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中语文第五册《我国古代的车马》一文,选自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古汉语通论·古代文化常识(四)》。1963年10月第一版时,文章即出现了如下错误:“所以《楚辞·九章·国殇》说:‘左骖殪兮右刃伤。’”《国殇》是《楚辞·九歌》中的篇目,不是《楚辞·九章》中的篇目,应该说,《楚辞·九章·国殇》的错误是很明显的。造成错误的原因可能是笔误,因为文章下面的注释说“见本书上册523页”。打开上册523页,在选文《国  相似文献   

2.
今本《九章》共有九篇诗歌,按王逸《楚辞章句》,这九篇诗歌的顺序是:《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关于“九章”之意,王逸首先作了解释:“屈原放于江南之野,思君念国,忧思罔极,故复作《九章》。章者,著也,明也。言已所陈忠信之道,甚著明也。”(《楚辞章句·九章》)这个说法不符合作品的实际,是王逸曲义求深,将屈  相似文献   

3.
《九章》作为一部完整的作品而存在,应当是没有什么问题的。《楚辞》一书的校辑者刘向,在其《九叹》中曾说:“叹《离骚》之扬意兮,犹未殚于《九章》。”最清楚不过的表明了这两部作品的关系。东汉时代的史学家班固也说:“(屈原)在野又作《九章》赋以  相似文献   

4.
《楚辞》中屈原《九章》中的《抽思》篇的原本题目究竟是否应为“抽思”。结合洪兴祖、朱熹等人对《抽思》篇的注释,将《抽恩》篇与《九章》中的其它八篇相比较,又从语义逻辑和语音两方面进行分析,证明《抽思》篇的篇名应出自此篇首句的“忧思”二字。  相似文献   

5.
《楚辞书·九章》异文是研究汉语史、楚辞训诂史的重要依据,对中古时期语言文字的诸方面多有涉及。本文主要将《九章》异文分为五类进行研究:古今字形成的异文、不解而改形成的异文、脱衍形成的异文、引用书意形成的异文、但记词音造成的异文。  相似文献   

6.
闻一多先生深厚的小学功底多承乾嘉学说的余韵。其《离骚解诂》《九章解诂》《天问疏证》《楚辞校补》《天问释天》《敦煌旧钞本楚辞外卷跋》等一系列的《楚辞》研究著作,征引丰富,视角独特,为文献学领域研究《楚辞》的注释、校勘、引书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  相似文献   

7.
在屈原的作品中,属于自叙生平、志趣、遭遇的,除了代表作《离骚》外,就是《九章》,《九章》中的九篇作品,本非一时一地之作,大体上包括了屈原青年、壮年和老年各个时期的作品。因此,为了探讨屈原爱国与忠君思想的发展变化,我们着重研究一下《九章》,无疑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在古人的论述中,大都认为屈原思想里的爱国与忠君是相杂糅而不可分的。司马迁说他是“存君兴国”(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王逸说他是“思君念国”(见《楚辞章句·九  相似文献   

8.
《九歌》。名为“九”而实为“十一章”的现象,为历来《楚辞》注家重视而不断进行探讨的问题。通过考证:我们发现《九歌》,原本是《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等九章,《礼魂》是前九章的“乱辞”。屈原《国殇》写于楚怀王十七年,是作者后来或后人编入《九歌》的,因而形成名为“九”而实为“十一章”的格局,这一发现,进一步证实了《九歌》是屈原创作的楚国郊祀祭歌。  相似文献   

9.
《哀郢》是我国古代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代表作之一。它是《九章》中的第三篇,关于《哀郢》的写作旨意,历来看法不一。东汉王逸在《楚辞章句》中认为《哀郢》是屈原遭怀王放逐后哀念故都而作,宋人洪兴祖在《楚辞补注》中同意这种看法,只是认为是遭顷襄王放逐,非怀王。宋人朱熹在《楚辞集注》中倾向洪说。这可为第一种看法,即屈原遭放逐后哀念故都而作。明末清初的大学者王夫之在《楚辞通释》中根本否定了汉宋以来的旧说。他认为“方仲  相似文献   

10.
朱熹《楚辞集注》增贾谊《吊屈原》《服鸟》二赋与删《七谏》《九怀》《九叹》《九思》四篇汉人之作,大乱了《楚辞》之体,这是十分不当的。王夫之《楚辞通释》增江淹《爱远山》《山中楚辞》及删《七谏》《哀时命》《九怀》《九叹》《九思》五篇汉人之作的做法及其断《招隐士》为“为淮南召致山谷潜伏之士”说,亦然。考朱、王两大学者之所以有是失,盖因其为“文”所蔽而忽于究刘向编撰《楚辞》一书之体例所致。  相似文献   

11.
林维纯先生“今年于《楚辞章句》1-15卷的前序,最有可能出于西汉后期宗 室大臣刘向之手”的新说断然不能成立;《隋书.经籍志》集部《楚辞》类小序的“(王逸)并叙而注之”与《选集注.离骚经小序》此序及《九歌》《九章》等序并王逸所作”说毫无疑义,即《楚辞章句》19篇序全是王逸之所作。  相似文献   

12.
一、盖(盍)为余而造怒。(《九章·抽思》)《抽思》这句中的“造”,注家们历来都认为是动词,并用“作”、“生”之类的词儿来训释。如,朱熹《楚辞集注》:“本无可怒,但以恶我之故为我作怒也。”王夫之《楚辞通释》:“造,作也。”马茂元《楚辞选》、聂石樵《楚辞新注》:“造怒、有意找岔子来生怒。”我认为,这样解释也是行得通的;但联系届原的生平事迹及其其它作品看,如把《抽思》中的这个“造”作形容词“疾”、“急”讲,则显得更妥当些。“造”是可作“疾”、  相似文献   

13.
朱熹《楚辞集注》增贾谊《吊屈原》《服鸟》二赋与删《七谏》《九怀》《九叹》《九思》四篇汉人之作,大乱了《楚辞》之体,这是十分不当的。王夫之《楚辞通释》增江淹《爱远山》《山中楚辞》及删《七谏》《哀时命》《九怀》《九叹》《九思》五篇汉人之作的做法及其断《招隐士》为"为淮南召致山谷潜伏之士"说,亦然。考朱、王两大学者之所以有是失,盖因其为"文"所蔽而忽于究刘向编撰《楚辞》一书之体例所致。  相似文献   

14.
高中语文课本第六册第九课《我国古代的车马》第12自然段:“《楚辞·九章·国殇》说:左骖殪兮右刃伤。”文章在讲到“驾车的马”的时候,引用了屈原名作  相似文献   

15.
《涉江》是我国伟大诗人屈原晚年流放江南时述志抒情的瑰丽诗篇。主要是写屈原被放逐以后,渡江而南,浮沅水西上到溆浦深山一带,独处山中的情况。诗篇描述了这段行程的景色,抒发了诗人在流放途中的悲愤心情。《涉江》是屈原《九章》诗中的一篇。《九章》是他两次流放中创作的九篇抒情短诗.东汉王逸《楚辞章句》沿用旧题,流传至今.屈原为人忠信,廉洁、正直.他清醒地认识到:具有虎狼之心的强秦对楚国的严重威胁.因此,他一贯主张对内改革政治,对外联齐抗秦.楚怀王起初很信任他,后来由于上官大  相似文献   

16.
王逸《楚辞章句》对《九章》作时的表述有两种:一是作于怀王时,一是作于顷襄时。全面分析王逸不同观点的形成原因及其真实倾向、更正学术史上对王逸所持观点的误解,即本文创作目的之所在。  相似文献   

17.
关于《楚辞》十六卷的结集,当代楚辞学者在旧有的“刘向结集《楚辞》说”之外提出了“王逸结集《楚辞》说”。在此之前,清季民初的楚辞学者郭焯莹提出了“班固结集《楚辞》”的全新看法,鲜为人知。郭氏认为:以刘向对东方朔人品与作品的了解,他不会将《七谏》编入《楚辞》;王逸《九怀序》所说的“史官录第”是指班固(而非刘向)编录了楚辞作品,但因为王逸不满于班固对屈原的指责,不想彰扬班固,所以将班固的名字隐匿;班固所结集的《楚辞》篇第是《楚辞释文》的篇第。郭氏提出的“班固结集《楚辞》说”可以补证,但也有可议之处。《九思序》所说的“谱录”指的是《楚辞目录》,是班固参与撰写的《书部》中的一种,这就是“史官录第”的含义;王逸对班固结集《楚辞》一事并非刻意隐匿;班固结集的《楚辞》篇第应是今本篇第而非《楚辞释文》篇第。郭氏提出的“班固结集《楚辞》说”虽有疑点,但仍有其合理性,值得我们关注。  相似文献   

18.
《惜诵》是《楚辞》中明确为屈原所写的作品之一,现为《楚辞·九章》的首篇。其开头部分几句说: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杼(抒)情。所作〈非>忠而言之兮,指苍天以为正。篇名"惜诵"系拈取篇首二字为题。其含义自来众说纷纭,迄今尚未有定论。《屈原集校注》列举旧  相似文献   

19.
今本《楚辞·九歌》《九辩》的部分内容有倒脱衍讹等错误现象。通过利用《楚辞》文本及王注《楚辞》之用语规律,并充分参考和吸收前儒时贤于《楚辞》或于其它典籍尤其是小学类典籍的研究成果以之校勘,将有益于《楚辞·九歌》《九辩》文本的进一步校理以及相关学术史的梳理。  相似文献   

20.
一、关于《楚辞》西汉人刘向在天禄阁(汉朝国立图书馆)校书时,把屈原、宋玉、唐勒、景差、东方朔、荘忌、淮南小山、王褒的作品以及他自己写的《九叹》编辑成一部书,定名为《楚辞》。东汉人王逸为楚辞作注释,又加进他自己写的《九思》,成《楚辞章句》。宋人朱熹,作《楚辞集注》。“楚辞”这个名词,在刘向以前就有。汉武帝时人朱买臣,能“说春秋,言楚辞”。不过“楚辞”这一名称在当时并不成为这种文体的通称。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原“乃作怀沙之赋”。班固《汉书·艺文志》记载:“屈原赋二十之篇”。可见西汉早期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