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恶搞”的作者们似乎非常热衷将矛头指向经典文学艺术作品。日本网络游戏《红楼馆奴隶》中,林黛玉被描述成“娼妇与外国人的私生女”;著名油画作品《开国大典》被用作某饭店开业宣传,并加上了广告语“同志们,大锅饭成立了”;电影《闪闪的红星》被改编成了《潘冬子参赛记》。恶搞者们大呼“恶搞有理,娱乐无罪”,打着“恶搞是一种文化创意”的旗号,颠覆一部部传统经典文学艺术作品。那么,这些恶搞真如所说的是文化创意吗?  相似文献   

2.
范敬英 《新闻窗》2007,(5):69-70
近年来,网络“恶搞”现象成了一个引人注目的话题。自胡戈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以幽默讽刺的手法对原作进行淋漓尽致的戏弄和颠覆开始,“恶搞”作品在网上受到热烈追捧,如脍炙人口的《吉祥三宝》,其“恶搞”版本形形色色;“恶搞作品”《闪闪的红星之潘冬子参赛记》在吸引了无数网民的同时,也引发了激烈的讨论。[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北京双子座大厦“遭袭倾塌”于环球嘉年华英文网站,被一些网民视为网上“七大恶搞”案例之一。同多数“恶搞”一样,它的出现是极不合适的。  相似文献   

4.
记忆中,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制作的《大史记》开创了视频“恶搞”的先河。在这段视频中,制作者剪接了《列宁在十月》和《列宁在1918》的片断并重新配音为“讲述电视流氓自己的故事”。此后,网络“恶搞”作品日渐盛行,《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使其达到高潮。随着雷锋等英雄形象和《闪闪的红星》等红色经典成为恶搞的对象,由《光明日报》举办的“防止网上‘恶搞’成风专家座谈会”于2006年8月10日召开。网络“恶搞”的根源是什么?它的存在有什么样的影响?我们该如何对待它呢?本文围绕这三个问题作些探析。  相似文献   

5.
2005年末,胡戈携《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闪亮登场,开创了中国互联网视频恶搞的“新纪元”,之后网络恶搞进入了鼎盛时期,从(《闪闪的红星之潘冬子参赛记》到《大电影之数百亿》,近一年下来恶搞之风愈演愈烈,五花八门的恶搞视频铺天盖地而来。从方言配音到电影剪辑,从影视人物到现实名人,恶搞的枪口甚至瞄准了影响过几代人成长的红色经典、英雄人物。伴随着恶搞之风的盛行,反恶搞联盟大军也迅速突起,第五代导演陈凯歌对胡戈大刀阔斧恶搞《无极》的行为愤怒之极,抛出一句“人不能无耻到这种地步”,并声称保留法律手段解决问题的权利。  相似文献   

6.
2006年的夏天,属于世界杯足球赛,也属于黄健翔和随之而起的“网络恶搞”——黄健翔也许做梦也没想到,他的片刻疯狂会成为网上娱乐的“星星之火”,并在顷刻之间就肆虐地燎烧了“网络”这片“新兴媒体之原”……这也使“网络恶搞”真正成为2006年备受瞩目的“关键词”。  相似文献   

7.
“恶搞专题”是网易2005年推出的一种新的专题模式,置于新闻专题栏目之下,起名为“恶搞专题”。网易的“恶搞专题”很大程度是一种新闻的娱乐化制作,但是由于专题内容的特殊性,又使这种“娱乐  相似文献   

8.
《视听界》2006,(5):110-110
相关资讯网络“恶搞”引争议从小胖、胡子男、猥琐男等“恶搞”照片的风行,到《大史记》、《我不想说我是鸡》、后舍男生翻唱系列的流传,一段时间以来,“恶搞”在虚拟网络上尤其是年轻人中间愈来愈流行,而胡戈《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的广为流传则掀起了这一流行的高潮。就在人们关注、追捧“恶搞”的同时,《闪闪的红星之潘冬子参赛记》等调侃红色经典作品的出现,也引起了一些人对“恶搞”的警惕和争议。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和腾讯网新闻中心近日联合开展的一项有6290人参与的调查显示,89.9%的人认为“恶搞”应该有底线。广电总局酝酿围剿…  相似文献   

9.
2006年,《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吉祥三宝》《闪闪的红星之潘冬子参赛记》等等的多版本“恶搞”,在吸引了无数网民眼球的同时,也引发了激烈的争论。刊登此组稿件,望能给网络“恶搞”一个较为客观公正的梳理。[编按]  相似文献   

10.
丁国蓉 《新闻界》2006,(6):124-124,56
2006年初,流行于网络的《一个馒头引发的案件》短片使得“恶搞”成为一个流行语汇和行为,再加上网络上的诸如“芙蓉姐姐”“、猥琐男”等现象,这一切令众多的“老一辈”迷惑不解。有人捧腹大笑,有人担忧,有人愤怒。其实,这意味着一个“恶搞”时代的到来。如何看待“恶搞”文化,如何在这个“恶搞”时代对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这是研究者和实践者们面对的一个新课题。一“恶搞”文化可以用几个关键词来表征:无厘头、戏仿、ACG、网络。①其一,无厘头。无厘头原是广东佛山等地的一句俗话,意思是一个人做事、说话都令人难以理解,无中心,其语言…  相似文献   

11.
2007年,恶搞之风气势汹涌,从春晚“恶搞版”节目单到春熙路“刀客”的PS大赛,从2007十大恶搞歌曲到十大恶搞镜头,网络恶搞风潮的热度不仅丝毫未减,更是从网上波及到网外,呈现为恶搞的诗歌朗诵会和行为艺术,开展得如火如荼。而随着恶搞为越来越多的人接触与接受,我们不禁要问,它的出现和风行究竟是好是坏?互联网管理制度的不断健全,又会对恶搞产生什么影响……在此,本文力图通过对以上问题的分析,探究网络恶搞产生的原因,分析其发展的现状及影响,并针对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贾甲 《今传媒》2006,(10):9
近来,网络上以歪曲红色经典为主要内容的“恶搞”之风愈演愈烈,且越来越离谱,成了十足的“恶作剧”,令人反胃和气愤。“恶搞”到底恶在何处?这里试析一、二。“恶搞”亵渎历史。红色经典记录的是一段辉煌的历史,弘扬的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是人们记忆中的一  相似文献   

13.
网络恶搞,又称Kuso(库索),是一种特殊的互联网文化。它通过对公开发表的作品进行加工处理,以达到某种幽默、搞笑的喜剧效果。从红色经典遭恶意篡改到“博客非常真人”的粉墨登场,网络恶搞正逐步从平民化趋向商业化;从最初胡戈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到最近的“艳照门”恶搞视频《兄弟芝娇》,网络恶搞大有愈演愈烈、全民娱乐的架势。  相似文献   

14.
吴笑天 《新闻世界》2009,(8):155-156
从胡戈改编自《无极》的作品《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诞生之后,网络恶搞电影的热潮一波接着一波,各种自称“山寨版”的网络恶搞电影层出不穷,花样繁多,令人眼花缭乱。这种恶搞电影引发了社会不同角度的关注,为什么它会如此盛行,它又该何去何从?来自于草根的恶搞文化在网络上的传播又会带来什么弊端?各种质问对网络恶搞电影发起了挑战。  相似文献   

15.
从《武林外传》恶搞到《大电影之数百亿》,宁财神发现自己竟然也走上了“咯吱人”的套路。而那套恶搞喜剧好像已经不吃香了  相似文献   

16.
尽管“恶搞”事件和现象还没有形成一个严格的社会学意义上“话语权问题”,但互联网上日益显现的恶搞现象涉及政治、社会、文化、伦理等诸多领域,已成为网民公共事务参与和网络话语权实践的一种另类表现。  相似文献   

17.
日前,中国曲艺家协会党组书记、全国政协委员姜昆以发言和提案形式要求对恶搞和低俗进行“齐抓、共管、治理污染”,此建议引起网络、报刊和民间的热烈讨论。从语言逻辑和情理上看,他提出的“治理污染”显然也包括德云社和相声界的所有人,姜先生不可能只对网络和电信的恶搞提出治理而为相声划出恶搞的自留地。姜昆先生思考了一个颇为重大的艺术问题和政治理念。  相似文献   

18.
胡戈:我的内心充满搞笑的念头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馒头》纯属胡戈的“无心插柳”之作。实际上,对他们这一代人来说,恶搞的精神已经深入骨髓,他们注定是上一代精英文化的颠覆者。[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恶搞”是近年来文化领域中备受关注的一个问题,他将网络生存空间的特殊性和后现代精神的反抗相结合,产生了巨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文章试从一种集合行为的视角,探究恶搞这一文化行为的产生条件与其所表现出的行为特征,并建议社会文化管理者从其行为特点来构建对网络恶搞的社会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20.
网上恶搞的是是非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红色经典”的恶搞太出格4月下旬以来,名为《闪闪的红星之潘冬子参赛记》和《铁道游击队之青歌赛总动员》的两部短片,在网上广为流传。这是继3月份有人声称要拍摄《雷锋初恋的女友》之后,对“红色经典”的再一次恶搞。与前一阵子网民胡戈制作《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用以调侃商业娱乐片《无极》不同的是,网民“胡倒戈”这一次把恶作剧之手伸向了“红色经典”影片。而且,有迹象表明,对“红色经典”的这种恶搞正有越来越离谱、越来越升级的趋势。如果说把雷锋与一位女同志的正常书信交往硬往“姐弟恋”上拉,只能让人感到无聊可笑的话,那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