来说,译文就是好的译本。  相似文献   

11.
艾布拉姆斯的名作《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虽然主要探讨浪漫主义文学理论,但它对当时直到现在的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所提出的文学批评四要素,即作者、世界、读者、作品,对之后的几乎所有的批评流派都有指导性意义。文章一方面对四因素理论进行探讨,另一方面,尝试结合杰克.伦敦的作品对四因素的关系进行一定程度的分析。  相似文献   

12.
课文赏析是一种以作家、作品、文学创作和文学思潮作为评论对象的理论文体。写作者通过写作评论,表达自己对该作品美学价值的认识和评价,启发和帮助读者提高欣赏水平,对作品的作者提出正确而有益的批评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陈永和的短篇小说《十三姨》讲述了"我"与十三姨的故事,这部看似叙述简洁的作品里面存在着许多意义空白以及不确定性,这些意义空白和不确定性构成了作品的基础结构,以读者反应批评为理论框架解读小说《十三姨》的空白艺术,可以更好地欣赏作品的全貌和作家的创作特点。  相似文献   

14.
接受美学     
接受美学娅 接受美学是60年代末产生的一种新的文学理论学科,又称接受理论。接受美学把读者与作品的关系作为研究的主体,探讨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反应和接受,以及阅读过程对创作过程的积极干预,并研究对作品产生不同理解的社会的、历史的、个人的原因。接受美学理论...  相似文献   

15.
用读者反应理论看林黛玉和苔丝的异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读者反应理论强调阅读中读者本人的经历对作品的理解,注重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主动参与性和再创造性。利用读者反应理论的观点对林黛玉和苔丝这两个文学经典女性人物进行了身世、长相、性格和价值观的对比,探讨了两个人物之间诸多的共同之处。  相似文献   

16.
接受美学理论中的读者反应批评方法、文本召唤结构批评方法为高校文学教学提供了新思路、新方向。文章探讨了读者接受教学模式———Seminar(讨论式)的理论依据、教学模式的具体内容、教学模式的具体方法等。阐释了学生———作为文学作品的接受者的能动阅读和讨论是对文学作品的最佳理解和诠释的观点。  相似文献   

17.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兴起的读者反应批评,作为一种新的批评理论,从两个方面把阐释权从以往的作者、专业评论家手中移交给了更广泛意义上的普通读者。作为批评主体,普通读者对文学艺术价值的评估甚至建构具有绝对意义——取消了鉴赏家或者作者的唯一性和权威性。读者反应批评在接受美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同时重视读者的普遍性经验和个体化体验,虽然自身仍存在无法解决的矛盾,但是这种将阐释权力交与普通读者的批评思维正逐渐被接受。  相似文献   

18.
程莹 《海外英语》2011,(11):230-231
哈利波特系列自1997年6月30日发行以来,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受到广大读者的推崇。围绕其迅速风靡全球的原因,学术圈及非学术圈展开了热烈地探讨:有人试图从文化、教育等方面来解释这个现象,而更多的人将该系列的走红归结于强势的市场推广及作品本身的商业性,但稍加思索便不难发现,广告和种种营销手段或许能吸引一名小男孩去买一本书,但单靠营销能吸引他把七本厚厚的小说一读再读吗?或许小说本身充满幻想的内容、主题、人物才是其成功的更为重要的原因。该文运用读者反应批评理论和原型批评理论,试图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哈利波特系列获得全球读者认可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本科阶段《英国文学简史》教材注重于历史事实的呈现以及作品的选读,但缺乏理论上的指引和示范,加之阅读量偏大,导致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兴趣低落。笔者尝试在教学过程中引入读者反应批评理论,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20.
现代派小说中的读者建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60年代读者反应批评应运而生,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坛出现了一种全新面貌的小说——现代派小说。该派小说相对传统小说而言,表现出人物形象塑造非个性化、故事情节平坦化、叙事的非逻辑性、叙事视角限制式这四个特点。运用读者反应批评理论,从这四个方面入手进行分析,我们得知现代派小说的阅读将离不开读者的创造、重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