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为探析安徽省智能制造产业发展路径,通过调查问卷搜集安徽省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现状相关数据,分析推行智能制造的必要性和安徽智能制造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借鉴发达地区及发达国家发展智能制造的成功经验,安徽省应借力“互联网+”的发展促使信息化与制造业深度融合、设立智能制造专项资金、鼓励多元化资金扶持智能制造产业升级及转型、加强智能制造生产模式的服务引导等对策和建议,以推进安徽省智能制造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智能制造产业及人才需求现状,提出了"专业+机器人"的建设思路,通过校企共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产教深度融合实训基地、重构专业群课程体系、打造高水平智能制造人才培养队伍等措施,旨在实现先进制造装备技术类专业群协同升级,以适应智能制造背景下人才培养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正基地简介2017年,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根据我国教育"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产教融合创新促进计划,联合北京华晟经世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中兴通讯、FANUC、通用电气、菲尼克斯电气集团等企业,共同建设"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产教融合创新基地——2025智能制造实训基地,打造集智能制造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产业服务于一体的智能制造应用创新基地。该基地的建设以"工业4.0"为背景,按照《中国制造2025》发展战略,采用当今前沿的控制技术(例如工业机器人、DCS系统、PLC系统、SCADA系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40年,我国已经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但是"大而不强"是我国制造业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智能制造作为21世纪制造业范围内的一次技术革命,已经成为了国际制造业竞争的主要领域。文章综述了智能制造的相关文献,梳理了智能制造技术的运行机理,分析了智能制造对生产技术、产业模式和产业形态、企业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产生的影响,以及由此导致的企业成本结构变化,并针对成本结构的变化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梁莉 《教育与职业》2021,(2):109-112
当前,智能制造行业面临着巨大的就业缺口.以"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和客户至上的服务精神"为内涵的现代工匠精神,对推动智能制造产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高职院校应着力从以下三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培养学生的专业精神、培养学生的职业信仰、引导学生追求卓越.  相似文献   

6.
梁莉 《教育与职业》2021,(2):109-112
当前,智能制造行业面临着巨大的就业缺口.以"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和客户至上的服务精神"为内涵的现代工匠精神,对推动智能制造产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高职院校应着力从以下三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培养学生的专业精神、培养学生的职业信仰、引导学生追求卓越.  相似文献   

7.
智能制造作为"中国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是我国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突破口。目前我国制造业面临产能过剩、生产成本上升和环境污染等问题,产业升级是制造业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长期以来,制造业吸纳着大量劳动力,制造业升级也势必对劳动结构产生影响。文章通过理清智能制造的演化路径,总结出智能制造的基本含义;随后逐步展开智能制造四个层次,即制造技术、制造过程、智能产品和制造模式,逐一分析其对制造业劳动力结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智能制造促使劳动力向技能化升级,促使生产型劳动力向服务型劳动力转移,促使劳动力朝信息化发展。  相似文献   

8.
智能制造在推动中国制造产业升级的同时,也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全新挑战,急需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方面的新理念、新经验.常州工学院以智能制造产业学院为平台,力图通过产教融合育人机制解决智能制造专业建设中普遍面临的痛点、难点.通过从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方案优化、实践教学体系重构、教学方法创新,以及教学资源保障等方面探...  相似文献   

9.
针对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和南阳智能制造产业发展需求,提出了构建服务南阳智能制造产业专业集群的设想,指出了建设服务南阳智能制造产业专业集群的必要性,对智能制造专业集群建设的目的和存在的关键问题进行了分析,最后总结了项目建设的主要途径和意义。  相似文献   

10.
智能制造成为新时代产业与技术革命的主攻方向,导致了产业重构、发展方式变革、职业变迁等系列新变化、新趋势,给高职教育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和严峻挑战.为加强服务产业高端化的能力建设,应对智能制造的新挑战,解答职业教育的新课题,顺德职业技术学院积极融入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改革大潮,探索智能制造背景下的职业教育新改革.建设工业4.0...  相似文献   

11.
施红 《科教导刊》2020,(2):69-70
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对新技术材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智能制造和材料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材料科学的发展为制造科学带来了新的内容,另一方面制造业的装备和技术也为新材料的推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在这样的背景下,院校对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就显得至关重要,源于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制造业和相关产业链的变革必然是学科交叉的协同创新,对人才培养方案也会提出更高的要求,对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必须从技术技能型向知识技能型进行转变,在文章的阐述中,主要围绕职业教育中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进行分析和研究,旨在促进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得到快速的提升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通过研究"互联网+制造业"融合发展的动力和模式可知:在促进"互联网+制造业"跨界融合的过程中,要按照互联网信息基础设施的"云、管、端"模型、工业基础设施模型等,分析互联网技术对推动传统制造业发展转型的动力和互联网技术对社会分工形态变化产生的变革动力;要利用数据的力量对制造业进行驱动,分析并提炼数据资源在促进数据产品研发、为传统产品创造新价值以及攫取数据财富过程中所包含的动力机制;要利用"互联网+"的大规模社会化协同思维,寻找制造业中由传统的以企业为中心的产销格局向以消费者为格局转变的动力因素,并基于该动力因素提出"智能协同+主动服务"的"互联网+制造业"融合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3.
伴随国内外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发展,在新工科的背景之下,以多方协同培养智能制造型人才为宗旨,通过以学生为中心、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行业标准为准绳,在符合《中国制造2025》战略和中国工业4.0战略的前提下,摸索应用型本科高校多方协同的智能制造型人才培养模式,重构培养框架,培养符合对口行业需求、多数企业需要、社会高标准认可的智能制造型新工科人才。实现知识与能力配套,专业与行业接轨的双赢培养。  相似文献   

14.
加快发展智能制造是培育我国经济增长新动能的必由之路。培养适应先进制造业发展需求的智能制造专业人才,对于支撑我国迈向制造强国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分析了智能制造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之间的矛盾与问题,阐述了智能制造新型人才在知识、能力、素养等方面应具有学科交叉复合融通的知识体系,实践创新能力及工程社会意识等制造业智能转型的人才新需求,并对高校培养智能制造人才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发布,智能制造成为我国制造业变革的新方向。智能制造产业变革具有“新”“变”“融”三个方面特点,对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建设提出新诉求。为了破解智能制造背景下的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建设困境,专业建设主体要由“政府主导”转向“学校主导”;专业建设目标要把握人才类型的“应用性”与“区域性”;专业建设内容要实现课程“模块化”,突出教学“实践性”;专业建设保障要构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  相似文献   

16.
建设智能制造类专业群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目的是解决部分高职院校对创新创业教育重视不够、指导教师能力水平不高、实践平台功能相对单一和职业氛围不浓厚的问题。该平台集生产服务、专业课教学、技术创新和创新创业教育于一体。实践表明,智能制造类专业群平台为实施专创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锤炼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推进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世界各国相继提出了各类数字化转型的战略规划,智能制造领域的竞争日益加剧,智能制造的关键之一是工业软件。现代制造业对工业软件的依赖愈加严重:产品初期设计、生产制造、正常运行、后期维护都离不开工业软件的核心支撑。先进的工业软件是工业乃至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未来智能工业重要基础支撑,是不能受制于人的关键核心技术。工业软件可被视为现代工业的灵魂。切实加强我国工业技术软件化能力,自主研发关键领域工业软件,加快我国工业APP发展,对于建设工业强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阐述了工业软件的本质,对工业软件与工业技术的关系进行分析,并基于我国国情提出工业软件新分类,以期开辟世界工业软件新赛道。  相似文献   

18.
针对应用型高校机械类传统专业与智能制造、精密制造行业发展深度融合的迫切需要,结合新工科建设的要求,提出应用型高校机械类传统专业改造升级的思路。面向智能制造与精密行业对机械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以CECCCDIO校企深度融合工匠型项目式工程教育为指导,以OBE理念为人才培养目标,对面向精密制造、智能制造业的高技能复合型机械工程领域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模式进行探索与改革,构建校企深度融合工匠型项目式一体化课程体系,面向行业需求开展多层次、多元化、个性化的校企合作机制改革,为应用型高校机械类传统专业人才培养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