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苗族的行政约束力经历了若干次变迁,但以原生宗教为基础的“鼓社”、“议榔”、“理老”三大支柱仍支撑着苗族社区。苗族原生宗教中存在着许多传统道德精华,认真挖掘,对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大有益处,因此,正确运用好原生宗教约束力对苗族社区的行政管理将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2.
建造苗族“祭祖寻根”敬仰圣地不仅必要而且可行。地理区位、苗族传统文化资源及存在状况分析表明,贵州榕江具有建造苗族“寻根祭祖”敬仰圣地的绝对优势,是建造苗族“寻根祭祖”敬仰圣地的理想之所,建造要求修缮扩建苗王庙、构建苗王庙群,恢复设计集神圣、教育和娱乐为一体的祭奠仪式,研究确定祭奠时间日期,使之逐渐成为传统节日,并将苗族古文化、传统文化保存较好的村寨建造成苗族文化“寻根”之所。  相似文献   

3.
广西融水县苗族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研究根据新时期苗族学生心理特点,广西融水县对中、小学苗族学生的教育宜以“活”、“实”、“爱”、“细”、“导”为好。活。学校要多开展文体活动,如组织芦笙队,参加少数民族艺术节,参加民族传统运动会,爬山、旅游、采集标本等,...  相似文献   

4.
沈从文创作初期,苗族形象作为“他者”和“异类”进入沈从文的作品。其后,他取苗族本位立场,写出了一系列浪漫的苗族传奇,把苗族文化作为他笔下湘西世界的存在依据和支撑,并演绎了苗汉文化之间丰富而有张力的对话与冲突。1933年以后,沈从文逐渐放弃了苗族立场,苗汉文化二元对立的格局解体;他上升到全体的“中华民族”的高度,力图对近代以降,文化守成主义思潮中滋生的本土立场和民族意识进行诗性的概括和整合;“匿名”借用了苗族资源后,他在《边城》中塑造了崭新的“中国形象”。三十年代末及四十年代,在战争背景中,沈从文以主体投入其中的方式思考民族和国家的命运,从下层民众、自然及沉思考的内心找到“生命”的能量,为民族和国家的浴火重生提供精神资源,对“中华”实现了彻底的归依。  相似文献   

5.
中国苗族古歌的母语名称与流传形式苗族古歌,苗族民间称为“都果都让”、“都果都约”、“都荆豆纪那”,这是不同土语区或传宗艺人对这宗文化遗产的总称。“都”在此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日常说白话的“话”,二是指民间艺人(祭司或巴江都)用口语朗诵的富于节奏感的自由体诗的“诗”。苗族自由体诗的“都”与说白话的“都”是严格区分的,前者极为讲究修辞与铿锵的节奏,后者只要通顺即可。“都果都让”的“果”,在此意为老的、过去的、往昔、故事等;“让”的含义为年轻、近代、现代;“约”在此无含义;“都果都让”全译意即为“苗族的…  相似文献   

6.
生息繁衍在长江中下游的苗族,秦汉时期,其先民一部分融合于汉族,一部分向西迁徙。秦汉到隋唐时沅水流域的苗裔被称为“五溪蛮”、“武陵蛮”、“盘瓠蛮”等。唐末樊绰著《蛮书》,出现了“苗众”的称呼。可见苗族作为一个单一的民族,至迟已在唐代后期形成了。明清文献以“苗”泛称南方少数民族。族属鉴别  相似文献   

7.
腊尔山区是湘西苗族聚居区,学校教育相当落后,方盲率居高不下。政府采取了各种扫盲措施,但收效甚微。作分析了腊尔山区苗族社会“扫盲”困境的原因和实质,提出了当地“扫盲”必须与社区发展相结合,与民族传统化相结合,才能走出目前“扫盲”的怪圈。  相似文献   

8.
浅谈职业技术教育在苗族经济文化建设中的作用熊琴江泽民同志在十四大的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和科技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苗族是一个经济文化都比较落后的少数民族,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特别...  相似文献   

9.
西江苗寨     
《黔东南民族师专学报》2010,(4):F0003-F0003
西江苗寨位于贵州省雷山县,距黔东南州首府觊里315公里,距省城贵阳260公里,是全国最大的苗寨,人口近6000人,户数1288户,素有“千户苗寨”之称。西江,是苗语“鸡讲”的音译,其意为苗族西氏支系居住之地。世居者均为苗族,自称“嘎闹”。西江苗族同蚩尤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苗族的“歌” ,是苗族文化中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是苗族文学文本。苗族文化的传承 ,主要靠他们的“歌” ;对于无文字的苗族 ,其文学文本只能靠“歌”来留传。歌作为苗族的文学文本 ,将语言、音乐和诗三者巧妙地结合为一体 ,是地道的“诗歌” ,与诗有很大差异。“歌”的基本形式是歌种子、歌干、歌花。歌具有相当复杂的功能  相似文献   

11.
苗族服饰剪纸是刺绣艺术的派生物。在制作苗族刺绣时,首先在绣面上将图案制作出来,然后用不同的绣制方法来完成。由于剪纸图案可以准确无误地不断复制,又不弄脏绣面,给苗族刺绣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因而苗族妇女一般喜欢使用剪纸图案作为制作刺绣的“蓝本”。苗族服饰剪纸苗语叫“给亩”,本地汉语叫“剪花”。苗族古歌《跋山涉水》曾这样唱:“姑姑叫嫂嫂,莫忘带针线;嫂嫂叫姑姑,莫忘带剪花。”可见苗族服饰剪纸历史之久远,以及与苗族生活的息息相关。这些古朴的剪纸图案,作为刺绣“蓝本”被装饰在衣服的胸襟、肩、袖、围腰上,世代传承,成为苗族区别于他民族的族徽。苗族支系复杂,服饰亦是不同宗支的识别标志。  相似文献   

12.
苗族的分布很广,其自称变异很多,姓氏也很复杂。就自称来说,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分布在云南、贵州、广西及国外的苗族的自称,这一自称虽有许多变异,但有以鼻音M和M的轻声开头的特点,现国内学者一般都译为“蒙”。从语言学的角度看,这些变异具有其同源性,这一点是得到确认了的;另一类是分布在湖南湘西与贵州黔东北的苗族(即东部苗族)的自称,即ghaobxiongb,现国内学者都译为”果雄”,’‘果”为词头,’“雄”为自称的实词。‘’雄”的声母是舌面前清擦音,即汉语拼音的X,从语言学的角度看,这明显与前一类自称是不同…  相似文献   

13.
湘西苗鼓艺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湘西苗族鼓舞”是湘西苗族民间艺苑中的一枝奇葩。简略地探讨了湘西苗族鼓舞的起源、风格特点、表演形式及其特征。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批判性反思入手,探讨了汉民族诗学文化惯性对苗族的“歌”的消解,导致其在终极意义上的失落;比较了苗族的歌与汉族的诗的特性差异;描述了作为民族话语的苗族的歌的若干特征:它的集体性、规范性、内在创造机制,以及在语境意义上与苗族深层文化心理结构的关系等;指出了建立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民族文化研究理论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5.
湘西方言区苗族原生宗教——“呼清”(Fudnqind)所产生的强大约束力,与构建、强化村落社区秩序有着难以割断的逻辑关联。这种关联归因于苗族信仰体系中对“人不见天眼见,人不罚鬼神罚”报应规律的确信,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社区“集体意识”在苗族村落社区的长期“驻留”。以鸡爪村苗族“呼清”为个案,揭示这种力量因素的生成基础与生效逻辑,以及合理利用这种力量资源对“低成本”构建和谐苗族村落社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1928年至1933年,沈从文写下了一系列“苗族传奇”,他取本位立场,用两套笔墨深描苗族民族性格的二重性:一方面深描出湘西苗民勇于追求的进取精神和追求自由自在、本真的生活状态的民族特性;同时深描出苗族忍让退却、封闭保守的性格劣质.“苗族传奇”凸现了苗民复杂的矛盾的民族性格,显示了沈从文作为苗族的自豪和无奈.  相似文献   

17.
苗族的“死丑(Das jiad)”“死好(Das rut)”二元界分之死亡习俗的形成,是苗族类植物形态生命意识衍生的结果,也是苗族人民追求和平、回避战争,追求生命完美的文化表达。然而,这种表达作为一种默认了生命价值标准却直接导致了苗族文化价值体系中对英雄的抛弃与拒绝,并间接地成了这一族群战斗力自我抑制的文化“枷锁”。  相似文献   

18.
蚩尤作为苗族人民的先祖,与上古代传说中的炎帝,黄帝并列,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史。这是至今全国各地苗族(包括部分汉族)乃至国外苗人,专家学者们所公认了的。为了使蚩尤的问题得到更进一步的证实并尽快恢复其历史面目,本文将从黔西北苗族民间文化方面提供点滴资料以佐证有关专家学者们的论定。 一、黔西北苗族民间文化中的蚩尤 1、姓氏中的蚩尤 古代传说中的黄帝姓姬,炎帝姓姜,而蚩尤则没有说明其姓。在黔西北苗族中,“蚩”字是苗姓之一。他称“小花”的苗族有“九支十二姓”之说。传说蚩尤  相似文献   

19.
“洗寨”仪式是苗族社会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其中的苗族古歌贯穿于整个仪式活动的始终.“洗寨”仪式与古歌的互疏性表述,强化了苗族村化的防火意识,增强了苗寨的文化同感,同时也是苗族历史文化记忆的再现描述.  相似文献   

20.
解放前的湘西苗族教育湖南湘西州的苗族文化,是自战国时代楚地的巫文化发展而来的。在远古时期,湘西苗族的文化教育主要以家庭教育为主,传授的是生存生产技能和一些传统的道德。土司时期,即从元朝至明朝,湘西苗族聚居区主要由“合款”制来治理,合款即以部落联盟与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