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莎乐美》是19世纪英国唯美主义代表作家奥斯卡·王尔德取材于《圣经》创作的独幕戏剧.通过细读剧本,读者不难发现主人公莎乐美的悲剧性.本文以亚里士多德《诗学》之悲剧理论为依据,从情节一致、人物特征和“内部冲突”三方面解读《莎乐美》的悲剧所在.  相似文献   

2.
王尔德的《莎乐美》在主题模式、唯美理念、语体风格和情节结构等方面都对白薇的成名作《琳丽》产生了极大影响,这种影响的存在可以从白薇的个人生活经历和创作经历的角度进行论证。  相似文献   

3.
《莎乐美》是英国19世纪唯美主义作家王尔德的独幕悲剧。该剧取材于《圣经·新约》中"施洗者约翰"的事迹。王尔德从唯美主义观点出发,对圣经原型作了一些新的解释和处理,使该剧成为唯美主义戏剧的代表作。《莎乐美》是对圣经原型的变化与发展。  相似文献   

4.
《莎乐美》是王尔德用法文写成的一部独幕悲剧。它无论在主题还是在结构、意象、舞台效果和文体语言等方面都颇具新意,集中体现了王尔德的唯美主义思想。《莎乐美》是王尔德用心弹奏出的一曲凄婉的唯美之歌,是王尔德悲剧创作的巅峰之作。  相似文献   

5.
王尔德的《莎乐美》在“五四”时期被竞相译介,其主人公任情而执著的精神,独特的生死观和作品装饰性风格曾为田汉,向培良,郭沫若等许多作家所认同,并对他们的戏剧创作产生了明显的影响。这是因为《莎乐美》的反判精神契合了“五四”时代和文学发展的需要。当然在这种影响中,也产生了诸多变异。这些经验值得今天的戏剧艺术建设加以借鉴。  相似文献   

6.
王尔德的《莎乐美》是杰出的戏剧创造。这部歌剧史上的奇葩历经百年而经久不衰,成为世界上演率最高的歌剧之一,在世界文学长廊中,留下了一个美丽而罪恶、纯洁而疯狂、高傲而阴郁的复杂立体的女性形象。《莎乐美》中运用了连续的一系列比喻,详细铺陈了肉体之美。本文着重分析莎乐美的五段对白,来探讨夸饰这种写作手法。  相似文献   

7.
王尔德的戏剧《莎乐美》的素材主要取自于《圣经》。但是这种题材的同一性掩饰不了二者精神主旨的差异性 ,即王尔德在戏剧中用对美的渴慕与朝拜取代了《圣经》中对上帝的敬畏和膜拜。  相似文献   

8.
通过分析《莎乐美》的人物.意象和语言,说明该剧体现了作王尔德的唯美意识:通过互阅读的方法,揭示该剧对作的自我观和现实观的投射;通过王尔德的“面具说”和罗兰.巴特的理论,向所有《莎乐美》的读提出警告一不要试图从作品去重建王尔德本人。  相似文献   

9.
《莎乐美》体现了王尔德“以感性为美”的唯美主义艺术思想。本文从该剧的色彩、语言和意象三个方面的特点分析三者在《莎乐美》中的完美统一,以此来论述王尔德特立独行的唯关表现方式。  相似文献   

10.
探讨《莎乐美》插画作者比亚兹莱所处的社会背景对其插画风格的影响。从独幕剧《莎乐美》与比亚兹莱的渊源入手,重点对欧洲19世纪末日本风潮、世纪末语境及当时的女性运动等一系列社会因素展开分析,就上述因素对比亚兹莱插画风格的影响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1.
王尔德,一个将唯美主义进行到底的贵族作家,在有意或者无意中成功地顺应了消费时代的要求营销了其唯美主义剧作《莎乐美》,使之成为经典。《莎乐美》的成功与流行,象征着唯美主义已经成为人类精神的消费品。《莎乐美》的艺术形象内涵、艺术表现和其剧作家生活都暗合了消费时代对文化的一种体验式消费过程,满足了人们对精神文化的消费需求,这一过程促进了《莎乐美》经典的流行。  相似文献   

12.
《莎乐美》体现了王尔德“以感性为美”的唯美主义艺术思想。其对美的表现,尤其是感官美的表现淋漓尽致。本文从该剧的人物形象塑造、色调渲染、语言风格等方面分析了《莎乐美》唯美的艺术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13.
作为文化上处于劣势的性别,女性积极追求爱与性的权利通常被剥夺,正如《牡丹亭》和《莎乐美》所揭示的,当有个别女性起来反抗时,会遭到各方面的抵制。东方女性杜丽娘郁郁寡欢,终其一生,而西方的莎乐美则能够大胆追求自身欲望。然而,她们的爱有殊途,情却同归,在死亡面前真正得到了考验。  相似文献   

14.
朱淑鸾 《文教资料》2009,(10):14-16
莎乐美的故事起于《圣经》,在《圣经》中叙述的是施洗者约翰为信仰和真理而殉道的故事。然而,这个故事所蕴含的艺术因子并非仅止于此,故事潜在的衍生性、辐射性不断地成为后世众多诗人和艺术家进行创作的原型。文学在莎乐美这一故事题材流变中表现出想象的丰富性、创造的多样性、内容的独特性。莎乐美故事在文学领域的流变映照着时代文化的变迁,亦体现着文学创作的个体性。本文对莎乐美故事的流变,以及莎乐美在中国的影响进行了探析。  相似文献   

15.
《莎乐美》是英国著名剧作家奥斯卡·王尔德所创作的唯一一部悲剧作品。戏剧中存在着大量的对人物间错综复杂矛盾关系的描述,弥漫着恐怖诡异的死亡气息。本文以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提出的人格结构理论为依托,一方面解析莎乐关、希律王和先知这三个主要人物之间最深层的矛盾关系,更重要的是通过结合人格结构理论的阐释,证实剧中结尾处莎乐美的死亡并不是一个偶然,而是深层矛盾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16.
《诗经》中的情歌描写了男女之间爱慕、相思、相会、追求等感情经历 ,热情赞颂了女性追求自由平等的爱情生活。纵观全部《诗经》情歌 ,女性是主角 ,男性是配角。  相似文献   

17.
《莎乐美》是英国著名剧作家奥斯卡·王尔德所创作的唯一一部悲剧作品。戏剧中存在着大量的对人物间错综复杂矛盾关系的描述,弥漫着恐怖诡异的死亡气息。本文以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提出的人格结构理论为依托,一方面解析莎乐关、希律王和先知这三个主要人物之间最深层的矛盾关系,更重要的是通过结合人格结构理论的阐释,证实剧中结尾处莎乐美的死亡并不是一个偶然,而是深层矛盾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18.
在王尔德的剧作《莎乐美》中,月亮这一意象频繁出现。面对夜空中的同一轮明月,剧中诸多人物对此做出了决然不同的评论。本文选取并分析了对月亮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三种评论,以探寻月亮这一意象在该剧中丰富的象征意蕴,并指出其在刻画人物性格以及推动情节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诗经》的内容是极其丰富多彩的,有很多的作品着墨干女性,描写了她们的喜、怒、哀、乐与理想追求,更多的则是通过展示她们的爱情和婚姻生活来反映她们的形象。  相似文献   

20.
《斯通纳》是约翰·威廉斯的学院派小说代表作,该小说围绕主人公斯通纳展现了价值观截然相反的两种女性形象。本文从后现代女性主义视角出发,以《斯通纳》中的伊迪丝与凯瑟琳两位女性角色为研究对象,通过形象对比,揭露父权制社会中的男权思想对女性的限制和压迫。笔者认为女性有追求自由的权利,女性只有获得平等的话语权才有机会在社会中得到尊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