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 毫秒
1.
余华是 90年代异军突起的先锋派小说家之一 ,《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奠定了他在当代文坛不可动摇的地位。他的小说温情地直面苦难 ,深刻体味中国老百姓的生存状况 ,寻找温情世界 ,挞伐无情世界 ,进而赞美温情世界 ,以温情的方式表达人性深入的绝望 ,体现了人道主义的关怀。  相似文献   

2.
潘慧莉 《丽水学院学报》2002,24(4):59-61,115
余华是90年代异军突起的先锋派小说家之一,《活着》,《话三观卖血记》奠定了他在当代文坛不可动摇的地位。他的小说温情地直面苦难,深刻体味中国老百姓的生存状况,寻找温情世界,挞伐无情世界,进而赞美温情世界,以温情的方式表达人性深入的绝望,体现了人道主义的关怀。  相似文献   

3.
井上靖的历史小说《敦煌》中弥漫着人道主义关怀的气息,小说中塑造了一位在历史的浪潮中坚韧前行的主人公形象,体现了作家对战乱中普通民众所承受的苦难的同情与关怀。本文结合史实以及井上靖日记等最新材料,解析了小说中所表现出的人道主义精神的成因,其中外因为战后日本文坛的人道主义潮流以及作家亲历的战争体验,内因为井上靖自幼养成的冷静、客观的态度。  相似文献   

4.
余华的小说常呈现出一种与现实的紧张关系,一种思想的大气。他的小说,密集而刺目地铺陈着鲜血和暴力,浓烈而恣肆地暴露和渲染着苦难。对暴力和苦难的叙述构成了他文学创作的重要特色。暴力倾向和苦难意识构成余华创作的主要特点。这种书写是作者内心对人文关怀的真正向往,是作者对人生苦难痛切关注时,以其极端和隐喻的方式对人文关怀的大力提倡。  相似文献   

5.
汪曾祺小说充满着对人的关怀、尊重与欣赏,呈现出浓厚的人道主义精神。对士大夫人格的继承,使其在创作上融合了中国传统价值取向与自身气质上的异质因素,成为“中国式的抒情的人道主义者”。士大夫情怀深刻影响了汪曾祺的人道主义书写方式,他以雅趣表达底层关怀,以美德构建人道理想,以温情进行现实批判,以闲笔滋润世俗心灵,流露出对社会的责任意识以及对生命品质的思考。基于汪曾祺兼收并蓄的思想特质,从接受人道主义、在士大夫情怀影响下形成中国式的人道主义思想、小说特色书写三个层面,探讨汪曾祺中国式的人道主义小说创作。  相似文献   

6.
叙述苦难是余华80年代与90年代初小说创作的重大母题,这一叙述有两个层面:人性之恶和人世之厄。在他看来:苦难永远是人类不可超越的生存状态,呼唤苦难中的温情是一个具有人关怀的作家的极选择。  相似文献   

7.
苦难是余华小说喜欢反复渲染的主题。进.20世纪90年代,苦难主题不但被继承下来,并以此为基础,在“苦难”中寻找着温情和“爱”,让主题话语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从亵渎到救赎,显露了作者开始探讨人性的真谛和哲学的关怀。  相似文献   

8.
作家余华以其小说的先锋性品格引起文坛注目。8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他的创作由对话语先锋意识的重视向写实传统靠近。在《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等作品中,直视人类生存的苦难与忍耐,进行着充满人道主义温情的寓言式表达,表现出人类面对生存苦难和命运时灵魂发出的内在声音。  相似文献   

9.
作家余华以其小说的先锋性品格引起文坛注目,8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他的创作由对话语先锋意识的重视向写实传统靠近,在《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等作品中,直视人类生存的苦难与忍耐,进行着充满人道主义温情的寓言式表达,表现出人类面对生存苦难和命运时灵魂发出的内在声音。  相似文献   

10.
余华小说具有鲜明的特色:先锋小说实验性质的展示,包含温情的苦难的追述,更有作家作为"人"进入灵魂深处的思考。时代的变换,是促使余华形成这些改变的历史契机,由外部因素致使个人写作视角的新发现,并一道作用于余华献给读者的文本中。与同时代的作家相比,余华不仅具有先锋解构的技巧,也有对历史写实的运用,这样使得作家文本具有冷暖鲜明又交织共融的特色。余华作品中的人文关怀一直与时俱进,同时又具有共时性的性质。  相似文献   

11.
迟子建的小说始终不乏对底层人物的关怀,对普通人的人情人性的描绘,对日常生活的内在价值的着力挖掘,给苦难与创伤覆上一层温情诗意的面纱,以期达到一定的疗效。这种"温情写作"使人感到温暖与慰藉,也让人找不到反抗现实的理由。本文通过细读迟子建的小说文本,探讨这种"温情写作"背后所遮蔽的是与现实保持的一种和解姿态,缺失的是对历史的追问与对现实的质疑。  相似文献   

12.
苦难与温情一直是余华小说所蕴涵的两大主题。余华小说之“彻底”,不仅体现在对“苦难”的惨酷雕琢,同时也体现在对“温情”的倾注上。和《活着》、《许三观卖血记》一样,余华的《兄弟》也是一部表现苦难的作品,更确切地说,就是人在困境中表现出来的无比坚韧的承受力。不同的是,这一次余华在描写波涛汹涌的人生苦难时,也描写了细水长流的家庭温情。  相似文献   

13.
张琼 《华章》2012,(23)
作为先锋文学代表的余华,其小说中所展现出来的对于苦难的关注程度和表现手法都是与众不同的.本文以余华作品中的苦难主题为线索,分析余华小说在两个时期对苦难的不同演绎,揭示其小说在对待苦难的立场上所产生的由冷漠到温情的衍化,并对其变化的现实意义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以余华作品中的苦难主题为线索,揭示其小说在对待苦难的立场上所产生的由冷漠到温情的衍化,并对其变化的现实意义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当下中国文坛呼唤作家的人格力量,呼唤作品的人文关怀.凭借丰富的底层生活经历,真诚的人生观、价值观、文学观,对域外小说的大量阅读和对同时代作家的密切关注,鬼子小说在抒写苦难这一主题时具有非凡的深刻性.鬼子小说的深刻性不仅表现在他对小人物日常生活苦难的不倦抒写,更在于他对他们心灵苦难的深刻揭示.这种有深度、有力度的揭示也得益于鬼子高超的写作技巧.  相似文献   

16.
《滁州学院学报》2020,(3):27-33
严歌苓小说的苦难叙事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在其小说的苦难叙事中,价值观的不确定性使其小说苦难叙事具有强大的艺术张力;人性的探究与挖掘使严歌苓小说苦难叙事具有厚重的思想深度;坚韧与接受使严歌苓小说苦难叙事充满了希望与温情;宽容与理解使严歌苓小说苦难叙事走向包涵与融合。其小说的苦难叙事不止于对社会政治文化问题的思考,更具特色的是注重人类共有的、人性层面的开掘,表明出鲜明的人文精神特色,为海外移民文学的开拓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7.
在台湾文坛,黄眷明以一种人文关怀的姿态,以悲悯的人道主义情怀为本,对乡间老人问题的凸显进行审视与思索,表现一个具有浓郁乡恋情结的人文知识分子对乡村老人处境的忧思与观照。本文以忧患意识与关怀视角为支点,对黄春明小说中凸显出的老人与土地、老人与社会、老人与亲情的疏离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与研究。  相似文献   

18.
余华1990年代以来的小说致力于营构社会底层民众生存的宏阔斑斓的民间世界。在这个悲喜交加、美丑混杂、善恶并存的世界,人的命运充满难以捉摸的变数。厄运与灾祸常不期而至,生活的窘迫和苦难如影随形。对此人物却总能坚韧地坦然忍耐、泰然处之,始终持守好好活着的生存理想。文本中人性光芒的闪耀和充溢于字里行间的脉脉温情,体现出作家对民间深挚的人文关怀,促使人产生关于形而下的生活和形而上的命运与生存、精神与理想的深刻思考。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分析陈应松三篇小说中关于"苦难与死亡"的叙事,追寻作者看似冷峻的叙述背后所隐藏的强烈的人道主义关怀的精神。陈应松试图把人的命运放在一个极端的环境之中去审视和思考,从中发现人类的普遍意义,找到一条人类自身的救赎之路。  相似文献   

20.
马晓 《文教资料》2014,(29):92-94
曹文轩的少年成长小说中对苦难的表达采用诗化的手法,这在儿童文学创作中是独特的。本文以曹文轩的两部典型的少年成长小说———《草房子》和《红瓦》为例,对曹文轩苦难的诗化现象进行研究。诗化苦难是通过纯美的风景描写、象征以及人物之间的温情呈现的;诗化苦难的原因可以追溯到儿童文学概念本身以及曹文轩本人的创作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