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研究前提: 97回归前后,作为香港社会重新建构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香港传媒倍受关注。海内外的传播学者对于过渡期前后的香港媒介有过一些较深入的研究,得出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性的结论。之一是自过渡期起,直到回归以后,由于中国内地对香港的影响力的扩大,香港传媒对于中国内地的关注程度会不断提高;之二是97回归对香港的传媒生态会产生深远的影响;随着政治上的不明朗因素逐渐消除,公众会更认真地对待社会问题,因此需要媒介以更加严肃和全面客观的态度来报道新闻。①然而回归以后的香港传媒在处理重大新闻时其客观、严肃程度如何,  相似文献   

2.
院系动态     
暨南大学召开粤港传媒发展与文化交流研讨会本刊讯2月24日,粤港传媒发展与文化交流研讨会在暨南大学举行。参加此次研讨会的有来自香港多家媒体的40余名代表及国内传媒界与教育界的专家学者。此次会议的主要内容是向香港媒体介绍我国新闻改革的基本情况,让香港同行更深刻地了解  相似文献   

3.
让读者看得更快更真──记第二届海峡及香港新闻研讨会韩祝平中国记协主办的第二届海峡两岸及香港新闻研讨会,9月18日至23日在长江三峡的游轮上举行。70余位新闻界的代表深入地探讨了:怎样增加新闻媒介的可读、可视和可听性;通讯科技的发展对新闻传媒的影响和传...  相似文献   

4.
今年3月,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院长朱立教授被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系聘为客座教授,此后他每年都将定期到暨南大学进行学术交流。朱立教授长期从事新闻与传播学教育及研究,曾任《传播学报》(香港)、《新闻季刊》(台湾)、《亚洲传播学刊》(香港)的主编及国际中华传播学会会长,在海内外传播界享有声誉。受聘之日,朱教授在暨南大学作了一场精彩的演讲,题为《形象与传媒》。现将其演讲内容整理如下。希望读者借此对香港传播学者的观点有所了解,同时我们也期待深港传播学界的更广泛交流,以期推动新闻与传播研究的繁荣与发展。...  相似文献   

5.
李新  彭丹 《传媒观察》2005,(8):24-26
科技革命的迅速发展使得海量信息包围受众,今天受众面临的已经不是信息饥渴而是超出需求的信息冗余。很多传媒痛苦地发现受众的品牌忠诚度不断下降,他们的需求快速分解、转化,变得更难以捉摸.并且随时随地都有可能“移情别恋”选择新的传媒,导致传媒市场充满了变数,呈现出“各领风骚两三年”的局面,即使是历史悠久、发展势头良好的知名传媒,也需要强化品牌意识,形成长期、规范、有效的品牌塑造方案,创建真正适应市场竞争的传媒品牌,保特传媒的“基业长青”。  相似文献   

6.
从地缘和政治角度来说,香港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香港回归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然而由于香港长期处在英国的统治之下,她的文化和制度与祖国大陆有着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决定了香港要真正融入母亲的怀抱,还需要一个也许并不短暂的历程。文化和制度上难以及时对接,但是市场却在不断地交融。近年传媒产业的崛起,使香港媒体纷纷调整战略,借助回归以后有利的环境快速进军内地市场。“传媒回归”并非仅仅是经济行为,这种文化产业上的交流,也会加速两地文化融合的进程。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传播研究与传播研究的中国化──香港浸会大学朱立教授讲座摘要张咏,莫江华整理朱立教授,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院长。曾在台湾、香港长期居住,对两地传媒了解颇深,并致力于传播的现代化、本土化研究。去年十一月,朱立教授应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邀请,进行了...  相似文献   

8.
香港的传媒、政治和社会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归后的香港存在着影响传媒表现和运作的众多因素,本文认为再国族化、国际化和本土化是一个有助于分析香港传媒和政治变迁的框架,并以此框架分析了近两年来香港传媒如何响应重大社会和政治事件。在传媒和权力结构之间的关系外,香港的社会和经济转变等非非政治性的社会变迁也影响着香港传媒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美国华语电视的新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辰华 《新闻记者》2005,(11):50-53
据2005年6月19日的《纽约时报》报道,世界音乐电视公司(MTV World)即将在年底推出针对第二代美国华裔移民的MTV频道.节目与亚洲MTV频道不同,包括华语摇滚乐、香港流行歌曲和美国饶舌音乐等。而在此前的6月7日,美国少数族裔传媒团体新加州传媒(New California Media)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少数族裔人群偏好本族裔传媒,而华裔中更有近四成表示主要从华文传媒取得信息。不管是美国主流媒体对华裔市场的兴趣,  相似文献   

10.
谢骏 《新闻界》2000,(5):36-38
目前的香港,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保障下,香港新闻界一贯奉行的新闻自由观念与回归之前相比,没有什么改变,各传媒仍然进行自由运作,香港的公众仍然可以通过传媒获得大量的新资讯、新观念。但是另一方面也不可否认有些传媒或个人将新闻自由观念加以曲解和滥用,出现了许多有违道德与法治的现象;在香港这样一个企业化、股份化、多元化、国际化的大都市里面对这种种现象又各有各的态度和看法,很难趋于同一;但是呼吁抵制怪异现象,唤起良知,净化社会风气,加强法律管制又成为香港政府和广大市民的最为强烈的要求。   一、有…  相似文献   

11.
环球视听     
香港传媒的消闲功能香港是个多元化的国际大都会。一方面,每个礼拜天都有维多利亚公园“城市论坛”式的政治大辩论,主要街道的隔离栏上过几天就有一批新的口号与举行示威游行等通告的广告牌出现,用特区首脑董建华先生的话说,“香港太政治化了。”另一方面,享受、消闲、娱乐的氛围日浓,传媒的消闲功能没有比香港更突出的。香港媒体中,“八卦新闻”最吃香,如那些有一点点根据的马路新闻、演艺员的私生活,类似某女士未婚先育,总之,能够满足读者观众好奇心理的全算。有两种“新闻”是港台媒体常见的,一是有“爆炸性”效果的“政治新…  相似文献   

12.
徐建华 《新闻界》2005,(2):26-27
2004年12月22日,北青传媒股份有限公司(香港股票代码1000),正式在香港联交所挂牌交易。这是继2001年歌华有线成功登陆沪市后的又一中国上市传媒,也是内地传媒境外上市的第一股。  相似文献   

13.
香港传媒完全由市场导向,市场决定其生存状况,因此,传媒之间竞争残酷,记者之间竞争激烈。媒体的高度商业化,既带来了许多好处,也带来了许多问题。正如英国《泰晤士报》一位资深报人所说:“香港没有世界一流的报纸,却有一流的记者”。的确。香港记者的敬业精神令世人钦佩。由于研究的需要.笔者在香港接触过不少记者,发现他们身上有些长处值得内地记者学习;当然也有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注意.  相似文献   

14.
作为第四权力的新闻传媒如果没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肆意妄为,将传媒仅仅作为获取私利或者达到其他目的的工具,罔顾社会与公众利益,这将给社会带来极大的危害。2014年9月28日,香港爆发占领中环运动,传媒针对这次运动的报道一定程度上拉长了这次运动的周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香港民办传媒的社会责任感缺失严重。笔者身处深圳,能第一时间了解香港传媒的各项报道,本文分析了新闻传媒承担社会责任的必要性,而后再从香港占领中环运动发生以后的半个月香港传媒的表现分析香港传媒社会责任感的缺失。  相似文献   

15.
江玮  蔡尚伟 《新闻传播》2004,(10):4-5,22
在传媒产业化的初期,传媒作为产业的经济本质被理解为“影响力经济”,媒介所凝聚的受众的注意力资源是传媒经济的真正价值所在。“更通俗地说,传媒作为一项产业的市场价值在于,它能够在多大程度上保持它对于其目标受众的影响,并且这种对  相似文献   

16.
《新闻爱好者》2005,(11):9-9
香港的确很幸运,有一群敢发问的记、一片朝气勃勃的传媒景象。本地现有约50份日报和800份期刊.约100家国际传媒机构落户香港。新闻、资讯自由流通.是香港成功的一大基石。是这个亚洲国际都会极为重要的资产。美国总统杰弗逊曾说,若要美国在有政府没报纸、或有报纸没政府之间取舍.他会毫不犹疑选择报纸,杰弗逊不用面对这抉择,我们也不。在香港,我们有一个坚决维护资讯自由流通的政府。  相似文献   

17.
科技在传媒发展中已经由原来的辅助作用成为传媒发展的原动力,这一点在最近十年的传媒发展历程中越来越清晰地得到体现。尤其是在网络媒体,技术已经成为推动传媒体制变革的重要动力.更成为新一轮硎络媒体竞争的关键。只有内容与技术更加紧密地结台,特别要加强网站内容采编制作与技术研发改造的捆绑,只有紧随技术潮流而获得强大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8.
今年3月,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院长朱立教授被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系聘为客座教授,此后他每年都将定期到暨南大学进行学术交流。朱立教授长期从事新闻与传播学教育及研究,曾任《传播学报》(香港)、《新闻季刊》(台湾)、《亚洲传播学刊》(香港)的主编及国际中华传播学会会长,在海内外传播界享有声誉。受聘之日,朱教授在暨南大学作了一场精彩的演讲,题为《形象与传媒》。现将其演讲内容整理如下。希望读者借此对香港传播学者的观点有所了解,同时我们也期待深港传播学界的更广泛交流,以期推动新闻与传播研究的繁荣与发展。  相似文献   

19.
《出版经济》2005,(3):12-12
据香港《都市日报》报道,根据Metro International的年报显示,由于广告收入的不断增长,使《都市日报》成为全球增长最快最强劲的传媒机构。目前该集团在全球67个城市发行45个版本的免费报章,每日印刷数量高达620万份,每日读者人数更高达1500万人。  相似文献   

20.
香港“九七”回归与传媒运作态势谢骏1997年7月1日即将到来。这一天标志着香港一个多世纪以来作为英国殖民地的屈辱时代的终结,中国收回主权按照“一国两制”方针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开端。香港回归之后,传媒将会在传统和现实的连线上找寻自己的方位。长期以来,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