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茶联拾趣     
我国是茶叶的故乡。茶联,堪称中华楹联宝库中的一枝奇葩。古往今来,在“以茶联谊”的茶楼、茶馆、茶室、茶庄和茶亭等门柱或厅堂墙壁上,常可看到以茶事为内容的茶联。它们不但古朴、典雅,而且有的妙趣横生。广州著名的茶楼“陶陶居”有这样一副茶联:“陶潜善饮,易牙善烹,饮烹有度;陶侃惜分,夏禹惜寸,分寸无遗。”联中用了四个典故,即陶潜善饮,易牙善烹,陶侃惜分,夏禹惜寸,巧妙地把茶楼沏茶技艺、经营特色和高尚德操,恰如其分地表露出来。该联意在劝告世人饮食有度,珍惜时光。湖北宜昌一家茶店挂有两副别具一格的茶联:“吸烟有害,花钱买药;饮茶有益,醒脑提神。”“送茶送水,热情备至;问寒问暖,体贴入微。”前者以关心顾客健康取悦,后者用优质服务揽客,角度不同,生财之道一致。杭州西湖龙井有一茶室,名曰“秀翠堂”。门前有副茶联:“泉从石出情益洌;茶自峰生味更圆。”该联把龙井特有的茶、泉、情、味点了出来,无疑起到了妙不可言的广告作用。福建泉州有家小而雅的茶室,其茶联很别致:“小天地,大场合,让我一席;论英雄,谈古今,喝它几杯。”此联平仄工整,对仗严谨,上下纵横,谈古论今,既朴实,又现实,令人叫绝。江苏南京市雨花台茶社的茶联别有情趣:“独携天上小...  相似文献   

2.
茶联和茶诗是我国茶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具有较强的生命力,从古至今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联语、妙诗。“泉从石出情宜冽。茶自峰生味更圆。”这是杭州西湖龙井“秀萃堂”茶室的茶联,如诗似画颇耐品味。福建泉州市有一家小而雅的  相似文献   

3.
我国是茶的故乡。古往今来,文人雅士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自然留下了许多颇有情趣的茶联,遍布于祖国的名山大川、茶楼、茶馆、茶社和茶亭。当我们游览这些地方时,顿觉中华茶文化的丰厚与深邃。浙江杭州西湖龙井处有一茶堂,名曰“秀翠堂”,门前挂一副茶联:“泉从石出情宜冽,茶自峰生味更圆。”诗联把龙井所特有的茶、泉、味都点了出来,无疑起到了妙不可言的广告作用。福建泉州市有一家小而雅的茶室,其茶联别致有趣:“小天地,大场合,让我一席;论英雄,谈古今,喝它几杯。”此联上下纵横,谈古论今,既朴实,又现实,令人抚掌叫绝。四川成都早年有家茶馆,兼营酒业,但因经营不善,生意清淡。后来,店主请当地一位才子撰写一副茶联,镌刻于馆门两侧:  相似文献   

4.
品茶     
爸爸常喝茶,久而久之便成了一种习惯。时常清洗爸爸的茶杯,总会看见那堆成小山似的茶叶,茶真的好喝吗?我实在是不解,便跑去问爸爸。“你喝了就知道了。”爸爸说。按爸爸说的,我喝了一口“,哇!这怎么能好喝呢?分明是苦的嘛!”我吐了吐舌头。爸爸没有作声,过了一会儿,说“:现在呢  相似文献   

5.
安石父子对谜联宋代文学家王安石的儿子王雱,幼年便能吟诗作对。有一天,王安石想考考他的文才,便边吃饭边出了一条上联:一刀剖开舟两叶,内载黄金白玉。王雱立马意识到这是条谜联,他先说出了谜底——煮鸡蛋,接着对出下联:双手打破坛一个,中藏玛瑙珍珠。“对得好!”父亲把儿子抱起来,连声夸赞,并道出谜底:“吾儿所吟乃石榴。”  相似文献   

6.
书屋品茗     
“茗”者,茶也。朋友来访,聊到读书,兴致上口,茶思绵绵,于是不得不提品茶的事。古人爱茶,今人亦爱茶,东晋张载的一句“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区”道出了古往今来多少读书人的心里话。于是,有了茶事、茶艺、茶联、茶戏、茶歌、茶诗、茶笺、茶馆,种种种种,成就了茶道,构筑了茶文化。冠上“文化”名气,书  相似文献   

7.
我国是茶的故乡。古今文人骚客与茶都结下不解之缘,也留下许多脍炙人口、情趣盎然的佳联妙对,成为独特的中华茶文化风景。现选录几对茶联,略加评点,与同学们共赏。选联一泉从石出情宜冽茶自峰生味更圆此联是杭州西湖龙井处一茶堂——“秀翠堂”门前联,把龙井所特有的茶、泉、情、味都蕴寓其中,仔细品味,妙不可言。  相似文献   

8.
说茶     
茶字趣解 1.“茶”字的来龙去脉。古时代称“茶”为“荼”,何时少了一笔呢?那是在唐代开元年间,编了一部《开元文字音义》,由唐玄宗作序,书中改“荼”为“茶”。皇帝代序的书谁还敢不遵照执行?经过一段混用时期,“茶”便完全取代了“荼”字。 2.以“茶”字象征长寿。茶字以“草”作为字头,与“廿”相似,中间的“人”字与“八”相  相似文献   

9.
茶是“国饮”,博大精深,包含着一种文化一种哲学。夜深人静,万籁俱寂之时,我读张炜这篇《父辈的视角》,便如独品一杯酽茶,一杯关于父辈的酽茶,得到的不只是一种对于“父辈视角”的理解,更是对于一段基于父辈视角之后的沉甸甸的民族文化以及在这种民族文化冲击下如何更好生活的沉思。作家张炜的笔触是雄浑而稳健的,这篇散文也不例外。文一落笔,便奠定了它深厚而值得咀嚼的基调。“在记忆中,我们对老一代的见解很多地方是排斥的。这种排斥不仅是源于情绪,而且还来自理性。”理性的东西是耐人寻味的,这便如茶,只能在慢慢品味中才…  相似文献   

10.
王安石父子对谜联 宋代文学家王安石的儿子王雱,幼年便能吟诗作对。有一天,王安石想考考他的文才,便边吃饭边出了一个上联:一刀剖开舟两叶,内载黄金白玉。王雱意识到这是条谜联,他先说出了谜底——煮鸡蛋,接着对出下联:双手打破坛一个,中藏玛瑙珍珠。“对得好!”父亲把儿子抱起来,连声夸赞,并道出谜底:“吾儿所吟乃石榴。”  相似文献   

11.
人生三道茶     
今年暑假,我去了云南大理,见识了白族的一种饮茶风俗——“三道茶”。所谓“三道茶”,就是白族招待贵宾时的一种饮茶方式,要依次饮三杯茶。这三道茶用一句话来形容,那就是“一苦、二甜、三回味”。喝了这“三道茶”,我深切地感到,人生不正像这“三道茶”吗?  相似文献   

12.
一、对仗是律诗的必要条件律诗和绝句,在平仄方面,格律要求相同;但在对仗方面,格律要求却不一样。在绝句中,对仗可有可无;在律诗中,对仗却非有不可,否则便不入律。律诗共有四联:一、二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七、八句叫“尾联”。在这四联中,“颔联”和“颈联”必须用对仗,“首联”和“尾联”可用可不用对仗。例如: 观猎王维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对仗)  相似文献   

13.
时光茶     
时光老人咕噜咕噜咕噜咕噜给每个人都煮了一壶茶;我知道大人们都品过这滋味问爷爷奶奶他们指着头上的白发说;茶的味道是淡淡的问爸爸妈妈他们手牵手说茶的味道是浓浓的;在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淡淡又浓浓的幸福里时光慢慢地煮着我的茶我想我的茶应该是甜甜的快乐。灵犀一点:小作者通过祖孙三代对时光这壶茶的细细品味,来述说光阴的故事。爷爷奶奶的生活犹如一杯恬淡的清茶,爸爸妈妈的甜蜜时光犹如一杯浓茶,“我”的童年时光则是长辈羽翼下单纯的明快与幸福。作者小小年纪便能写出这样隽永而富有哲理的小诗,非常难得。  相似文献   

14.
语文素质教育的重心是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联作为一种特殊文学形式,对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具有一定作用。周汝昌先生说,对联是一种“精粹”,一种“提炼”,一种“升华”。对联具有其他文学形式无法替代的优势,进行“对课”训练不仅能使学生的语言基本功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更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比如出联“酒能成事,酒能败事”,应对“情可醉人,情可伤人”,“烟可提神,烟可伤神”、“书可医人,书可害人”、“水可载舟,水可覆舟”,这可以说得上是哲理思考后的“精粹”;再如出联“修业勤为贵”,体育爱好者对“锻炼恒是金”、文静的学生对…  相似文献   

15.
此木为柴山山出,因火生烟夕夕多。 这一联,拆字而成,堪称绝对,一向为人所乐道。大凡这种名联,总会附会到名人头上。关于这一联的出处,便有种种说法。一说乾隆皇帝下江南,御舟过处,见两岸群山绵延,树木葱翠,便想出一个上联:“此木为柴山山出”,随行的纪晓岚才思敏捷,径以水乡人家暮色中的炊烟对之:“因火生烟夕夕多”。  相似文献   

16.
朱光潜先生在《咬文嚼字》一文中曾经论及诗歌欣赏中的联想。他举例说:比如说苏东坡的《惠山烹小龙团》诗里三四两句“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天上小团月”是由“小龙团”茶联想起来的,如果你不知道这个关联,原文就简直不通;如果你不了解明月照着泉水和清茶泡在泉水里那一点共同的清沁肺腑的意味,也就失去原文的妙处。朱先生说的很对,我们阅读苏东坡的这两句诗,如果没有“小龙团”茶和茶的清沁肺腑的联想,这种阅读的趣味便索然了。其实,这两句诗之所以被很多人称道,还因为“小龙团”茶的联想物“小团月”本身又能为…  相似文献   

17.
记得少年时看过一则苏东坡的轶事:一年秋天,被贬黄州的苏东坡到一座山上的寺庙里游玩。他的衣着是淡淡的,接待他的方丈也是淡淡的,说了一声“坐”,又吩咐小和尚“茶”。俩人谈了一会,方丈觉得面前的施主谈吐不俗,才华峥嵘,便又恭敬了一回,说“请坐”,又吩咐小和尚“上茶”。俩人又谈了一会儿,当方丈听说面前的人就是大名鼎鼎的苏东坡时,不由大加恭敬,连声说“请上坐”,吩咐小和尚“上香茶”。后来苏东坡要回去了,方丈便求字。苏东坡拿起毛笔,饱蘸浓墨,在白纸上写下:坐,请坐,请上坐茶,上茶,上香茶方丈满面通红。我那时看到这个故事,非常解气,…  相似文献   

18.
“兔儿爷”是谁?文章一读便知。“启功老爷子”又是谁?读了文章,你可能还是不很清楚。可我们把下面这篇千字短文一读,便能知道这位老爷子童心大着呢,文化底子也深着呢,三言两语的就能把民俗、历史糅到“想上奥运会”的“兔儿爷”身上。有趣,有味。  相似文献   

19.
茶文化大观     
文化与茶茶为国饮,发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盛于宋,明清时遍及中华。但是,茶成了一种文化现象,并记于史册,传于后世,却是与历代文人墨客分不开的。茶诗:自古诗家多茶客。唐诗人姚合曾不惜以诗乞茶:“不将钱买将诗乞,借问山翁有几人?”到了元代诗人刘秉忠笔下,更是一语道破诗家爱茶的真谛:“铁色皱皮带老霜,含英咀美入诗肠。”茶联:茶联常悬于茶室或茶店,着力宣扬茶功茶效,以广招徕。如:“松涛烹雪醒诗梦,竹院浮烟荡俗尘。”“香分花上露;水汲石中泉。”等等。阅此类对联,岂不勾起品茗的雅兴?茶画: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墓葬中…  相似文献   

20.
我的语文老师今年四十多岁,她样样都好,同学们都喜欢她,可我却讨厌她,因为她的口头禅“傻小子”、“傻孩子”、“傻姑娘”等随口就说,我听了很不自在。一次上《说茶》这课,老师问:“饮茶能增进友谊,你们能再举几个生活中的例子吗?”几个同学的回答,老师都满意地点点头。这时一向不大发言的我站起来说:“昨天表弟来我家玩,我泡上一杯浓浓的苦丁茶,还对他说这茶有多好多好。表弟喝了一口就把茶吐了,还说‘你真小气’……”我还没说完,全班就哄堂大笑,老师也笑着说:“你这个傻丫头!”又是一个“傻”字,真难听!下课后,有的同学又取笑我,我大哭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