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3 毫秒
1.
去年,校教研组让我上《济南的冬天》的公开课。我在引导学生分析第三段时,向学生提问:“要是下大雪,济南的小山还这样美丽吗?”学生答道:“不会。”课后教研组召开的研讨会上,有老师说:“下大雪后的雪景也同样美丽嘛,毛泽东《沁园春·雪》中就有‘千里冰封’的壮观描写。”这是婉言对我设问的否定,当时其他老师未置可否。其实济南的小山是下小雪最美还是下大雪最美,只有具体分析课文,才能得出正确答案。课文开篇就以北平、伦敦、热带的冬天反衬、突出济南冬天的特点:“没有风声”,“有温晴的天气”,“是响晴的”,因而“真得…  相似文献   

2.
本单元突破口 本单元共四篇课文,其中《春》与《松鼠》是教读课文,《济南的冬天》和《桂林山水歌》属自读课文。这是一个诗文组合的自然景物单元,四篇课文皆为写景状物名篇。《春》绘春、赞春,使读者的心田也充满无限的春意。《济南的冬天》无丝毫严冬之感,肃杀之气,倒是给人温暖如春的美感。《松鼠》的作者抓特点,把“诗人喜欢”的小生灵说得如在眼前。《桂林山水歌》的作者满怀赤子深情,动情地歌唱桂  相似文献   

3.
结合新课标并使用整体阅读方法来解读初中课文《济南的冬天》,可发现作者多用温情的意象来描绘济南冬天温睛之景,营造出一种温婉的整体性语感.语言层面写的是济南的“温睛”,所要表达的是济南冬天的温情:“温睛”是所见的外象,是借以表现心象的客体和媒介;“温情”是心象(心灵感受),它蕴涵的是作家的主观情感、生命和人生感悟及审美感受。  相似文献   

4.
《济南的冬天》我已教过三轮,每次都是按部就班,不温不火。对这篇老课文的新解读,是从我第四次备课时的一个疑惑开始的:济南的冬天真的有那么温晴吗?于是进行“百度”,搜寻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5.
《济南的冬天》是老舍写的一篇优秀的散文。全文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作者用自己过去住地作对比,指出济南是个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的“宝地”。文章一开头,作者并不直接说济南的冬天如何好,而是远远地用北京、伦敦的冬天作对比,作陪衬,来说明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是响晴的”,以突出济南的冬天温暖、晴明。这一对比,又不是一般的空泛的叙述,而是从作者过去住地的亲自感受来说明:在北京,“冬天要是不刮大风,便是奇迹”,在伦敦,“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是怪事”。而这难见到的“奇迹”  相似文献   

6.
学习散文应着重体会散文景物描写中词语的准确性和生动性;能找出优美精辟的语句,理解它们的意思,体会其好处;同时能进行美文欣赏。了解课文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的方法和写景的层次。如《春》紧扣春天“新”、“美”、“充满活力”的特点,由宏观勾勒到微观描绘,展现了春的画卷;《济南的冬天》则扣住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由“山”  相似文献   

7.
初一册第五单元:自然景观[单元课文]《春》《济南的冬天》《松鼠》《桂林山水歌》(下面比较时均以课题首字代之)[知识点比较]1.内容比较。《春》着眼于“春”的特点,写的是春天和春意。《济》从俯瞰的角度,大手笔地描画了“温晴”“宝地”的山与水。《桂》以虚喻?..  相似文献   

8.
《济南的冬天》被选作初中语文材教之后,不少人撰文加以评价、分析,这对该文的教学是有帮助的。但是由于条件的限制,对《济南的冬天》的发表时间和出处,误传较多。有的说“本文写于1935年,当时作者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有的说“文章写于1935年,其间老舍正在青岛山东大学中文系任教。它是否是作者‘避国民党老爷们的炎威’在青岛《民报·避暑录话》上所作,或者是作者有感而发的回忆性文字,笔者手边无资料,不得而知”(《中学语文教学》1982.5)。针对这些误传,武汉师院中文系主办的《中学语文》在1982.4期上发表了谌忠恕同志的《读<济南的冬天>》一文,在山东大学中文系孟广来老师的帮助下,第一次较为准确地阐述了《济南的冬天》的发表时间和出处,指出“《济南的冬  相似文献   

9.
一、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试论语文课程三维目标与学生发展的关系。2.联系教学实践,论述“阅读是个性化行为”。二、分析题(每小题5分,共20分)运用新课程理念,分析以下教学案例。《济南的冬天》教学案例教师首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学生默读课文,勾画重要信息,教师总结学习重点,指出济南冬天最重要的特点是“温晴”。在第一自然段的教学中,教师仅仅要求学生理解“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一句中“声”字的妙处,理解作者老舍的语言特点。在学生概括第二自然段大意之后,教师要求学生讨论:“描写老城与突出济南冬天的‘温晴’有关吗?…  相似文献   

10.
师:说到北国冬天的时候,我们的脑海里总是浮现出呼啸的朔风、翻飞的狂雪、瑟瑟的枯枝、天寒地冻的画面,似乎萧条肃杀、严酷无情就是北方冬天的代名词.这一点,有柳宗元的诗为证.“天寒色青苍,北风叫枯桑.厚冰无裂文,短日有冷光.”有杜甫、白居易的诗为凭:“霜严衣带断,指直不得结;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李白更是将北方的奇寒夸张、渲染到了极致:“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其实,在中国北方有一个城市叫济南,冬天里没有呼啸的寒风,却有着无限的温暖;那水不但不结冰,反倒冒着点热气;那里的冬天非但没有一副严酷的面孔,反而是那么的笑容可掬.济南的冬天很美,老舍笔下的《济南的冬天》更美,今天我们一起感受一下老舍笔下的济南冬天之美.下面我们进入学习的第一个环节——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相似文献   

11.
【课文品读】 《济南的冬天》妙在哪里? 妙在由议而叙 请欣赏《济南的冬天》第一段: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像我,  相似文献   

12.
老舍的名作《济南的冬天》属于传统篇目,但它出现在新课标统摄下的新教材上,教学设计是否该有一点新的突破呢?我把目光投向了一直居于“幕后”的课后练习(人教版),发现它也有了新面貌:1.假设要给一个从没到过济南的人讲讲济南美丽的冬天,参照课文,你将分哪几个方面讲?着重讲哪些精彩的片段?2.课文中多处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仔细揣摩下面几个句子,品味拟人的写法好在哪里。3.在小组或班上向大家说说你家乡的冬天是什么样子,再借鉴课文的某些写法,将你家乡冬天最有特点的景物写出来,字数不限。这三个练习有着各自的内容指向:练习1主要是引…  相似文献   

13.
朱熹说,读书,须是知贯通处。整体感知课文的效果如何,就要看能否迅速捕捉贯通处,也就是说是否很快地辨别和筛选提示全文内容的重要信息。整体感知课文常见的重要信息有以下两种:  一、课文的标题是整体感知课文的关键信息之一。 许多课文的标题点明了话题范围,如《济南的冬天》、《海滨仲夏夜》,时间地点非常明确,读了标题就可知其大意。有的标题直接点明作者的观点,如《热爱生命》。也有比较费解的,如《提醒幸福》的“提醒”是珍惜的意思,“幸福”指的是“心灵的感受”,需要联系全文的内容才能明白作者的特定含意。有的标题…  相似文献   

14.
联想与想像是写作的“双翼”,学生写好作文离不开联想与想像。联想能够使学生作文不拘泥于所写的狭小范围,充分调动学生平时的生活积累,把要写的事物表达得生动活泼。叶圣陶曾说:“训练学生写作,必须注重于倾吐他们的积累。”课堂上,教师可以从生活习性、情绪体验等方面,启发学生进行相关甚至反向联想,调节学生生活和知识积累,串连他们的知识,培养其联想能力。如教《济南的冬天》时,教师可让他们联想一下本地的冬天以及到过的旅游地的冬天,然后与课文比较,从而了解济南冬天特有的魅力,体会作者选材角度的独特。想像越丰富越奇特,就越能让作…  相似文献   

15.
老舍先生在优美的写景散文《济南的冬天》中描绘了济南的冬天“温晴”而又山秀水清的特点,抒发了对祖国锦绣山河的异常深厚的热爱之情,把冬天的济南写得生机勃勃,色彩缤纷,令人赏心悦目。为了克服教学环节的松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们打算用一课时教完这篇课文,重点引导学生学习其中景物描写的手法。我们安排的教学环节如下:一、紧扣文题,简要介绍济南,导入新课。济南是一个古老的城市,东,西、南三面有小山环绕,北面濒临黄河,象个盆地。济南又地处丘陵和平原的交接地带,无数清泉涌出地面,素有“泉城”之称,其中以趵  相似文献   

16.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重点学习描写自然景物的古今诗文。单元提示、课文前提示和课文后的“研讨与练习”中反复强调要品味诗文优美的语言,揣摩、欣赏精彩句段和词语并摘抄积累。因此,感知和理解美的语言和语言的美,是单元的教学重点。而感知课文的美情美意要通过赏析语言美来进行,因而可以说,语言是引领读者的感知力、领悟力以通往课文的艺术世界的桥梁。这就启示我们:可以品味优美语言为切入口,探求课文内蕴,感受作品情感。《春》与《济南的冬天》都是传统课文,都是写景抒情散文中的精品。教学中更要发掘其语言美的特质,用自由、…  相似文献   

17.
1987年第9期的关于《济南的冬天》的阅读指导中(见第32面),有一段对课文的随意的、不准确的评析。评析的对象是“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微微露出点粉色”这么一段文字。评析者写道:“济南的雪,作者先后比拟成日本护士头戴的白帽;带水纹的花衣;害羞的少女。……。”  相似文献   

18.
优美的散文,其语言恰似优美的音乐。老舍的《济南的冬天》,那千锤百炼的艺术语言,将济南的冬天描绘得维妙维肖,极富有乐感,给人的感觉似在欣赏一曲动人的音乐。 说它的语言美似音乐,是因为此文的语言读起来琅琅上口,富有韵味和音响,就似琴键演奏出优美的曲调一样。如文章的开头几句,“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这二组结构相同的句式,有层次,有节奏,有韵律,最后一句则奏出了柔美的强音:“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作者运用了对比手法,突出了济南冬天的特点——响晴。如“北方”与“伦敦”,“奇迹”与“怪事”,“风声”与“响晴”,使语言的韵律和谐,抑扬顿挫。加上字句长短的巧妙安排,使语言悦耳动听,音乐感极强。  相似文献   

19.
《济南的冬天》是老舍先生的著名散文。其组织结构,一般认为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第一自然段,从感觉角度总括了济南的冬天“没有风声”“响晴”“温晴”的特点。第二部分为第二至第五自然段,具体描绘了济南冬天的三幅图景——全景图,山景图,水景图。第三部分为第六自然段,总结全文。  相似文献   

20.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三篇课文都呈现给读者一个封闭的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