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电影《阿凡达》中描述了生态女性主义者所向往的一个理想天堂,同时鞭挞了工业社会中人类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影片所表现的人类文明与自然环境的对立、男性与女性、种族歧视、理性与情感的冲突都彰显了生态女性主义的丰富内涵,折射了父权制下全球范围的生态危机.同时暗示只有消除父权制下的二元对立,构建一种男性与女性、不同种族直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世界,人类才能获得可持续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荷兰女导演玛琳·格里斯执导的《安东妮娅家族》塑造了一组独立自主、自强不息的女性群像,表现了作者对女性的赞美以及对女性生存境遇、生存方式的独特思考。影片蕴涵着深厚的人文关怀意识,成为女性主义电影的经典作品之一。  相似文献   

3.
女性形象的塑造与展现是电影艺术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长期以来,电影作品中的女性形象都是作为男权话语的附属身份存在而被搁浅在历史话语的边缘。随着女性解放运动的逐渐展开,电影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塑造与展现也在发生变化。本文试图通过几部电影中不同层次的女性形象的分析来探讨传统文化对塑造女性形象的深重影响,以及在此基础上观照电影艺术中女性主体意识的重构与高扬,进而思考如何真正构建一个真实的女性自我形象的艰巨性及其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韩国电影异军突起,如同韩国美女一样令人瞩目。有着“大男人主义”传统的韩国在战后一直接受西方文明的影响,女性意识和女性主义在韩国有了长足发展,这方面的内容已在电影中有相当的表现。总的来说,今日韩国正在反思男尊女卑的道德传统,韩国电影已经渗透着对女性地位、女性角色、女性气质及两性关系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电影《乘风破浪》是一部以男性作为表现对象的电影。从表面看《乘风破浪》体现出了一定程度的女性关怀,实际上,电影中对女性角色的关怀与呵护其实是一种性别化和边缘化的女性立场。本文试图从女性主义电影分析的角度来对该电影进行具体解读,剖析电影欲望化的性别话语表达和叙事中女性意识的缺席,从而揭示电影背后隐藏着的女性立场。  相似文献   

6.
张贾健 《文教资料》2008,(28):237-239
随着女性主义理论的兴起与发展,一系列的女性主义电影也出现在好莱坞影坛之中,其中以<末路狂花>最具代表性.它颠覆了以往电影中传统的女性形象,以一种新的方式来传达女性对男性社会的挑战.但是仔细研究却发现它所呈现的是一种幼稚可笑的"女性意识",与同时期超前的女性文化批评形成了一种落差,也就是说,影片称不上是具有真正女性意识的电影.而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则是多方面的,除了因为它是由男性导演所摄制以外,还与好莱坞不可颠覆的体制有关.  相似文献   

7.
《不靠男人的日子》性别政治的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靠男人的日子>,英文片名为ANTOMA,是女导演玛莲歌莉斯的第二部电影,获1996年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奖.作品构造的女性王国告诉人们人类最终要靠女性来拯救.其意义在于揭示了女性的神圣与不可轻视.  相似文献   

8.
《柳州师专学报》2019,(1):49-52
《相爱相亲》是女性导演张艾嘉的最新力作。作为一部女性电影,它对女性精神世界的挖掘和探索展现了该影片对女性主体意识的关注和思考。用女性主义电影理论和电影批评学检视该影片的女性主义表达,会发现《相爱相亲》伦理叙事下三代女性的成长轨迹展示了女性的困境以及女性自觉意识的进步。从总体来看,影片采用了平静细腻的电影语言,用一种温和且内敛的方式展现了女性在面对婚姻、家庭和爱情时的困惑与成长。  相似文献   

9.
当代电影中女性主题的叙述和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女性主题的叙述和表达从来就是艰难的,当代电影中女性主题的叙述和表达更是面临着多重困境。当代电影中女性主题叙述和表达有三种方式:以女性的视角来破除男性的"观看",充分体验女性的自我生存;用暴力的方式反抗男权文化,拒绝男性社会的规范;用真正的失语对抗男性中心话语。  相似文献   

10.
浅谈女性主义对设计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的发展,女性自我意识的不断提高,女性在社会中逐步处于显著的地位.平等、真实、勇敢地表现自我成为新时期女性的审美特征.设计师应该抓住此要点,并将其溶入设计中,从而更好地迎合女性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和消费心理.  相似文献   

11.
关汉卿笔下的窦娥与奥尼尔的《安娜.克里斯蒂》中的安娜是中西方文化不同时期的社会、妇女问题的反映,却有着惊人的相似点。她们同是父权社会的受害者,同样以自己的形式反抗却遭到了彻底的失败,而且都没有意识到悲剧产生的原因是自身的他者地位。在反映父权社会的剧作中,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古代还是近代,女性的悲剧命运往往是由其附属地位造成的。  相似文献   

12.
近代妇女解放运动中.关于妇女解放的思想存在着理论上的缺陷-9认识上的不足。妇女解放的思想依然保持着传统社会对女性工作和女人的歧视,女人被视为不劳而获的群体,她们没有资格获得公民身份,要想获得与男人平等的权利,必须像男人那样尽社会义务。女性作为一个自然的女人而应该具有的合法权益在整个妇女解放思想的发展过程中被完全忽略。  相似文献   

13.
东西方两位伟大的作家赛珍珠与林语堂在各自的小说创作中,基于共同的社会政治文化背景和所受的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基督文化的影响,从各自性别角度出发,塑造出个性不同的传统依附型女性和新时代女性,表现出了女性外在的生存价值和内在的生命体验,指出了女性的弱点和误区,他们的创作具有深厚的社会内涵和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4.
玛格丽特·德拉布尔和玛格丽特·阿特伍德是大西洋沿岸的两位文学奇才。两人年龄相当,虽处异地,创作理念不同,却殊途同归地共同谱写了女性文学的一部部赞歌。德拉布尔以母爱为迷茫中的女性知识分子寻找了一个比较适宜的出路;阿特伍德以生态与女性的同质异形,揭示了人类中心主义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男性中心主义的父权社会对女性的压制和摧残,表达了对生态和女性命运的深切关注与担忧。两位伟大的女性作家共同展示了对女性生存状态的执着探索。  相似文献   

15.
女性是儿童母语习得的重要他人。在覃塘壮族聚居地,儿童的母语主要是在日常生活中、在与母亲和奶奶的亲密接触中自然习得,并由此确立了本民族的精神内核、思维方式和民族认同。在当下的跨文化语境中,覃塘女性不可避免地面临着文化选择的困惑,提升她们的文化自觉与文化传承能力是保护民族文化的重要举措。而本地普遍存在的双语现象为民族语言生存与生态多样性保护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研究华顿的三部具有重大影响力的长篇小说《欢乐之家》、《夏》和《纯真年代》,从女性人格的角度对这三部小说中的女性形象进行深入分析发现,华顿小说中的女性尽管受到来自各种生存环境的影响和压迫,但是她们在不断地突破社会习俗的束缚,最终得以自由她实现自我。华顿笔下的女主人公是不断发展的,这其中也寄托了华顿对理想的社会秩序和理想新女性的探求。  相似文献   

17.
循着赫斯顿与沃克主要作品的脉络,梳理这两位美国非裔女性文学里程碑式的代表作家的创作主旨和文学诉求,可勾勒出美国非裔女性文学传统的轮廓:崇尚黑人性,弘扬黑人传统文化;正视种族和阶级歧视,塑造真实黑人新形象;解构性别主义,诉求黑人妇女解放以及寄情姐妹情谊,期盼大同社会。简言之,反性别主义、反种族主义、非洲中心主义和人道主义,就是美国非裔女性文学传统的精髓和标识。  相似文献   

18.
明清徽州妇女自幼受到妇德教育,许多节烈妇女在丈夫去世后,忍受生理和心理上巨大的苦痛,艰难的支撑起破碎困顿的家庭。在孤寡无依的极其艰难的情境下,忍辱负重,承担起众多的家庭职责。她们不仅要侍奉公婆尽孝道,抚养、教育丈夫留下的子息;也要为夫归葬并入祠祭祀;而且还要处理各种家庭内外事务。她们的艰难和困苦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她们都为自己的家庭,为徽州商业的壮大,乃至为徽州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部“男性文学”,《水浒传》基本上写男人的打家劫舍,南征北战,女人只是其中的点缀,而且女人们无论当死与否,最终结局几乎全部是“不得好死”,她们的死只是众好汉上梁山的一个由头。  相似文献   

20.
周喜俊作为女性作家在其作品中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的乡村女性形象。她的作品是对当代中国乡村妇女生存境遇的书写,透露出浓郁的女性意识内涵。她笔下的乡村女性坚忍不拔,自强自立,精神独立,表现出强烈的女性主体意识觉醒。这种强烈的女性主体意识与周喜俊的生活经历有着密切的联系,也确定了其在当下文学创作中的独特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