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果你相信学生 ,让学生有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 ,你就会发现学生中蕴涵着无穷的创造力 ;如果课堂上你能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 ,主动提出问题 ,你就会觉得自己实在没有比学生太多的高明 .长期以来 ,我在“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的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 ,虽然多次在学生的问题面前“伤了自尊” ,但从中体验到前所未有的乐趣 .1  0 0 =?如果有学生问你 :“0的 0次幂等于几 ?”你会怎么答 ?可能你会套用课本答曰 :“没有定义”或“没有意义” .但如果学生追问 :“为什么 ?”你觉得该怎么答呢 ?这样的事我就遇上了 ,记得我是这样答的 :“你说呢 ?你们…  相似文献   

2.
如果你相信学生 ,让学生有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 ,你就会发现学生中蕴涵着无穷的创造力 ;如果课堂上你能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 ,主动提出问题 ,你就会觉得自己实在没有比学生太多的高明 .长期以来 ,我在“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 ,虽然由此而多次在学生的问题面前“伤了自尊” ,但从中却体验到前所未有的乐趣 .1.0 0 =?如果有学生问你 :“0的 0次幂等于几 ?”你会怎么答 ?可能你会套用课本答曰 :“没有定义”或“没有意义” .但如果学生追问 :“为什么 ?”你觉得该怎么答呢 ?这样的事我就遇上了 .记得我是这样回答的 :“你…  相似文献   

3.
提问,是课堂教学的基本手段之一,是启发学生思维的主要方式。精当的提问,可以启发学生思维,培养自学能力。有些教师认为“提问即启发”,多提问就是启发式教学。显然,这种认识是不正确的。那么,到底什么是启发式教学呢? “启发”一词的本意是“开其意达其辞”。即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有所发现,并能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而繁杂、多余的课堂提问,根本起不到启发的作用,是我们应该摒弃的。那么,课堂上最忌讳什么样的提问呢? 1.问题过于简单,不能引起学生兴趣。例如,“刚才我们把课文分成了几段?”学生答:“三段。”这  相似文献   

4.
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套用这样一句话,结果还是让我们感到欣慰的,不是所有的人都被钱蒙住了眼睛。战争中取胜的最高境界是“不战而屈人之兵”,我们也看到很多大学生根本没花多少钱,一样获得了自己理想的工作。那么,在求职时,钱有多重要呢?如果钱不重要,什么才最重要呢?如果说好钢要用在刀刃上,那么,你的刀刃在什么地方?2006届的同学已经要离开校园了,他们花了多少钱?  相似文献   

5.
去年,一位外国专家在我校听了一天的数学课,后来他就诧异地问我: “为什么在课堂上只看到教师提问学生,而看不到学生提问呢?”这一问,引起了我的思考:儿童刚入学时对外界的事物总有着极大的兴趣,经常会问“这是什么?”“那是什么?”“为什么这样?”怎么渐渐地,他们就没有问题了呢?  相似文献   

6.
4和2=?     
宾夕尼亚大学法律系教授艾德里·凯迪博士,教书20年,每学期他上第一堂课的时候,总是先在黑板上写下两个数字:4和2。然后他问学生:“结果是多少?”许多学生都争相作答。有的说:“6。”他摇摇头。有的说:“2。”他摇摇头。最后有人得意地说:“我知道了,那是8。”他也没点头。学生一阵纳闷,凯迪博士说:“你们根本还没问这是个什么题目?是加法、减法、乘法或除法?你们不了解问题,又怎么能说出正确的答案呢?我们常常亦是如此。在还没弄清楚问题之前,就急忙下定义,做出似是而非的决定,如此又怎么能得到最正确无误的答案呢?与其不经心地多做事,不如…  相似文献   

7.
为什么下厂上学期,我们重新学习了毛主席对教育工作的指示,对于“什么是好学生?”“什么是好教师?”“什么是好学校?”“按什么方针办学?”“培养什么样的人?”等一系列根本原则问题进行了讨论。许多教师认识到片面追求升学率是资产阶级教育思想。讲课脱离实际,只背条条,给学生提重点、划范围,实际上也是引导学生为了考试而学习,为升学而学习,在这种教育思想支配之下,怎么能够培养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许多教师认识到教学非改不可,思想也非改不可。他们对  相似文献   

8.
在用分析法或综合法解复合应用题时,教师经常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要解决这一个问题,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知道了这两个相关的条件,就能够解决什么问题?”如果学生能够正确地回答上述问题,复合应用题就能化“复合”为“简单”,化“难解”为“易解”。反之,如果学生不能正确地回答上述问题,那末解答复合应用题就会发生困难。正确回答上述问题的能力在什么时候进行培养呢?根据老师们的经验,这种能力如果放到解答复合  相似文献   

9.
作文,究竟是“写什么”更重要,还是“怎么写”更重要呢?日常认识里,人们往往根据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来回答这个问题。既然内容决定形式,那么,“写什么”的内容自然要比“怎么写”的形式更重要了。一篇作文,如果连“写什么”都不清楚,如何能运思下笔呢?又由于“写什么”源自学生个  相似文献   

10.
“枯燥、刻板、刁难、严肃……”数学留给大多数学生的印象让他们一生难忘。那些永远没能找到数学学习入口的人,是不是真的就没有数学细胞呢?如果真是如此,那么科学还有可能大众化吗?大众的数学素养又是指什么呢?如果课堂上除了冷漠的运算符号,盛不下别的什么;如果教师只是经验  相似文献   

11.
“金属为什么会导电呢?”“金属一般都是固体,而水银为什么不是呢?”“我还想知道金属都会生锈吗?”“有些食品里含铁,我们要不要吃铁呢?”探究活动始于问题,在科学教学中我们提倡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尤其鼓励学生提出好问题。而当孩子们提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时,如果老师只是草率处理,很可能扼杀学生的好奇心,使得他们的思考到此为止。那么我们到底应该采取怎样的方式呢?1承认自己的不足在课堂上,学生往往会问到教师知识的盲点。这时我们可以很坦率地对学生说:对不起,这个问题老师也不清楚。你不必担心这样做会引起学生的嘲笑,相反它能让学…  相似文献   

12.
怎样才能有效地提高中学生的作文水平呢 ?笔者认为目前迫切需要解决两大问题 :一是“写什么” ,二是“怎么写”。而解决这两个问题最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简单地说 ,就是 :一要积累材料 ;二要科学训练。一、积累材料是写作的前提长期以来 ,语文教师习惯将作文题目一出 ,然后简单地谈谈写作的思路 ,剩余的时间让学生去写。但是 ,写什么呢 ?很多学生搜肠刮肚 ,东拼西凑 ,应付了事。有的学生在作文课上甚至一筹莫展 ,任凭时光流失 ,往往遭到老师一番训斥。殊不知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学生之所以无从下笔 ,原因就是大脑一片空白 ,无话可说。因…  相似文献   

13.
《给梅老师的一封信》中学生提到这样一个问题:“美的真谛是什么?”这确实值得我们每个教师深思。 信中提到的梅、闵两位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差别为什么会如此之大呢?笔者以为,最根本的原因是,梅老师缺乏对孩子的爱心,缺乏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当学生考砸了时,梅老师没有帮助学生分析原因,而是劈头盖脸地臭骂了学生一通。不知她想到没有,自己是出了一口气,可学生会怎么想呢?特别是挨训的  相似文献   

14.
一、设疑激趣法。如讲初中地理第一册“地球的运动”时 ,我先把手电筒、地球仪带进课堂 ,让学生观察当地球仪对着灯光 ,绕着地轴自西向东旋转时 ,地球上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假设地球仪本身不转动 ,灯光照在地球仪表面上 ,又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呢 ?如果地球自西向东旋转 ,周期为 2 4小时 ,那么地球表面又会有什么变化呢 ?如果北京是正午时 ,华盛顿是白天还是黑夜 ?带着这些神秘而有趣的问题 ,引导学生一起来学习“地球的运动”的有关知识。二、情景感染法。如在讲初中地理第 4册“中国的旅游业”时 ,我首先放录像 ,依次展现长江三峡、广西桂林、…  相似文献   

15.
众所周知,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就要注重读写结合。可是单从课本上学习知识是不够的,还要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那么怎样引导学生课外阅读,使其产生浓厚的兴趣呢?我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了尝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给学生留一个问题能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在学习每一篇课文时,总有些与课文内容和文章结构关系不大,甚至根本无关的问题。如:“母亲节”是哪一天?“半路杀出个程咬金”是个什么典故?敌人占据的那个山头为什么叫“三九一”高地?这些问题课堂上不一定解决,也可以说根本无需解决。但它却是引导学生课外阅读的好材料。在学习每篇课文进…  相似文献   

16.
谈论教学,离不开两个基本的问题,一是“教什么”,二是“怎么教”.如果把“教什么”视为教学大纲之事,那么“怎么教”就是教学方法之能了.这两个方面相辅相成,构成教学工作的核心.如果把问题展开来讨论,或者从教学的本来意义上考虑问题,则可以发现教学活动中实际上存在着四个而不是两个不可回避的问题,这就是:“教什么”和“学什么”以及“怎么教”和“怎么学”.为什么呢?  相似文献   

17.
“孩子,你最喜欢吃什么?” 如果提这个问题让幼儿园的小朋友回答,他们会兴高采烈地围过来,争先恐后地纷纷回答:“肯德基.”“薯片.”“麻辣烫、麻辣烫,还是麻辣烫.”“铁板鱿鱼最好吃.”…… 可如果把这个问题提给高中生,他们会怎样回答呢? 前不久,大陆高中生去新加坡留学最后的面试,新加坡测试人员给几个孩子分别提的问题就是:“孩子,说说你最喜欢吃什么?”  相似文献   

18.
也许很多老师曾有过这样的经历,当自己上完一堂课后会很满意地总结:这节课效果不错,学生配合得很好;如果课堂不那么妙,则会埋怨学生配合得不好。其实,我们只要稍加思考,就会发现这一现象体现了老师的一种角色意识。在这样的课堂里,教师希望预设的教案能顺利实施,于是按照自己的思路来展开教学,学生在课堂里的任务就是处处揣摩老师的意图,配合老师完成这堂课的任务。而学生自己此时在哪里呢?他们是一种什么状态?他们又需要些什么呢?这些最基本的东西,往往被我们老师忽略了。新课程实施以来,教师的角色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教师不再是教案剧  相似文献   

19.
贯彻启发式教学原则需要具备什么条件,有什么要求呢? 首先,要有一个矛盾,也就是碰到一个要解决的问题。其次,要有解决这矛盾的迫切愿望,这就是说面临着矛盾,一心想解决它,而又一时想不出如何解决的办法,思维处于积极状态,因此偶然看到(或听到)一个事例才会引起联想而有所领悟。一个人如果没有面临什么问题或者虽有问题而没有解决它的迫切愿望,是不会从一些事例受到什么“启发”的。从这一点看来,孔丘所说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确很有道理。一个人没有“愤悱”,又怎么能受到“启发”呢! 除此以外,“启发”还要有个必须条件,就是必须具有一定的有关知识。我们常常碰到这样的情况;同一件事对于要解决不同问题具有不同知识的人,会有不同的“启发”。例如苹果从树上落到地面,牛顿看见了悟出了引力的作用,而如果一个诗人看到了,却可能激起无限诗情。因此要让人们受到“启发”必须了解其知识水平,有时还得讲授必要的有关知识? 要真正使学生受到“启发”,还有一点极为重要的要求:根据学生知识水平,选择最足以引起学生联想的生动而典型的事例,促使学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个别到一般深入思考而有所领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解决碰到的疑难问题。  相似文献   

20.
一、用“魔瓶”引出问题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一个“魔瓶”,这里面装着什么呢?想知道吗?哪位同学上来把瓶盖打开?打开后你可要当心,如果出现什么异常现象,要迅速把瓶盖盖上。 (一名学生上讲台打开瓶盖,并且很快地将瓶盖盖上。) [评:课刚开始,教师就用“魔瓶”给学生一个惊奇,一下子把他们的注意力都集中了起来。] 师:刚才,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