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古时,魏文王曾问名医扁鹊: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哪一位最好?扁鹊答:我长兄治病,是治病于发作之前,由于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只有家人才知道;我中兄治病,是治病于初起之时,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小病,所以他的名气只及于本乡;而我扁鹊治病,是治病于严重之时,一般人都看到我在经脉上穿针管来放血、在皮肤上敷药,所以以为我的医术高明,但从医术上讲,长兄最好,中兄次之,我最差。对CIO来说,将IT应用的隐患和危机消灭于孵化期或诞生之初,对业务造成的损害才会最小,聪明的CIO并不希望将自己的名声与IT系…  相似文献   

2.
古时.魏文王曾问名医扁鹊: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哪一位最好?  相似文献   

3.
正名气当然是个好玩意。爱丽丝·门罗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前,很多人只知道《爱丽丝漫游记》里的那个小姑娘"爱丽丝",而自从那之后,大家就都认识了一个叫"爱丽丝"的满头银发的老女人。一个人说的话,真理程度是和他(她)的名气成正比的,所以很快,爱丽丝·门罗的语录就传播开来了。我尤其喜欢她说的这一段:"我三十六七岁才出版自己的第一本书。而我二十岁时就开始写作,那时我已结婚,有孩子,做家务。即便在没有洗衣机之类的家电时,写作也不成问题。人只要能控制自己的生活,就总能找到时间。"人只要能控制自己的生活,就总能找到时间。这句话像一个响亮的耳光,羞辱着所有被时间追债的现代人。  相似文献   

4.
叶圣陶在谈到老一代出版家徐调孚时感叹道:“一辈子在出版界工作,知道他的人不很多,我不免代他感到寂寞。”其实不只是徐调孚,惯于为他人作嫁衣的编辑、出版人,往往都隐身于文字的背后,不肯留下片言只语。所以有的尽管刚刚去世几十年,曾经开一代思想与出版新风的众多近现代出版者早已是身影模糊,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不过可喜的是,  相似文献   

5.
有一次,一位美国朋友问我:“你知道在美国最受公众欢迎的人是谁吗?”“谁啊?”“此人不是总统,也不是艺坛明星,而是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克朗凯特。”克朗凯特是电视新闻编辑和播音员。自1952年初露头角后,他名气日增,同行们称他为当代最闻名和最受尊敬的新闻广播  相似文献   

6.
吴志菲 《档案天地》2011,(1):34-37,50
写作是为了活着——这是史铁生的人生哲学。我活着所以我写作.我写作所以我活着——这是他生命的辩证法,也是他写作的辩证法。他曾自嘲:“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相似文献   

7.
浦东的白领大都不知道蔡嘎亮,但有趣的是,几乎每一个上海的出租车司机都知道他,事实上光是提到这个名字,他们就已经笑得不行了:“嘎亮啊,知道知道,他名气大得很呐。”“了不得,陈冲都来看他演出哩。”关于蔡嘎亮,的哥师傅们形容得多夸张的都有,在一些人口中,他甚至成了黑白通吃的黑老大。  相似文献   

8.
有一次我受邀前往外地,发表有关高效率管理的演讲。抵达当晚.主办单位的几个人请我吃饭。 艾德显然是这几个人的龙头老大;块头很大。声音十分低沉。“乔”,他说:“我十分期待明天的演讲.因为这些人在聆听过你的高见后,就会知道我的管理方式是正确的。”他得意地对我笑道。  相似文献   

9.
丁肃清 《新闻世界》2007,(11):51-51
我所居住的小城里,有一个号称“锁王”的人,其名气妇孺皆知。他不仅上过电视、报纸,就连公安部门也将他定为业务联系人,有时遇到案件上需要开锁的事.就请他来解决难题。[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沉思录     
1.一日之始就对自己说:我将遇见好管闲事的人、忘恩负义的人、傲慢的人、欺诈的人、嫉妒的人和孤僻的人。他们染有这些品性是因为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但是我一一作为知道善和恶的性质.知道前者是美后者是丑的人;作为知道做了错事的人们本性是与我相似,我们不仅具有同样的血液和皮肤,  相似文献   

11.
怎么让自己没有名气,这是略萨的理想。 略萨,秘鲁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略萨现在真的很痛苦,他说,自己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为现在很多人来采访他,特别是新闻界,采访是无休止的,不让我好好地安静地生活,不让我好好地工作,总是有记者来问那些我不想回答的问题。有时候我想逃到岛上去生活,在没有记者的地方生活。略萨说,他也当过记者,所以理解他们。但诺贝尔文学奖使得一个作者成了一个受难者。  相似文献   

12.
流沙 《出版参考》2011,(12):42-42
怎么让自己没有名气,这是略萨的理想。 略萨,秘鲁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略萨现在真的很痛苦,他说,自己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为现在很多人来采访他,特别是新闻界,采访是无休止的,不让我好好地安静地生活,不让我好好地工作,总是有记者来问那些我不想回答的问题。有时候我想逃到岛上去生活,在没有记者的地方生活。略萨说,他也当过记者,所以理解他们。但诺贝尔文学奖使得一个作者成了一个受难者。  相似文献   

13.
书情     
第一个教我看书的人是父亲。他在上海作医生,颇有名气。所以白天在医院上班,晚上回来还要给一批批慕名而来的患者治病。可是,只要我拿着本书往父亲怀里一钻,父亲便会放下一切,一页一页地给我讲书上的故事。一天,我买了两支彩色粉笔,把书上的故事画到了客厅的墙上。三堵白墙顿时色彩缤纷。为此,母亲狠狠地打了我一顿,父亲知道后又和母亲大吵了一架。吵完了,父亲请来工匠,刷白了两堵墙,却用  相似文献   

14.
邵建  大汉 《出版参考》2007,(10):24-25
豫才、启明、通伯三位先生: …… 你们三位都是我很敬爱的朋友:所以我感觉你们三位这八九个月的深仇也似的笔战是朋友中最可惋惜的事。我深知道你们三位都很自信这回打的是一场正义之战:所以我不愿意追溯这战争的原因与历史.更不愿评论此事的是非曲直。我最惋惜的是.当日各本良心的争论之中.[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桌面出版与设计》2006,(5):I0006-I0006
4月5日在柯达公司的会议室召开的媒体见面会上.新任柯达图文影像集团企业事业部大中华区总经理马振雄先生.用港味普通话做了自我介绍:“听说话就知道我不是北京人,我出生在香港,留学在加拿大,但我自己感觉是百分之百的中国人”,简短的开场白却显露出他性格的幽默、随和,做事的坚定、从容。  相似文献   

16.
最近,一本189年前记载郴州直隶州永宁乡“山林纠纷”案件民间手抄本被发现。据书的收藏人郴州市北湖区鲁塘镇镇干部何先生介绍。该书发现于家里清理旧房之时,他家的房子已有近两百年的历史了.至于书是何人撰写.何先生称他的上辈也未曾提起.所以不得而知。手抄本封面仅存残页,已经破旧发黑,没有书名,也无作者名。幸运的是正文基本完整,漂亮的馆阁体书法非常耐看。  相似文献   

17.
邢晓春 《中国广播》2006,(11):64-65
大多数人知道田连元,是因为看了他在电视里演播的评书《杨家将》。他是第一个把评书搬上电视荧屏的说书人。他录制了大量的电视评书。相比之下,听众似乎很少在广播里听到他的评书。其实,田先生很早就和广播结缘了。“可能是我从艺的时间比较长吧,所以以往岁月留下的东西,今天的年轻人都不知道了。我最早的录  相似文献   

18.
我的对手吴佩孚,我最不佩服他。 那真是“西蜀无大将,廖化为先锋”。我不晓得吴佩孚当年怎么会得到那么大的名气。当然了,他是能够写点字的人,当年带兵的大都是老粗,也许是因为这个原因。这个人除了会吹之外,没有别的。说到他作战,那更是毫无能力。  相似文献   

19.
许林 《新闻实践》2010,(3):9-11
金像奖涉假披露缘起 2009年12月31日16点多,我与老伴正在北京王府井给孙女买小金锁,手机响了,是中国青年报图片总监贺延光的电话,他约我有事面谈。见面后.直性子的延光单刀直人地问我:“认识桑玉柱吗?”我说:“不认识。我只知道他是个拍照片的。”“郎琦呢?”他又问。“郎琦我知道,他是《吉林画报》的老人儿,树挂拍得很好。可我没与他接触过。”紧接着,他就说:“桑玉柱获得的金像奖掺假了。”  相似文献   

20.
有的人不讲真话,是因被周围人的狂热所迷惑;有的人不讲真话,是知道真相却不敢说。黄万里的了不起,是他既能在众人皆醉之时保持清醒,而且不惜为这真话付出大半生的代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