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话由写教案是教师的份内之事——在业内,这似乎是一条不成文的规定。但这写出的教案到底是教师自己的“孩子”,还是教师所供职学校的“孩子”呢?这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没有“说法”。直到近日,一位叫高丽娅的女教师为此与自己所在的学校打了一场官司,才使这问题浮出水面。  相似文献   

2.
话由   写教案是教师的份内之事--在业内,这似乎是一条不成文的规定.但这写出的教案到底是教师自己的“孩子“,还是教师所供职学校的“孩子“呢?这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没有“说法“.直到近日,一位叫高丽娅的女教师为此与自己所在的学校打了一场官司,才使这问题浮出水面.   ……  相似文献   

3.
正在审理中的重庆市小学女教师高丽娅的“教案”官司,给法学界、教育界出了一道难题:教师的教案是归学校所有,还是归教师个人所有?由于没有“标准”答案,这桩官司近一年来多次开庭,至今没有结果。在从教的十余年间,高老师每年都按照学校要求将自己写的教案交给学校,前后共计48本。2002年4月,因撰写论文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应该说各学校在开展教案的“规范化”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促进了教案的“工整”、“统一”、“实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但对如何鼓励教师充分张扬个性,创新教案却做得不够。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学校多注意形式的统一而忽略了内容的个性化;二是教师个体缺乏探索个性化教案的主动性。  相似文献   

5.
教师的教案     
为什么要教案呢?如果学校领导人要求教师备有教案是为了检查,那么,这有时就会被认为是对教师不信任;有时甚至认为,教师,特别是富有经验的教师,一般是不需要教案的。怀疑教案的必要性,这就意味着完全不了解教案的用处。不能把教案看作是课题的纲要。学校教学大纲内容对教师来说,这只是初步知识,他的初步见识。而如果因为不能脱离那张“小纸片”,教师在课堂上注意中心只放在教材内容上,至  相似文献   

6.
王银芝 《山东教育》2002,(34):34-35
新一轮课程改革正以前所未有的迅猛之势在全国顺利推进。它将实现中小学课程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巨大转变。这一转变的具体实践者是教师。而教师实践的主战场是课堂,教师走向课堂的前提是备课———写教案。我认为,教案应一改传统面貌,由“教案”变成“学案”。一、备课应考虑:学生喜欢怎样学习?今天的学生已经厌倦了被动应付、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简单重复的学习方式,而且这种学习方式将会影响孩子未来的生活方式,影响他们将来创造幸福生活的能力,也可以说会影响孩子的生命质量。作为教师,我们不得不认真…  相似文献   

7.
时下。不少学校的推广教师备课“学案”制,所谓学案。简言之,就是教师从指导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设计的一份师生共同拥有的“课堂学习节目表”,它侧重于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应当说,学案的使用,对于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具有积极的作用,由教案到学案的转变反映出了教师课堂教学由教师主体向学生主体意识的转变。这种方式完全可以值得借鉴和采用。但是,目前对于“学案”教学出现了几种不良现象,一种现象是将学案简单化,学案成为学生学习的提纲和作练习的工具。二是一个备课组的不同教师用的是统一的“学案”。三是“学案”完全代替了教案,有许多教师在备课时不再写教案,而以针对学生制定的“学案”作“教案”使用。更为严重的是不少学校的教师同时表现为以上三种现象:学案简单化、备课组统一、学案代替了教案。笔者认为:学案取代教案的做法十分不妥。  相似文献   

8.
谈教案     
谈教案安徽建工学校梁光明如果把教材比作电影文学剧本.那么课时计划就是“分镜头剧本”。它不是前者的简单重复,而是教师经过深思熟虑制定出的具体授课方案。因此称之为“教案”是很形象很有说服力的。教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教师对教材的分析是否细致人微及处理手法是...  相似文献   

9.
谭晓玉 《福建教育》2005,(3A):60-61
[案情]某小学教师,按照学校的要求,每年都将自己写的教案上交给学校,十余年来共计48本。该教师临近退休之际,想把自己多年教学经验和体会撰写成书,便向学校提出要求返还教案,但学校认为,教师的教案是教师履行教学职务行为期间的产品,所有权应当属于学校。后来在这位教师再三要求下,学校只返还了4本,其余的或者被销毁或者被卖给了废品回收站。  相似文献   

10.
教育界沸沸扬扬的“教案官司”长达两年,历经上诉、发回重审、再上诉、二审审理的艰难历程,最后尘埃落定,重庆市南岸区四公里小学语文教师高丽娅要求学校退还其教案的诉讼请求被驳回。许多学校及其管理人员因此以“教案官司”为由,认为教案所有权及其著作权均属于学校,并强行要求教师上缴教案。作为法律教育工作者有必要澄清本案引起的法律误解。  相似文献   

11.
南宋大诗人陆游曾向晚辈传授过写诗“绝招”:“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同样,一个教师要想上好课,不是只在教案上花力气,而是在教案外要下更大的功夫。但在实际教学工作中,笔者发现不少教师一味在教案上花心血,忽视了在教案外下功夫。不言而喻,教师这样做,大都是为了应付学校检查,不是为了教学的需要。不是吗?一些学校领导在指导、检查备课这一环节上颇有偏差:把教案写得工整与否、字数的多少当作备课的唯一体现,当作衡量备课充分与否、敬业态度优劣的标准,当作选先进、评职称的根据。这些教案还必须是新写的,即使一年前教…  相似文献   

12.
教育界沸沸扬扬的“教案官司”长达两年,历经上诉、发回重审、再上诉、二审审理的艰难历程,最后尘埃落定,重庆市南岸区四公里小学语文教师高丽娅要求学校退还其教案的诉讼请求被驳回。许多学校及其管理人员因此以“教案官司”为由,认为教案所有权及其著作权均属于学校,并强行要求教师上缴教案。作为法律教育工作者有必要澄清本案引起的法律误解。高丽娅诉讼请求是要求学校返还她上交给学校检查的特定教案(本),而并非是教案的著作权,作为教案著作权载体的教案(本)的所有权应该是谁?众所周知,教案(本)是学校发给教师备课用的教学工具,尽管其同…  相似文献   

13.
备课是教师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抓好备课是教学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为此,在各种各样的教学检查以及对教师的评价中,查备课笔记或教案就成了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和指标。目前,在一些学校、一部分教师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教案与教学“两张皮”的现象,即教案并不是教师教学思想、课堂教学过程的真实反映,相当一部分教师做教案,是为了应付检查,是“不得不做”,教案为教学服务的宗旨远没有落到实处。教案与教学“两张皮”的原因是什么?教案到底应该怎样做?为了发挥好教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我们特别邀请了几位在一线工作的教学和管理工作者,请他们谈谈对此问题的做法和看法,希望对广大读者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4.
近日,我去一所学校参观教师的教案展览,发现教师的教案一本比一本厚,一本比一本装潢得漂亮,外行人看了,确有“美不胜收”之感。翻开教案,有学校检查教案的记录,非常醒目,其中“书写认真、备课详细、步骤齐全”很是打人。但是,我却有疑惑:许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应该说各学校在开展教案的“规范化”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促进了教案的“工整”、“统一”、“实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但对如何鼓励教师充分张扬个性,创新教案却做得不够。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学校多注意形式的统一而忽略了内容的个性化;二是教师个体缺乏探索个性化教案的主动性。教案非要一个“模式”吗?“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如果单从形式上来讲,的确没有错误。学校以评比的方式对教师的教案进行经常性的检查应该肯定。但在形式上不应过分“格式化”,退一步讲,有个格式也可以,但绝对不能过于细化,否则所有的教案从形式…  相似文献   

16.
教案检查,是很多学校教学管理的一种手段与形式。然而在实践中,它未能产生应有的作用和效果。《湖南教育》曾刊发一组文章,就教案检查进行讨论。有的教师直陈“教案检查的负面影响”[1],有的教师呼吁“教案检查当休”[2];检查者也慨叹“教案检查:不得已而为之”,“检查老师的教案……吃力不讨好”[3]。时至今日,教案检查仍是多数学校一项令一线教师反感的教学管理常规。教案检查为何会处于尴尬境地?为什么会在实践中陷入令人反感与无奈的窠臼?笔者认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备课的理解存在失误,对教案的功能定位存在偏差。追问一:备课同于写教…  相似文献   

17.
“教案”是个敏感的话题。我们通常怎样接触同行的教案?除了公开发表用作交流或示范的教案,多数情况下,是靠各种形式的检查。不少学校立有制度:教龄6年内的教师,每学年教务处抽查教案两次。有的学校每学年都要交教案,据说不写教案上课的大有人在。如果不查,认真写教案的人就更少了。 现今申报职称,也要交教案,作为一项评价指标。申报者要交一两年的教案,这就难倒了一些教  相似文献   

18.
所谓“教案”就是指教师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编写的供教学用的具体方案。教案本身服务于教学,应是教师创造思维的蓝本,现如今却被人为地异化了。有些地方和学校严格要求写教案,细致到一个手势,出示一块小黑板都要出现在教师的教案中。听课时会发现有的教师忘了教案,对着学生一脸的茫然,急促地翻看“救命草”;有的教师为了沿着既定的教案,死拉活拽的将学生牵放到套路中来;有的教师对学生的质疑置之不理或只作为一个形式出现而已。此时的教案已扭曲为束缚教学创造性生存的条条框框,教师和学生只是在其中生产出来的“标准样件”,无甚…  相似文献   

19.
备课是教师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抓好备课是教学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为此,在各种各样的教学检查以及对教师的评价中,查备课笔记或教案就成了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和指标。目前,在一些学校、一部分教师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教案与教学“两张皮”的现象,即教案并不是教师教学思想、课堂教学过程的真实反映,相当一部分教师做教案,是为了应付检查,是“不得不做”,教案为教学服务的宗旨远没有落到实处。教案与教学“两张皮”的原因是什么?教案到底应该怎样做?为了发挥好教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我们特别邀请了几位在一线工作的教学和管理工作者,请他们谈谈对此问题的做法和看法,希望对广大读者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20.
李国龙 《中国德育》2005,(11):34-34,46
备课是教师将自己对教材教法的研究成果及其教学思路用文字体现出来的一种思维活动。这个。体现”就是通常所说的“教案”。而教案水平如何,不仅体现了教师对教材教法钻研的程度,更体现了教师的教育观、教学观和学生观。因而教案格式的作用不可低估。根据德育课的性质、任务及大纲规定的教学原则和方式方法、评价原则和途径、标准,设计并推行“德育课教案格式”,有利于帮助教师在教学中以人为本、理论紧密联系实际,加大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力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