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周绍良先生主编的《唐代墓志汇编》,给学界提供了一份研究唐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宝贵资料。但近来笔者阅读此书,仔细核对相关拓片,发现其释文仍有疏漏之处,主要有文字可识而未释,文字误释等,特予补正。  相似文献   

2.
罗曼 《宜宾学院学报》2011,11(2):89-91,112
《隋代墓志铭汇考》是研究隋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宝贵资料。但其释文仍有疏漏之处,主要有文字可识而未释、文字误释等。  相似文献   

3.
《文物》近几年刊布了部分新出土墓志,为历史和文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材料。其中有些墓志释文存在文字误释、句读错误等疏漏之处。现选择其中6篇墓志,结合拓本和相关文献,对其进行校正,以便大家更加准确地利用。  相似文献   

4.
周绍良、赵超先生主编的<唐代墓志汇编>是目前收录碑刻文献较完整的著作之一,给学界提供了一份研究唐代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宝贵材料.近来笔者阅读此书,反复核对原拓,认真校勘,发现释文仍有疏漏之处.现就此书之误释及其产生错误的原因展开讨论.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5.
《曲阳白石造像研究》释文错讹、缺文较多,实因不辨形近字形、未识合文、误释异体、文字泐蚀、不明文化词语等疏漏所致。通过结合历史文献及石刻拓片,纠正其讹误,分析误因,避免以讹传讹,以使这些宝贵资料得到更科学的利用。  相似文献   

6.
《宋代绍熙府儒学碑考》释文存在不少缺误,实因文字泐蚀、形近而误、不明典故、制度、点破语句等疏漏而致。本文立足碑拓,结合《全宋文》等相关历史文献正误补缺,分析误因,以使此材料得到有效利用。  相似文献   

7.
《故宫博物院院刊》2001年第5期发表了任先生《〈洛阳新获墓志〉释文补正》一文,文章从俗别字、成语典故、音韵对仗、名与字的关系等几个方面对《洛阳新获墓志》(李献奇、郭引强编,文物出版社1996年10月版)的释文错误进行了补正,提出了诸多精深、独到的见解。笔者读了任先生的文章受益颇丰,兹就任先生文章的一处疏漏,提出我的一得之见,以求教于任先生及诸位方家。  相似文献   

8.
栾玉皎 《文教资料》2012,(27):27-30
出土墓志作为研究古代语言文字、社会风俗、历史事件等的第一手材料,日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其释文作为研究墓志内容的基础,显得尤为重要。但由于出土墓志数量繁多,释文中文字难免有些讹误,给研究者带来不少麻烦。本文试以《新中国出土墓志.上海卷》收录墓志为研究对象,对其释文提出自己的一些意见,希望在刊误的基础上对墓志的研究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9.
《文物》2011年第8期刊登《洛阳发现元代古道观圣旨碑》一文中,公布了元代至元九年《古道观记》拓片,并附释文。本文校正了释文中的部分错误,并分析其误因,以便科学利用这份宝贵资料。  相似文献   

10.
一、语文空白教学法的含义所谓“空白教学法”就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怀疑、寻找、发现教材所提供的每一篇范文在内容、结构、行文等方面的“疏漏”甚至“错误”之处,并加以修补或改正的一种教学方法。其目的在于通过发现“没有”而了解其“有”,并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二、语文空白教学法的操作1.发现空白。就是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从中找出自认是空白、疏漏、值得怀疑甚至是错误的地方。发现空白时,教师可从文章的字、词、句、篇、行文、修辞等方面进行系统诱导,也可只对其中一点…  相似文献   

11.
《甲骨文合集补编》第一册释文校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甲骨合集补编》自出版以来,学们在受益的同时也发现了其中的诸多问题。沈培、沈建华、蔡哲茂、谢济等先生都曾作专讨论过其中的问题。但是,将拓片和释对比阅读,可以发现还有一些未为诸先生所论及的问题存在。通过对其中的误释误摹情况进行校补,希望能够一定程度上得到较为完整准确的释。  相似文献   

12.
"义同换读"是沈兼士文字学研究的一个重大发现,运用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文字产生异读的原因。本文着重介绍沈兼士关于"义同换读"的研究成果、理论意义及应用。  相似文献   

13.
日本大安株式会社将两个在日本的万历本《金瓶梅词话》取长补短,合为一本。香港梦梅馆总编辑梅节先生为了使《金》书成为普及性读物,对大安本进行了校改,加了注释,出版了重校本《金瓶梅词话》。这是一个很好的普及本。但在校、注两个方面,仍有若干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4.
隋树森编的《全元散曲》作为散曲研究的材料很完备,但在使用过程中发现其中仍有诸如断句、脱韵、字词讹误、次序颠倒等等不少疏失之处,试依据曲律、曲韵对其中的字句脱漏、讹误、颠倒及其他一些讹误进行校勘,以期为研究者提供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义旁表字义并注声的汉字为转注字”,持这一主张的学者相继提出和发展了这种转注理论,并丰富了例字。这种转注理论是以“考、老”关系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其中诸多方面值得探讨,如:转注字的表义方法应如何概括,界说的例字应如何理解,转注的界说应如何解释,转注真谛究竟是什么等。应对上述问题质疑的同时,认真地研究许慎《六书》之“转注”。  相似文献   

16.
向宗鲁先生校点的《说苑校证》是《说苑》研究整理的集大成之作,但由于校对不精,排印错误不少,标点间有商榷之处,故按文字校勘和标点商榷两个部,逐条胪列,以拭去白璧之微瑕,并使之臻于至善。  相似文献   

17.
就李恭先生《陇右方言发微》一书的特色进行深入探析。分析了《陇右方言发微》在体例上的特点,并认为《陇右方言》在训释方面有以下特色:(一)训释方言词汇时非常注意对方言本字的探究;(二)训释方言词汇时注重对词汇语源的探究;(三)有些训释中还揭示了方言词语的民俗文化内涵;(四)广泛征引各类文献资料对方言词语释义推源。  相似文献   

18.
关于字形对训诂的影响在各种训诂学著作中都有所论述。而关于训诂对字形的影响的论述却并不多见,可见这个问题还没有引起学者足够的重视。从字形对训诂的影响与训诂对字形的影响两个方面分析,可以全面而深刻地认识训诂和字形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东汉许慎编著的《说文解字》是汉字学史上一部伟大的奠基性著作。书中收集的玉部字量大、排位靠前,反映了当时玉文化的繁荣。本文提出研究《说文·玉部》字,不仅要从传世文献入手,更要注重结合出土文献,主要是出土玉器和出土古文字进行综合研究,以达到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相互补充印证的作用,从而达到弥补和修正《说文·玉部》字未收、错收的字形、字义及其他不足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作为“采访近世之事”的著作,《搜神记》(二十卷本)中有很多接近当时口语的成分,保存了晋代当时很多的常用语汇,为后世研究魏晋词汇面貌提供了材料;书中大量的新词新义,既可补充现有辞书的不足,又反映出这一时期汉语词汇的真实面貌。这些都说明《搜神记》在中古汉语词汇研究中具有很大的语料价值,我们在研究汉语词汇尤其是中古汉语词汇时应予以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