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正确舆论的过程中常常存在着一些特殊心理活动现象,其中之一就是逆反心理,所谓逆反心理就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因自身固有的传统定势和思维模式与特定教育情境下所产生的,与认知信息相对立的,并与一般常态教育要求相反的对立情绪和行为意向。要防止和消除中学生逆反心理,要从主、客观两方面加以把握。  相似文献   

2.
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逆反心理是指个体在接受未来教育、规范、制约等刺激影响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种与大多数人对立的、和常理相悖的心理状态,是一种较稳定的具有逆向反应性质的情绪体验和行为倾向。中学生的逆反心理一旦形成,往往会对学习采取冷漠、怀疑、抵制、排斥态度。  相似文献   

3.
进入青春期的中学生,尽管生理和心理的发展有了极大的飞跃,但由于这种发展的不平衡性和矛盾性,使得他们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产生和表现出对教育内容或施教者的抵触、反抗与对立,也即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逆反心理。它不仅有害于学生自身的健康发展,也会危害到家庭、学校及社会。基于此,研究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努力做好有效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以及如何防治两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进入青春期的中学生,尽管生理和心理的发展有了极大的飞跃,但由于这种发展的不平衡性和矛盾性,使得他们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产生和表现出对教育内容或施教者的抵触、反抗与对立,也即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逆反心理.它不仅有害于学生自身的健康发展,也会危害到家庭、学校及社会.基于此,研究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努力做好有效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以及如何防治两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梁钊 《中学教学参考》2009,(21):132-133
一、逆反心理的含义及其构成 逆反心理是人们对待事物的一种特殊态度,是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过程中因自身固有思维模式和传统观念定式与特殊教育情景下产生的认知信息相对立与一般常态教育要求相背离的对立情绪和行为意向。逆反心理的形成是一系列的心理活动过程的结果。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知识水平、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对同一问题的看法、态度不一定相同,往往就会产生误解、分歧、隔阂,甚至产生矛盾和冲突。  相似文献   

6.
在学校的教育和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会遇到一些好顶撞教师的学生。教师让他做什么,他就偏不做什么。教师让他向东,他偏要向西。这都是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那么,学生为什么会产生逆反心理?逆反心理的实质是什么?如何调适?这是每个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教师应认真研究的课题。 一、逆反心理的实质 所谓逆反心理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因自身固有的思维模式和传统定势与特定教育情境下所产生的与认知信息相对立的并与一般常态教育要求相反的对立情绪和行为意向。它作为一种特…  相似文献   

7.
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根源、作用和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指中学生对教育内容、教育形式、教育方法、教育环境、教育者产生厌恶、反感、对立、甚至拒绝教育的情绪体验和与此相应的行为倾向。 一、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根源 中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有两方面,一是中  相似文献   

8.
一、中学生德育中消极逆反心理的特点 中学生德育中的消极逆反心理,是指中学生在接受德育过程中由于受某种原因(如教育者或教育内容、形式等等)的影响和刺激而产生的对某事物持对立、抵触、反对态度的消极否定心理状态.在学校德育实践当中,常有这样的情况:越是宣扬某个典型,越是有人不买帐,甚至有意疏远;批评某人所犯的错误,反而会激起一些人的同情和亲近;越是不准干的事,越是有人偏要去做等.中学生这些与常理背道而驰,以反常的心态来处理问题的行为,在心理学中归属为消极逆反心理.  相似文献   

9.
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学生的逆反心理辽宁外国语师范专科学校唐令忠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逆反心理实事求是自我教育逆反心理,是指一种比较稳定的,对环境事物的刺激产生与众人对立的、和常态性质相反的逆向反应的情绪和行为倾向。青年是逆反心理的主要体现者。逆反心理并...  相似文献   

10.
魏萍 《青海教育》2006,(1):16-17
心理学认为,逆反心理是人们对待事物的一种特殊态度,是指受教育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因自身固有的思维模式、传统的观念定式与特定的教育情景下产生的认知信息相对立,与一般常态教育要求相背离的对立情绪和行为意向。  相似文献   

11.
逆反心理,是人们对待事物的一种特殊态度,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因自身固有思维模式和传统的观念定式与特定的教育情景下产生的认知信息相对立、与一般常态教育要求相背离的对立情绪和行为意向。面对学生的这些表现,我常常一个人静静地思考,  相似文献   

12.
逆反心理又称受众逆向心理,属于情绪和态度的范畴。从本质上讲,逆反心理是指个体在接收信息或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因自身固有的思维模式、传统观念或受特定的信息背景或教育情境的影响而产生的一种认知对立、心理抵触和心理抗拒状态。这种特殊的心理现象.在青少年群体中表现得尤为突山。青少年有了逆反心理,在接受教育时,就会通过逆向思维而产生种种“障碍意志”,直接影响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13.
浅谈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汉芬 《广西教育》2009,(26):36-36
逆反心理是一种特殊的反对态度,指个体在接受外来的教育、规范、制约等刺激影响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与大多数人对立、与常理相悖的心理状态或情绪反应。它是一种内心的反向力量,对教育者有明显的“反控制”和“对抗”心理。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如果不加以有效地应对,对于学生的成长是极其不利的。以下笔者就初中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以及应对的策略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刘新奇 《职教论坛》2002,(20):51-51
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是在一定的外界因素的影响下,对教育者的教育和要求产生反感情绪,从而故意表现出与教育者的意志、愿望、要求背道而驰行为的一种心理状态。逆反心理是中学生常常表露出来的一种心理误区。要想有效地预防和消除中学生在德育过程中的逆反心理,除了应从教育学的角度去改进德育工作、提高德育工作者的教育素质之外,还必须特别注意针对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去采取相应的心理策略。根据笔者多年的中学德育实践和探索,预防和消除中学生在德育过程中的逆反心理,须从以下方面着手:一、应遵循的原则1.因势利导原则思想品德教育…  相似文献   

15.
徐吴英 《班主任》2005,(4):36-37
一、逆反心理的实质 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心理学认为逆反心理是表现为对一切外力予以排斥的意识和行为倾向.教育心理学家把逆反心理描述为人们对待事物的一种特殊态度,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因自身固有的思维模式和传统的观念定势与特定教育情景下产生的认知信息矛盾,与一般常态教育要求相背离的对立情绪和行为意向.在理解这一定义时,我们必须把握:  相似文献   

16.
郑确  戴月舟 《文教资料》2007,(35):128-129
逆反心理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产生和表现出来的对教育内容或教育者的抵制和对立,是青少年成长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本文拟从认知、情感和行为意向三个角度对逆反心理的实质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17.
本文根据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机制的理论,阐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逆反心理的概念,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逆反心理的具体表现形式与特点,并且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内容、教育形式、教育者、外在环境等五个维度出发分析了当代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中形成逆反心理的成因。  相似文献   

18.
逆反心理既是中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必然现象,也是中学教育必须重视的问题。对青春期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教育与引导可以从改变师长教育观念,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建设良好班级文化,开展针对性教育等措施着手。  相似文献   

19.
心理学认为,逆反心理是人们对待事物的一种特殊态度,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因自身固有的思维模式、传统的观念定式与特定的教育情景下产生的认知信息相对立,与一般常态教育要求相背离的对立情绪和行为意向.……  相似文献   

20.
逆反心理是当今中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应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善于运用切实可行的方法防止和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