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多愁善感的林黛玉的学识和才气具有“超级教师”的水平,这在《红楼梦》里是有据可查的。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时代,像林黛玉这样的女子去当教师是不可能的,但《红楼梦》却写她当了一回货真价实的老师(如她教香菱学诗),这一点也可看作《红楼梦》向传统思想挑战的又一战绩吧。《红楼梦》第48回写林黛玉教香菱学诗,使香菱在很短的时间里便掌握了写诗的本领。林黛玉首先强调“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是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立意”是写诗的重点,也是写文章的重点,林黛  相似文献   

2.
原《朝日新闻》编辑委员下村满子,是一位著名的专访能手。她写的关于意大利名记者法拉奇的专访,曾经引起读者的浓厚兴趣。①现在,我们再来读一读她对本多胜一②的专访。本多胜一也是一位世界级的名记者。日本《现代大众传播人物事典》称他为“当代新闻界的英雄”。他是...  相似文献   

3.
意境的寻求     
亲爱的青年记者: 在给你们写这封信的开头,我想引用了玲同志给我的信中的几句话,也可以说是信中之信吧!她的信中说: “今天收到湖南寄来的《芙蓉》,一口气读完了你写的《微笑》。你写得多好啊!我们都微笑了,而且大笑了。”“艺术也需一点点远视。要有点虚,太实在了,反而有失之‘死’。虚中才有想象,意境,  相似文献   

4.
1980年,编辑部收到一篇来稿,题目是《英雄幕后》。文章写的是一位农学院园艺系的女大学生,在农村扎根苦斗了二十多年,曾经得到党和人民给予的信任和荣誉,可是如今她却陷入了困境。文章题目很醒目,但“幕后”究竟有些什么,作者吞吞吐吐,什么也没有说明白。从文章本身来看,可以说“言之无物”,作者似乎还有点故弄玄虚;但文中写的这个人我熟悉,她是一个实干家。1962年《人民日报》曾有过报道,1976年《文汇报》、《河南日报》相继报道她《坚持农村二十年》。来稿虽然写得空洞、飘忽,但这个人物却牵动了我的心。于是我们给作者(一个区干部)写了一封信,提出了要求,希望他能将文章写得扎实些,如有  相似文献   

5.
含羞弄影、轻移莲步迈入贾府的那一刻,林黛玉的倩影就深深留在我的脑海里,尽管多有红学家说她尖酸刻薄,可我读了几遍《红楼梦》愣是没有这种印象。反倒是她那娇柔可爱、聪明伶俐、饱读诗书、惹人怜的形象越来越深刻。《红楼》人物中,最爱黛玉!爱她诗书通达、爱她乖巧伶俐、爱她清然孑立;爱她好学上进、淡泊俗名,也怜她体质娇柔……在档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名记者或通讯员,采写人物通讯是经常的。但是,读后令人击案一呼的人物通讯,在我们的报纸版面上并不多见,甚至可以说“寥若晨星”。比如笔者工作中不断会遇到采写“人物专访”一类的任务,而几乎每写一个人物,写时都自觉语言贫乏,行文艰涩,手法单一。写完,改毕,见诸报端,自己连再读一遍的勇气都没有了,直为没把人物写出来而汗颜。那么,写好人物通讯的秘诀在哪里呢?作家王光明同志的散文《钻石,你在寻找谁?》,给我们以很好的借鉴。《钻石,你在寻找谁?》真的是一面明镜,它照出了山东沂蒙山区农家姑娘魏振芳的服装体态、音容笑貌,照出了她的一颗纯净、  相似文献   

7.
2008年2月27日晚,北京展览馆剧场,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颁奖大会。当我看到获得“优秀出版人物奖”的名单中“唐瑾”二字时,心里不禁说道:“果然有她!”立即兴奋地对坐在旁边的陈至立国务委员说:“这个唐瑾是湖北教育出版社的,我们民进会员!”也不管她听清楚没有;轮到唐瑾和获得同一奖项的人一起站在高高的旋转台上出现时,我又给她指:“那就是唐瑾。”  相似文献   

8.
鲁迅曾说过“太伟大的运动,我们会无力表现的,不过这也无须悲观,我们即使不能表现它的全盘,我们可以表现它的一角;巨大的建筑,总是一木一石叠起来的,我们何妨做做这一木一石呢?”这里,鲁迅可能指的是文学创造的表现方法,可我们写新闻又何不如此呢?以小见大,一滴水见太阳,写“一木一石”。这也是写新闻的一种常用手法。有不少新闻工作者运用这一手法,写出了一些深受读者欢迎的作品。就拿1980年全国好新闻《会计伢嫌我的油壶小》这篇稿子来说吧,全文只有280个字,只写了某村分食油的一个小镜头:社员王二婆两年都是拿的同一个油壶去分口油。1979年,“会计伢”笑话她“心大壶也  相似文献   

9.
请武松亮相     
《市场》报的新闻要短,言论也要短,还要生动。三言五语的评论怎样写?谈一谈写《从武松喝酒谈起》这块“豆腐干”的体会。原文如下: 《水浒》中,武松进了景阳冈前的“三碗不过冈”酒店,喝得口滑,连声高叫:“拿酒来!”店家意劝他少喝,可武松这个打虎英雄,实在是个态度很不好的顾客。他又拍桌子又骂人,声言要“把你这鸟店子翻转  相似文献   

10.
英雄的躯体倒下了,英雄的形象却依然活着,不但呼之欲出,而且栩栩如生。他仿佛“还在水中伸出一只手游大圈儿”,他那“你们退下,我来上”的话语,好像仍然响彻在人们耳边。这,就是通讯《一曲用生命谱写的爱民壮歌》(载1996年8月24日《河北经济日报》)所带给读者的切身感受;这,也是我们写作人物通讯所应追求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11.
从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柳青虽然长期生活在农村。但他对新出版的长篇小说,特别是评论界关注的,大多找来看看,以使自己了解当前的创作状况。“文化大革命”前,他在看过一些平铺直叙的长篇小说之后,很不安。写信给我:“……平铺直叙,人物站不起来,更不要说能动人了。人物是平面叙述,场景描写肯定是静物罗列,平铺直叙的东西再好,也是公园里的假山,不是崇山峻岭。”但他在读过《林海雪原》、《三家巷》、《红岩》之后,却无比的兴奋和激动。他预言《林海雪原》会是“传世之作”!他说:“这样题材的小说,曲波还可以写五部!”他看过《三家巷》之后,对欧阳山的艺术技巧的精深和独到是很称赞的。他说:“似这样追求艺术技巧的作品,是十分难得的!”而对《红岩》他讲的就更多了。1961年底《红岩》出版后,我给柳青寄去一本。不久,便收到他的热情来信,信中写道:“在读《红  相似文献   

12.
真诚的艺术勇气是极其重要的。鲁迅在《狂人日记》中让狂人在每页都写着“仁义道德”的历史上.看出“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我们的编辑对此若是缺乏勇气,若是来一下中庸平和,这篇伟大的作品极可能被胆怯和周全活生生地扼杀了!面对阿Q的丑陋,若只是高举着传统美德的大旗,来一句“拍案惊奇”:难道,中国人都是这么丑陋的吗?那么,阿Q也只能永远呆在未庄,本世纪的中国文学史也将因此失色!我们一方面苦于没有鲁迅这样的大师,可是,从另一方面看.假如有《狂人日记》和《阿Q正传》这样的作品到了我们手上,我们有没有为艺术而不顾一切的勇气呢?  相似文献   

13.
黄团元 《新闻前哨》2012,(10):120-120
近日,仙桃日报记者尹立群采写的通讯《青蛙“蹦”出大市场》,获得2()11年度“湖北省市州报新闻奖”二等奖!此奖虽然平凡,却“来历不凡”那是去年8月底,小尹采访了一个“养蛙老板”完稿后,她将这篇通讯带到“养蛙基地”,请主人翁过目、可是她在逗弄和追赶青蛙时,发现众蛙居然不叫!她可是在文章中写了自认为情景交融的“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呀!通过咨询,她惊讶地得知,“青蛙只有在寻找配偶期(春季)才大声鼓噪”!而进入“稻花香”的季节,已然时至夏天、秋天,“稻花香”与“蛙叫声”,季节上不合拍!采访后回到报社,  相似文献   

14.
1980年,编辑部收到一篇来稿,题目是《英雄幕后》。文章写的是一位农学院园艺系的女大学生,在农村扎根苦斗了二十多年,曾经得到党和人民给予的信任和荣誉,可是如今她却陷入了困境。文章题目很醒目,但“幕后”究竟有些什么,作者吞吞吐吐,什么也没有说明白。从文章本身来看,可以说“言之无物”,作者似乎还有点故弄玄虚;但文中写的这个人我熟悉,她是一个实干家。1962年《人民日报》曾有过报道,1976年《文汇报》、《河南日报》  相似文献   

15.
人物特写和小说都是以塑造人物为其主要任务,但写法不尽相同。人物特写写的是真人真事,作者不能随心所欲地进行艺术构思,任意编排情节,也不能采用集中概括的方法,将别人的所作所为,归到一个人物的身上去,金圣叹曾对这两者作过一番比较:“《史记》是以文运事,《水浒》是因文生事。以文运事是先有事生成如此如此,却要计算出一篇文字来,虽是史公高才,也毕竟是吃苦事。因文生事即不然,只是顺着笔性去,削高补低都由我。”(见《读第五才子书法》)因此,在这种意义上来说,写人物特写比写小说有时还要难一些。但,只要作者所选择的人物真正是具有典型性的,并且在写作上认真地下功夫,也未尝不可以描绘出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来。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得好:“一个真正的人可以作为诗的性格的蓝本”.此如董存瑞、刘胡兰、黄继光……以至鲁迅、聂耳等人物,真是可以作为诗的性格的蓝本的。当然,写真人真事,也仍然要服从典型化的原则,才能把人物写得丰满完整,有血有肉。  相似文献   

16.
《“老报童”罗伊去世了》是一篇典型的西方人物讣闻报道。记者用简洁生动的文笔勾勒出一个生前生活艰辛、倔强认真的老报童形象。读完这篇文章,“这一个”而不是“这一类”老报童罗伊的形象深深的刻在我们的脑海里。这种写法打破了我们对讣闻报道的传统认识.为我们写讣闻报道提供了新的思路。在写作方面。《“老报童”罗伊去世了》有以下四点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7.
我是个“有泪不轻弹”的人。然而,在拜读荣获中国新闻奖三等奖的通讯《解读“弱女人”》 (载《解放军报》 1999年 10月 4日 3版 )时,我却几次禁不住老泪纵横。   这篇作品的别致之处是,它没有像写一般的典型人物通讯那样,拉开架子来多侧面地展现一个人物的思想和风貌,而是精心选择了主人公在丈夫逝世前后的几个感人的片断,用一个“弱女子”的低调,唱出了一个“女强人”的颂歌。   我们还是深入到作品内部,来细细解读这篇《解读“弱女人”》吧。   □此文的开头是很精彩的。   有人对她说:“刘金珍,你的事迹比韩素云感人多…  相似文献   

18.
西方记者怎样写英雄人物?他们在这方面的经验可以概括成:以英雄自身的行动说明英雄的高贵的品质,以生动、具体的细节使读者对记者所报道的一切深信不疑,以充满人情的描写解释英雄行为的动机,使英雄的形象变得更高大。发表在下面的《高速公路旁烈火正熊……》(下简称《烈火》)一文所报道的是一位消防队员冒着随时可能牺牲生命的危险连续救出五名车祸受害者的事迹。大家可以看到,在这篇人物报道中,既没有出现英雄人物的“豪言壮语”,也没有出现“画龙点睛”神奇功效的鉴定式的语言。作者只是着力描写在卡车气罐随时可能爆炸的情况下,英雄接二连三救人的事迹和“快些,再快些”的心理活动。然而,读者从这些令人眼光缭乱、紧张得透不过气来的描写中,看到了英雄高尚的道德品质和高度的职业责任感。  相似文献   

19.
蜚声文坛的徐迟写周培源的报告文学时,开始从周培源的30年代写起,依次写到70年代,写完第三稿还有23000字,认为无法再短了.后来他借鉴清代桐城派散文家方苞的《左忠毅公逸事》的写作技法,即选择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重点写周培源的一个晚上,扼要地补叙他的经历,结果只写了7000字,而且文章更精炼,重点更突出.可见,古文中有许多写作艺术值得我们借鉴.吴晗同志在《答〈新闻业务〉记者问》中说:“许多优秀的古文,记录了历代文学家、思想家的思想见解,表现了很高超的文学艺术技巧,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  相似文献   

20.
一个普通的导游,一个平凡的女性,在生与死的紧要关头,她勇敢地寻求救援,并喊出“我是导游,先救游客!”把生的希望先让给别人。这就是文花枝,她那喊出的一声犹如生命绝唱,她的英雄行为演绎了一首英雄赞歌。《湘潭日报》正是将这一容易稍纵即逝的典型事例紧紧抓住,成就了一篇篇不可多得的新闻。[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