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乐亭影”是中国北方的戏曲剧种,因诞生于乐亭而得名,为乐亭先民创造。乐亭县地处冀东,历史上先后隶属于滦州、唐山,因此也被人称“滦州影”、“唐山皮影”和“冀东皮影”。“乐亭影”的影人、道具,由驴皮雕镂而成。因而又有“驴皮影”的称谓。其显著特点是唱腔、道白,均是地道的乐亭方言语音。因人称乐亭人“老呔”,称乐亭的方言语音为“呔话”,因此,“乐亭影”又被称为“老呔影”。  相似文献   

2.
含灯大鼓是北京曲艺中一种古老的表演形式,据说是从清末乾隆年间盛行的八角鼓发展而来;含灯大鼓是以演唱形式命名的,而不是一个独立的曲种。“含灯大鼓”最初叫“叨灯大鼓”,是满清八旗子弟唱“岔曲”时的一种娱乐游戏。传说,八旗子弟有时在书房里唱岔曲,信手拿来两支墨笔,分别叨在嘴里用后槽牙咬住,边咬着墨笔边唱岔曲,竞赛看谁唱得字正腔圆;精神稍不集中墨笔就会从口中滑落下来,惹得大家哄堂大笑。这一演唱形式很独特,在当时很时髦,从而使得一些子弟票友纷纷效仿。后来,有位票友认为叨笔不雅,于是对原有的演唱方法加以革新…  相似文献   

3.
徐志伟 《寻根》2012,(3):26-29
我童年所接触到的乡村文化生活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二人转”、东北大鼓等为主的演艺文化活动;一类是以祭祀、祈祷为主并和信仰混杂在一起的“封建迷信”活动。  相似文献   

4.
张晋 《寻根》2022,(1):70-75
中州大鼓的基本情况 (一)中州大鼓源流初探 中州大鼓起源于河南新乡赵堤村,村民多以农耕谋生,长期的劳作生活使得中州大鼓呈现重心向下的动律.这里的人们热情豪迈、心胸开阔,中州大鼓也呈现出热烈昂扬、奔放豪迈的风格.  相似文献   

5.
我童年所接触到的乡村文化生活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二人转”、东北大鼓等为主的演艺文化活动;一类是以祭祀、祈祷为主并和信仰混杂在一起的活动。  相似文献   

6.
中州大鼓     
正中州大鼓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颇受媒体关注。但目前学界关于中州大鼓的研究却不足,仅李建东等人的《赵堤"中州大鼓"》和赵书峰的《浅谈中州大鼓的艺术特色》对该问题略有提及,  相似文献   

7.
唐山市皮影剧团成立于1943年。在半个世纪的影艺生涯中,广聚影界英才,具有雄厚的艺术实力,成为唐山影界的代表。唐山皮影戏起源于明朝万历年间,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民间艺术,她发源于河北冀东地区的滦州,兴盛于乐亭(县),故有"滦州影"、"乐亭影"之称,因影人、道具是用驴皮雕刻而成,故又称"驴皮影"。唐山皮影是一种傀儡艺术,前设"影窗",演员在窗后操纵影人表演,配以灯光、效果、音乐、唱腔,活灵活现地刻划人物,曲折生动地演绎故事。角色齐全,分"小"(旦)、"生"、"髯"(老生)、"大"(花脸)、"丑"等行当,各行当有其独特的造型…  相似文献   

8.
"狼烟"考     
李正宇 《寻根》2006,(2):92-99
“狼烟”一词的出现及流行燃烽火以报警,西周时期已有。《史记·周本纪》载: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烽火”是个统名,分指烟焰及火光,即《墨子·号令篇》所谓“昼则举烽,夜则举火”。“烽火”又称为“烽燧”,《史记集解》引《纂要》云:“烽主昼,燧主夜。”《昭明文选》卷四十四司马相如《喻巴蜀檄》李善注引曹魏张揖说:“昼举烽,夜燔燧。”说明白天燃烟为号称为“烽”,夜间燃火为号称做“燧”。唐代《烽式》规定,警烽的传递速度“一昼夜须行二千里”(宋·曾公亮等撰《武经总要前集》卷五《烽火·行烽》条引)。在电讯尚未发明的…  相似文献   

9.
在吉林大地上有一种令人称奇的艺术现象——万人围着二人转。指的是农村每当有二人转演出时,总是倾巢出动,万人观看。二人转有一种勾魂夺魄的艺术扭力,“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成为挂在人们嘴边上的一句话。二人转是东北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因其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深厚的群众基础而为人们所喜闻乐见。二人转是在东北大秧歌与莲花落相结合的基础上,广泛吸收东北民歌、太平鼓、东北大鼓、梆子、评戏和皮影等姊妹艺术的过程中逐渐演变、发展起来的一种歌舞演唱艺术形式。它流传于东北各地和华北的一些地区,至今已…  相似文献   

10.
众所周知,古代的君主一般称为“皇”、“帝”、“王”等。而人们通常不太了解,在遥远的上古时代,君主一般被称为“后”。例如,《韩非子·五蠹》中有:“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必为鲧禹笑矣;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句中的“夏后”即“夏王”之意。  相似文献   

11.
张博 《寻根》2009,(6):82-85
切腹(seppuku),日本也称之为“割腹(kappuku)”、“屠腹(tofuku)”、“腹切(harakiri)”,在中国常被意译为“剖腹自杀”。乃是用短刀切开腹部以自杀的手法。一般认为起始于日本的平安时代、成形于镰仓时代、盛行于中世及近世。  相似文献   

12.
闽剧,亦称福州戏,为福建省五大地方剧种之一,它产生于明朝末年,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发源于福建闽海一带,流行于福州方言地区,流传到台湾及东南亚各处,有一千多万基本观众。闽剧剧目内容丰富多采,以忠、孝、节、义为主,上自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下至平民百姓、农夫渔樵,均能表现。唱腔有“逗院”、“江湖”、“洋歌”、“小调”四大类,行腔优雅多样,各具情趣。“江湖调”高昂雄浑,任钻有力;“逗腔”常用于悲剧,委婉动人,哀怨古雅;“洋歌”适用喜剧,活泼明快口语化;“小调”轻灵优雅抒情。在福建省现有的20多个闽剧专…  相似文献   

13.
黄帝居轩辕丘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史记·五帝本纪》说: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于空桐,登鸡头。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荤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迁徙往来无常处,以师兵为营卫”。以上是说黄帝活动的地域范围很大,虽然曾“...  相似文献   

14.
《中外文化交流》2010,(6):71-71
韩建明,湖南株洲人,本科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后进修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教育高级研修班。现为湖南省茶陵第一中学美术高级教师、县美术家协会主席、市美术家协会会员、县政协常委。曾多次荣获县“美术优秀指导教师”和县“文明建设先进个人”称号及县“文艺工作先进个人”表彰,历任县、市两级美术学科带头人,于2006年入选《株洲市文艺家辞典》。  相似文献   

15.
吉林省曲艺团前身为1957年建立的吉林省广播曲艺团。建团之初就以演员阵容雄厚、北方曲种齐全而著称。主要演员有马敬伯、阐泽良等。1978年定名为吉林省曲艺团。该团演出品种主要有相声、评书、京东大鼓、京韵大鼓、西河大鼓、河南坠子、曲艺联唱人。品。双簧等二十几个曲种。该团创作演出的《包袱》、《吻情人《写情书人《傻子相亲》、《三鼠登科》、卜台彩电火《龙图公案》等曲目深受东北观众的热烈欢迎,并在全国比赛中频频获奖。小品《包袱》获1992年“华旅杯”中国笑星电视大奖赛一等奖;小品《写情书》获1992年“宋河杯”全国曲艺小品…  相似文献   

16.
高城 《寻根》2014,(1):108-112
我国藏族的民间舞蹈种类繁多而各具特色,自娱性很强的圆圈舞“果谐”“果卓”“谐”“卓”等,都是藏族中十分普及和深受喜爱的舞蹈。与之相类的还有一种“堆谐”更有意思,它因源于后藏民间,变于拉萨,进而流行于藏区各地,成为我国藏区独树一帜的舞蹈艺术及文化。  相似文献   

17.
张博 《寻根》2008,(6):82-85
切腹(seppuku),日本也称之为“割腹(kappuku)”、“屠腹(tofuku)”、“腹切(harakiri)”,在中国常被意译为“剖腹自杀”。乃是用短刀切开腹部以自杀的手法。一般认为起始于日本的平安时代、成形于镰仓时代、盛行于中世及近世。切腹起先并非特限于武士,但随其仪式化及荣誉化,便在近世作为一种特别对武士施行的“闰刑”而与武士道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是故历代学者在研究切腹时,常借武士道来进行说明;反之在论说武士道时,也常引切腹作为实例。  相似文献   

18.
对于热爱艺术者,“雅昌”、“美术同盟”、“世纪在线”、“嘉德在线”等艺术网站并不陌生,这些网站都有不同的运营方法和盈利模式,坚持在各自擅长的领域与对手较量。新崛起的“天禄琳琅”艺术网以“构建基于互联网的艺术品产业链”为目标,巨大的广告投放短期内声名鹊起于业界。  相似文献   

19.
“忧患”一词,最早出现于《周易·系辞下》:“《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反映了当时人们以史为鉴、努力实现长治久安的自觉性。忧患意识,也就是“安不忘危”或“居安思危”的意识,指人们身处太平顺达的境遇却不忘记出现危险祸患的可能,  相似文献   

20.
“特奥蒂瓦坎”的考古 1988-2004年对“特奥蒂瓦坎”展开的考古,主要集中于“羽蛇神庙”、“月亮金字塔”及所谓的“城堡”即内城住宅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