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学校物质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继承性、标识性和选择性。学校物质文化对学生创造力开发有重要作用,可以唤醒学生的创造潜能,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动力。学校应着重物质文化建设与创新。  相似文献   

2.
学生反文化现象是指存在于学生文化中与学校主流文化相对立的一种文化,它所倡导的价值标准与行为规范是与学校倡导的主导价值(包括形式上的与实质上的主导价值)相悖的。学生反文化现象的流行,既影响着教育目标的实现,也阻碍着学校教育功能的正常发挥,更不利于学生的和谐发展。从教育学的角度,研究学生文化中的反文化现象对于构建健康、积极、和谐的学校文化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学校文化发展中的学生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尝试从学校文化发展的角度,来解释学生文化(这里的学生特指处于中学阶段的学生)是在特殊的学生群体中所形成的行为准则、学习态度、人生理想,它对于学生个性品质和社会规范的养成具有规范价值、导向价值、理想价值,并可以通过传承、体验和创造来深化学校文化发展中的学生文化,并对学校文化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4.
顾新颖 《辽宁教育》2010,(1):14-16,10
学生是学校最重要的主体,是学校存在与发展的核心。我们进行学校文化建设的目的就是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学生能够快乐地成长为有用之才。学生在其成长、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自身的身心特点及其相互间的作用,势必会形成自己特有的文化特征,这种相对独特的学校文化形态就是学生文化。而现代学校制度的建立、发展和不断完善,为我们进行学生文化建设提供了一方沃土。  相似文献   

5.
学校文化是"以校园为空间,以社会文化和民族文化为背景,以学校管理者和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在学校管理、教育教学、学生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形成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是一种独特的群体文化。"学校文化包涵校长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活动文化、环境文化等构成要素,其最高层次体现为学校精神,即校  相似文献   

6.
杨彬 《天津教育》2009,(1):37-38
学生是学校教育的主体。学生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亚文化和表征。学生体认并践行的文化中蕴含着青少年所特有的价值观、思维方式、生活经验和行为方式,是“个人社会化”的必要途径,不了解学生文化的本质特征和形成规律,不知道如何规范和引导学生文化,而孤立地谈学校文化建构,只会使学校文化建设流于形式化、口号化,难以激发起学生对本校文化的自觉认同和归属感。  相似文献   

7.
顾新颖 《教书育人》2009,(12):22-24
学生是学校最重要的主体,是学校存在与发展的核心。学生在其成长、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自身的身心特点及其相互间的作用,势必会形成特有的文化特征,这种相对独特的学校文化形态就是学生文化。现代学校制度的建立、发展和不断完善,为我们进行学生文化建设提供了一方沃土。  相似文献   

8.
<正>众所周知,学校文化主要是指在学校内部形成的全体成员共同拥有的独特的价值观、思想、作风和行为准则的总和。它包括学校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物质文化是提供给学生优美的环境,让学生充分接受美的熏陶,使学生自成高格;制度文化是构建系列的规章制度,形塑学生形象,规范学生行为,使得学生能够在健康的组织中生活;精神文化是通过办学理念、学校  相似文献   

9.
重视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寝室文化,丰富其生活,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是寄宿制学校建设的重要内容。而目前,农村寄宿制学校生活单调、枯燥,很难达到学生对寄宿生活文化的预期要求。要加强校园寝室文化建设,鼓励学生参与寝室文化活动,培养学生的积极生活态度。  相似文献   

10.
从文化学的视角来考察,学生文化是一种复杂的学校亚文化系统,具有过渡性、多元性、非正规性、开放性特征,形成于学生群体共同面临问题的解决办法、学校文化的价值延伸和教育结构中的各种矛盾,它对学生的个体发展、学校的教育和管理、学校文化乃至社会文化的繁荣、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的沟通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正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精神产品,构成了人的生活方式。文化建设就是要构建一种更为理想的、更加文明的生活方式。学校(本文主要指中小学校)里的基本人群有两类:一类是教师,一类是学生,教学活动是他们共同构筑的最基本的生活形态。学校文化建设主要是围绕这两类群体的基本实践活动而展开的。然而,在学校文化建设的研究与实践中,围绕教师和"教"的活动较多,而围绕学生及"学"的活动则显得稀疏。如何理解学生文化,如何加强学生文化建设,值得学校深入思考。一、学生文化的基本含义  相似文献   

12.
随着多元文化教育的深入发展,培育学生文化共生观成为课程目标。学生在学校的教育影响下形成对多元文化的认识、理解、关怀、包容,并在这一基础上引导自身行为的态度倾向与价值判断。以文化共生为教育的价值取向有其理论基础,并且课程培育学生文化共生观具有重要的价值和作用,学校培育学生文化共生观的策略应该围绕着课程改革、教师素养和学生自觉三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建设良好的班级文化是学校文化建设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突出精神文化、强化制度文化建设、加强物质文化建设和重视活动文化建设四个方面。班级文化建设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只有群体主动参与创造班级文化,才能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使学生获得创造的自由与发展的空间。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努力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班级文化是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和促进学生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4.
白芸 《上海教育》2002,(18):56-57
学生文化作为介于儿童世界和成人世界之间的一种文化现象,是学生从儿童迈向成年的一种过渡性的产物。它是儿童文化与成人文化相互妥协的产物。它对学生所产生的影晌也是非正式的.其中蕴涵着学生群体的价值和规范。从而形成一种隐性“环境”,影响着其中的每一个学生,使之在不知不觉中习得了这种文化。可以说,学生文化在不断增添隐陛课程的内容。其多样性和互补性的特征,是对学校主流文化的一种补充。  相似文献   

15.
专升本学生对学校的文化认同,因其群体特殊性,既存在时间上的不一致,又在认知的理解、情感的支持和行为的践行上存在差异。专升本学生对学校理念的满意度,是衡量学生学校文化认同观念大小的重要因素;本文在重新审视此种差异的基础上,从专升本学生个体和群体及学校三个层面分析出现文化认同问题的原因,进而反思、修正、重建自己的价值观念,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  相似文献   

16.
陈冬 《江苏教育》2014,(10):62-63
众所周知,学校文化主要是指在学校内部形成的全体成员共同拥有的独特的价值观、思想、作风和行为准则的总和。它包括学校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物质文化是提供给学生优美的环境,让学生充分接受美的熏陶,使学生自成高格;制度文化是构建系列的规章制度,形塑学生形象,规范学生行为,使得学生能够在健康的组织中生活;精神文化是通过办学理念、学校风气、教育哲学等精神意识影响学生,春风化雨。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与行为。由此可见,学校文化之要义就是通过环境打造、制度建设与精神陶冶来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学生永远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积极开展学校文化研究、探索学校文化建设新途径,已成为推动教育进步的巨大动力。自发结成的各类学生社团既是学校文化的一部分,也是学校文化的重要载体。充分了解学生社团组织对学校文化的影响、考察学生社团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学生社团促进学校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对学校文化建设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依据“新基础教育”研究性实践的经验,借鉴文化发展心理学和生态学的研究观点,本文着重探讨了以学生发展工作为主题的学校文化生态建构问题。学校文化生态建构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自我完善的价值取向。为实现这一核心目标,学校文化生态建构必须充分考虑儿童发展和文化运作的机制。敏锐觉察儿童发展的势头,顺势开发儿童潜能,将学生组织建成文化生态系统,让学生在文化活动中建构自己的发展。本文从学校文化生态组织、学校文化生态能源及功能、学校文化活动设计角度和主要活动形态几方面探讨了学校文化生态建构问题。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积极开展学校文化研究、探索学校文化建设新途径,已成为推动教育进步的巨大动力.自发结成的各类学生社团既是学校文化的一部分,也是学校文化的重要载体.充分了解学生社团组织对学校文化的影响、考察学生社团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学生社团促进学校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对学校文化建设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寄宿制学校的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适应寄宿制学校的文化生活是其取得良好教育效果和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关键。因此,处理好寄宿学生的文化适应问题是提高学生的校园文化适应性、办好寄宿制学校的重要方面。从研究农村寄宿制学校校园文化适应的必要性入手,分析了学生校园文化适应的具体类型,并从文化体系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学生自我意识培养等方面探讨了寄宿生校园文化适应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