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藏传统民间艺术"擦擦"起源于古印度,流传时间久远。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擦擦"伴随着西藏历史的兴衰和民族民间艺术的不断成熟缓缓前进。"擦擦"具有工艺简便、体积较小、随身携带性的特点,其种类之多、用途之广等特质,对西藏宗教、历史、艺术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和影响。  相似文献   

2.
林志卿 《黑河教育》2011,(11):48-48
"三句半"是我们民间一种比较有民族特色的文学语言,具有风趣、幽默、诙谐、滑稽等特点,是一种隐语的文学游戏,也是一种说话的技艺。作为教师,我们有必要、有责任做一个民族文化的传承者,让幼儿从小浸润在民间艺术的海洋中吸取养料,并把民间艺术发扬光大。如何让"三句半"走进幼儿生活,我觉得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3.
"二人转"是产生于我国东北地区的一种民间艺术表演形式。作为东北的"土特产",它的音乐优美动听,表演载歌载舞,内容明快诙谐,乡土气息浓郁。是民间艺术百花园中一支绚丽的奇葩。  相似文献   

4.
"马街书会"以其700多年的历史、丰富的民间艺术内涵和深厚的群众基础而闻名于世,被誉为"中国十大民俗"之一。"书会"的成功不仅证明了民间文化的深厚魅力,更为襄阳的文化产业发展带来了许多启示。  相似文献   

5.
晋语、兰银官话、中原官话银吴片方言中都有"耍笑"一词,而且"耍笑"在甘肃、内蒙、陕北地区的婚嫁习俗、地方戏曲中也经常出现。本文结合《汉语大词典》,对"耍笑"词义的演变及作为文化词在西北地区婚嫁习俗、二人台等民间艺术中的表现进行归纳整理。  相似文献   

6.
我还在英国留学的时候,听闻大学时的一位师兄放弃了大好前途的金饭碗工作,转而自己创业,在北京开了元融会,教授空手道,立志要将这项修行发扬光大,像忍者一样"拯救"全人类。  相似文献   

7.
高苏 《现代语文》2009,(11):79-79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因此,关注学生就成了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新的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自然也就由关注教师的"教"转而关注学生的"学",强调关注学情。关注学情,语文教学才会有的放矢。  相似文献   

8.
二人转是诞生于东北的古老民间艺术。它的特点是:说、唱结合,伴有舞蹈的艺术形式。它扎根于东北农村,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它流行于黑土地,民间广为流传的"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的奇妙说法。二人转艺术的危机始于上世纪80年代,地域文化的局限性使其面临诸多的现实困境,同时,二人转在大众传播传媒的压力下也被无奈的边缘化。本文力图从二人转的发展现状,传播效果和它的创新之路三个方面,试析这门古老的民间艺术"成长的烦恼"。  相似文献   

9.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突出了课程功能转变的思想,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做人,取代"精英教育"和"应试教育"的课程定位,转而关注"全人"的发展。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注重问题解决和应用意识。  相似文献   

10.
儋州调声流传于海南岛西北部的儋州民间方言区。是一种歌舞相结合的广场性民间艺术表演形式。本文追溯儋州调声的历史由来民间,介绍其"调"与"声"的表演形式、风格特点,及两者结合的艺术表现价值。  相似文献   

11.
陕北秧歌是陕北民间艺术的魁宝,源远流长,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质和审美特性。从传播学、民俗学、符号学以及"狂欢化"角度对陕北秧歌进行多维度的探讨,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态的精神文化遗产,传承人是其活态载体的重要承载与传递者。因此对传承人现状的系统调查和评估,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效保护与传承的重要内容。被国家2006年首批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铜梁龙舞",是集民俗、歌舞、彩扎工艺为一体的民间艺术系统,其中的彩扎工艺是一种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因而基于系统方法和田野调查,探寻其保护、发展的机理,对于建设和谐文化、打造"人文重庆"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许丽华 《考试周刊》2011,(27):175-176
新课程具体目标要求教学要扭转过去过分关注"知识传授"的局面,转而以尊重学生方式的独特性和个性化作为其基本信条。 面对这样的教学特点,对于习惯了"旧的"教学方式的教师来说,要想在新教材的实施中顺应课程要求,就必须在教学中有所改变。根据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相似文献   

14.
杨巧云 《考试周刊》2011,(93):38-38
语感,是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它是个体语文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经验色彩很浓的能力。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由面向作为物的工具转而面向作为人的学生,由旨在使学生获得一种工具转而以语感为突破口提高学生整个文化心理素质,从而真正地直接面向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可见,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不仅仅  相似文献   

15.
"小热昏"是流行于江浙沪地区的民间说唱艺术,清光绪年间产生于苏州,由小商贩叫卖梨膏糖的腔调演变而成。20世纪初至20年代期间,先后传入上海、苏南和浙北广大地区,经与各地民间艺术的融合和艺人的传承、发展与创新,形成了苏派、浙派和海派"小热昏"支系。由于所处的人文环境存在差异,各派"小热昏"出现了不同的嬗变轨迹。苏派"小热昏"保持了"小热昏"的传统与古朴,浙派"小热昏"在发展中不断创新、与时代同步,海派"小热昏"被姊妹艺术借鉴和吸收,逐步演化成独角戏、滑稽戏和清口艺术。  相似文献   

16.
章敬峰 《学语文》2013,(2):77-77
近年来,全国各省份的高考语文作文兴起材料作文,安徽省亦如此。安徽省于2006年开始独立命题,并于2009年放弃了之前采用了多年的话题和命题作文,转而采用材料作文,当年的作文题目是"弯道超越"。2010年,以清代诗人阮元的《吴兴杂诗》为材料出题。2011年以"时间在流逝"回归命题作文。  相似文献   

17.
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学体育教育目的观是体育科学主义和体育人文主义的有机融合,提出的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因此,我们应该摒弃过去一味地强调体育知识和技能传授的思想,仍停留在知识与技能的单纯传授层面,在体育人文主义的构建上缺少必要的强化,转而重视体育文化和精神的建设。  相似文献   

18.
"花儿"是流行在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省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它以朴素的文字渲染了爱情的主旋律,成为烂漫在高原上的文化奇葩。在经济文化全球化的今天,独具特色的"花儿"艺术也受到国家和学界的重视,它为我们深入了解西北地区的民族、民俗文化的产生与形成提供了一个新的切入口。从美学的角度对以爱情为主题的"花儿"进行探究,对其美学特征做一个初步分析,从中发掘它的美学价值和文化价值,并以此为切入口展现"花儿"艺术独具特色的民族韵味。  相似文献   

19.
顾亚敏 《成才之路》2012,(33):55-55
剪纸,作为民间艺术的瑰宝,融合了多种技艺和审美意识。"蝴蝶"作品因其造型美观,多见诸于各经典作品汇编之中,像民间广为流传的"耄耋富贵""蝶恋花""百蝶图",孙菁霞编著的《蝴蝶梦》。其在我园剪纸园本课程的建构中也承载了重要的内容。如何在剪纸欣赏、操作活动中引起幼儿的审美愉悦、欣赏、评价等心理活动和过程,本文将试从开展"蝴蝶"系列内容为例,谈我园在实践操作层面的一些做法。  相似文献   

20.
我不知道别处如何,我只知道我们学校的办公室常常"火光冲天","点火"的自然是学生。"摁倒葫芦起来瓢",这是我和我的同事们经常说的一句话,初时怒发冲冠,转而愁容满面,再加上长吁短叹,恨铁不成钢之意尽显。这"火"从未断绝,不是在你的领地,就是在我的战场。"头痛。"我有天就对学生喊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