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远古民本遗迹就已体现出民本思想的因素。传统意义上的“民本”思想萌生于商周,发展、形成于春秋战国。夏商周时期的民本思想是在对政权更革、王朝兴亡历史经验的总结中得出的宝贵经验和理性认识,也是退神重人观念发展过程中萌发的理性意识,这一时期的民本思想以“天命顺民命”为主要特征。春秋战国时期,“以民为本”的表达成为一个思想概念,形成了“立君为民”、君民相互依存观念和教民、富民思想,政治上主张为政以德,施行仁政,我国古代民本思想的丰富内涵已基本呈现出来。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中,民本思想作为最精华的部分,主要体现在先秦儒家的学说里。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就其处理君民关系的论述作一探析。先秦儒家认为,君主的职责只能是为民造福,而不得以天下为私。他们把人民利益作为评价君主的标准。孔子把尧、舜、禹作为理想的君...  相似文献   

3.
正在西周时期,"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天下所有的财产与人口,都在政权的管辖范围内。但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血缘宗法制与等级礼乐制走向崩溃,于是墨子"背弃"周道,创立新说。墨子是我国古代下层民众的杰出代表,他从社会经济发展、下层民众的普遍利益得到保障,从对国家民主政治生活的要求,从国内及国家间和平等几个不同角度,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民本"倾向的思想。墨子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是重"利",因此,人们常常把他称为功利主义的思  相似文献   

4.
赵瑛 《华夏文化》2006,(2):17-19
《明夷待访录·原君》中,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振聋发聩。黄宗羲也因此被誉为“中国的卢梭”,其思想在近代中国有极其深远的影响。“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中,对于“天下”与“君”之所指,学者向来无太大争议,大都认为“天下”即指“天下之民”,是封建帝国辖域之内的民众;“君”即封建帝国的最高统治者君主。学者们的主要分歧集中在对“主”、“客”这一对关键词的理解上。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以下两种:一说“主”意即“主人”,“客”意即一、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之辨“客人”。俞荣根先生就持此观点,认为“黄宗羲的这…  相似文献   

5.
<正>一、引言西周时期,中国传统政治哲学就已经出现了"民本"思想的萌芽。如在《尚书》中就有"天聪明,自我民聪明。天明畏,自我民明畏";"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周代的"天"已不再是抽象的概念,必须以民意实之,演变为一种具象化的实体。"民为邦本"是《尚书》传留下来的思想,成为"民本"思想的原始胚胎。在春秋时期,"民本"思想则表现为"德治"观念,孔子对此有精辟的论  相似文献   

6.
<正>中华文明有什么特色?中华文明是人文文明与政治文明的结合。英国史学家汤因比和日本学者池田大作的对话集《展望21世纪》说:"(中国人)比世界任何民族都成功地把几亿民众,从政治文化上团结起来。他们显示出这种在政治上、文化上统一的本领,具有无与伦比的成功经验。"中华文化共同体以儒学为主导,但并没有阻碍其他学派思想文化的传承发展,在思想文化的融合会通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智慧。唐宋时期,儒道释相互融会,将中华  相似文献   

7.
自《五子之歌》直云"皇祖有訓:'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寧.予視天下愚夫、愚婦一能勝予'",(《尚書·五子之歌》)先秦思想文化史上鮮明中國問題背景的民本主義命題逐漸清晰塑形,至春秋戰國、諸子百家,則進一步演繹出繁富的民本主義言說譜系.由於這一龐大言說譜系與西學東遷中輸入中國的現代民本主義知識框架并無邊際關係和因沿脉絡,所以我們將其定位於中國思想文化史上的古典民本主義.  相似文献   

8.
明清之際思想家黃宗羲(1610-1695)始撰于清順治十八年(1661),完稿于康熙元年(1662)的《明夷待訪錄》有“奇書”“怪書”之稱,近人更將其呼作“中國的《民約論》”。但也有人認為,與《孟子》中的民本思想相較,《明夷待訪錄》并無太多新意,不過是傳統民本思想加上中古政治异端的結合,沒有近代性可  相似文献   

9.
在中華儒敎文化傅統中,以"天人感應"爲核心的天道觀占有重要地位。天是封建帝王君權神授的神學依據,它要求統治者要尊天爱民,要相信上天之仁爱人君、天道之赏善罰惡,相信上天以災异譴告君主,及時修省彌災以順應天命,由此而形成歷代封建帝王在自然災害面前惴惴不  相似文献   

10.
韩非子作为中国古代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充分继承并吸收了此前各家学派中有益于贯彻法治思想的精髓。他在对于法的论述,实际上早已超越了法作为一种君主统治的工具的概念。他希望通过法治的途径达到无为的理想社会状态,在这一过程中,实然的君主只是其法治实现的一种工具或者桥梁而已。在他思想体系中他将自己的全部热情倾注到以法治为民众谋取幸福和利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上。  相似文献   

11.
诸葛亮信仰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焦点和热点之一。具体到清代的诸葛亮信仰,具有其自身的特色。在中央层面,清代帝王多推崇诸葛亮,康熙视其为"纯臣",雍正视其为"纯儒",乾隆称其为"全人"。诸葛亮崇祀从清初到乾隆皇帝时期,呈现出复兴到稳定的局面,其后则无明显变化。诸葛亮也于雍正二年正式被纳入文庙祭祀系统之中,享受官方祭祀,显然不同于其在明代之前武庙祭祀系统之中的地位和形象。清代民间如南阳、沔县、成都等地的民众往往祈求诸葛亮除灾攘祸、赐福祐民,诸葛亮遂成为具备多种神职的世俗神灵,由此民间的诸葛亮信仰呈现出明显的"世俗化"倾向。同时,考察清代诸葛亮信仰所蕴含的文化意义,主要表现在确立了统治者"立教化民"的模范榜样、寄托了士大夫"君臣契合"的功业理想、丰富了民众"娱神娱己"的民俗文化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魏华存是道教上清派的创始人,祖籍山东任城(今济宁市)。山东地域浓厚的地方文化对魏华存成长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魏华存幼年切身感受到齐鲁文化所具有的感召力。《太平广记》卷五十八所记载的"幼而好道",这个"好道"应该是指山东地域的"方仙道"、"黄老道"和"太平道"。《黄庭经》吸收了《太平经》、《周易参同契》及《河上公老子章句》中许多思想和观念,以及山东地域的各种方士方术,形成了特有的修炼存思之法,在中国道教史具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申小红 《寻根》2014,(5):46-51
在明代“禁淫祀,毁淫祠”的政治背景下,乡一级的基层社会里几乎没有哪位神祗的祭祀能够进入国家祀典的行列。佛山(当时是季华乡)士绅及民众想要保住祠庙合一而又供奉着北帝神的祖庙,就得想方设法地通过一系列北帝显灵的造神运动,将“守土之功”都记在北帝的身上,使得北帝神具备进入国家祀典的资格。造神运动的契机是黄萧养农民起义军攻打佛山:从明正统到景泰年间,在抗击黄萧养农民起义军攻打佛山的过程中,佛山士绅及民众多次通过造神运动,不遗余力地扩大北帝神的影响,强化心理暗示作用,最终帮助他们打败了起义军。  相似文献   

14.
先秦时期魏国对中山国二十余年的统治,客观上促进了白狄族融入华夏的步伐,后期中山国以儒学作为立国之本,与李克在中山传播儒家文化密不可分。白狄中山复国时间应在赵敬侯六年(前381)至赵敬侯十年(前377)之间,中山桓公是领导白狄民族复国且迁都灵寿的第一位君主,司马子期是说服楚国助白狄灭魏属中山的有功之臣,故司马氏因此得以显贵于白狄中山的政权。  相似文献   

15.
民本思想萌芽于殷周,至春秋战国渐成一股思潮,历经整个封建社会而不衰。在西学东渐的历史转折时期,它又成为中国人接受近代民主思想的内部基因。民本思想于是成为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最强者,在思想史上占据重要地位。论及民本思想,学术界每引述《尚书》、《左传》、《国语》和儒家经典来说明,又因孟荀等儒家大师倡民本尤力,所以,常把民本思想的走冠奉送给儒家。如近出《中国儒学辞典》“民为邦本”条说:它是“儒家政治学说的重要论点之一”。《中国哲学辞典大全》“人本、民本、民主”条也主要介绍儒家的民本思想。笔者所见其他中国…  相似文献   

16.
将中国古代宗教和西方的基督宗教等相比较,也许可以发现,中国古代宗教思想似乎具有以下三个特点:首先,古代中国缺乏有强烈人格色彩的至上神观念,缺乏至上神创造、主宰、拯救世界的观念,也缺乏人应该信仰神、归顺神从而向神祈祷、祷告的观念。在古代中国宗教思想发展历史上,原始  相似文献   

17.
儒学是以儒家学者为代表的一整套思想理论体系,民间信仰是民众对神神鬼鬼的信仰和崇拜,两者是大小传统之别的重要代表。儒学既存在不同时代分期的历史发展走向,也存在政治化、学术化、神学化、民间化的多重特质发展走向;民间信仰又存在弥散性,两者因此融会共生,在汉代社会构建而成"神学政治"文化生态模式。这种特有的文化模式,以天人信仰为中心,在思想、道德、法治、民风民俗、文学等多个文化层面都能通过儒学与民间信仰的融会交织体现出来,最终形成立体的多维文化形态。  相似文献   

18.
欧洲历史上强极一时的罗马帝国本来是一个笃信多神的国家。从尼禄开始,罗马的统治者就不断对信奉一神论的基督教进行压制,迫害基督徒的事件时有发生。然而,罗马帝国鼎盛时期的统治者君士坦丁大帝却一改前人作风,皈依了基督教,成为历史上第一位信奉基督教的君主。  相似文献   

19.
家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饱含了浓郁的优秀文化基因,具有明确的道德指向性,是聚落社区明达事理的保障。客家古村落培田至今逾600年,现存的八修四印族谱记录了吴氏家风形成的历史脉络,反映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传承上的完整逻辑。以历修《培田吴氏族谱》为线索,重点剖析了克勤克俭等家风形态,并通过家箴、家训、家法、族规、公益社章程等载体全面梳理了培田家风形成史。家风的塑造是民众(尤其是社区精英)丰富的文化创造力与国家集权的正统并存共谋的历史缩影。  相似文献   

20.
<正>一、从战略的高度加强巴文化的研究,这是达州市文化旅游业发展的基础(一)巴文化的保护与研究,已经取得了积极成就巴蜀文化、巴渝文化、西藏文化、三秦(关中)文化,岭南文化、燕赵文化、齐鲁文化,等等,都是祖国有特色的地域文化,而且,巴蜀文化、巴渝文化、巴楚文化,皆与巴文化相关,而且以巴文化为连接词,体现了巴文化的特殊性。四川达州市近年来加大了对巴文化的保护,如渠县在保护利用历史文化遗址方面起步较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已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