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文章分析新时期黔北文学柔美与雄奇两种风格,剖析黔北民众的性格底色和性格转换,阐述黔北作家对小说艺术的追求。  相似文献   

2.
桐梓位于黔北,历史久远。据考古发掘证明,早在旧石器时代,“桐梓人”就生息于此。然明朝以前,桐梓建置,变迁恒异,直至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始建桐梓县,隶属四川,清雍六年(1728),改隶贵州。黔北地区早在汉代就有文教活动。据《尔雅·犍为文学注》载:“犍为郡文学卒史臣舍人。汉武帝时待诏。”舍人在汉武帝时掌管遵义地区文化教育,并在此传播儒家经典,著  相似文献   

3.
川盐入黔是贵州用盐的主要途径,它不仅解决了贵州的食盐问题,而且打破了黔北闭塞状况,加快了该地区对外开放的步伐,带动了沿岸交通运输业、酿酒业、采矿业等的发展,推动了黔北城镇化进程,对促进黔北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而川盐入黔的形式随着社会的变化而不断变迁,文章论述了川盐入黔的历史变迁及其对黔北社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刘丽 《教育文化论坛》2011,3(6):108-111
黔北民间文学中有丰富的民间教育资源。黔北民歌是黔北民间文学的主要样式,其中所表现的道德教育、知识教育,对民间道德、习俗、品质、意志、审美、个性、思维方式的形成和民族心理的塑造都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对今天的教育也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傩文化是一种古老的文化现象,在黔北农村有着广阔的市场。要发掘其文化意义及对黔北农村的影响,就需要进行大量的实地考察和调研。通过对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不同坛班的考察,足见傩文化形式所隐含的是黔北农民的生存模式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6.
论文通过分析石定1980年-1990年之间的文学创作,认为石定的小说描摹出了上世纪末黔北农村变化的历程,刻画出黔北农民心灵变迁的轨迹。石定的作品雅致纯净、天然灵动,是一幅幅打下时代印迹的水墨丹青。  相似文献   

7.
明清时期黔北皇木采运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黔北地区自古素有“宜林山国”之称,在明清时期,由于朝廷大规模的修建宫殿、建造园林、营建陵墓等所需,屡次对黔北地区的楠木等名贵木材进行采运,导致黔北地区的森林资源遭到破坏,为我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历史教训。  相似文献   

8.
在全球经济文化一体化的今天,文化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决定了经济的发展。找准黔北文化与黔北经济发展临界点,对文化环境进行分析,找出地方文化的特质与产业特性顺逆关系,使地域与产业之间的文化态势精确地得以呈现。使文化产业的发展、变革有更明确的方向。从而促进地方性特色的文化产生,让黔北文化促进黔北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黔北俗语数量大,品种多,层次和内容非常丰富,它们充分表现出黔北民间对各种关系诸如社会关系、人际关系和文化关系复杂多面的认识。黔北是一方四汇之地,四方移民及其风俗,通过其对立矛盾俗语的联结、济泄、转化、融合,最终完成其艰难的超越。  相似文献   

10.
韩滔 《毕节学院学报》2012,30(7):108-113
"吃油茶"是黔北地区民间流传已久的一种生活习俗,作为一种饮食文化,它的产生、发展、存在形态以及长期存在于人民群众生活中的原因和价值值得探究。而作为一种地域文化个性,油茶又蕴含了黔北独特的人文风情及文化心理,同时成为黔北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它的深入研究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1.
孔繁春的中篇小说《石幺爸》主要叙写了石匠石幺爸漫长坎坷的一生。作品通过石幺爸的恋爱、婚姻和家庭生活,从一个侧面显示了时代巨变所引发的城乡阵痛,展示了"空巢的故乡"、"漂泊的远方"、"失落的天堂"等现实内容;通过"隐性的亮光",展示了亲情的可贵和人性的美好。小说思想内容及表现手法的成败得失,可以为地方作家创作和黔北文学的繁荣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黔北仡佬族体育文化的相关概述入手,着重分析了黔北仡佬族民俗体育文化的发展现状以及发展影响因素,并提出了黔北仡佬族民俗体育文化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3.
川南黔北地区是今天中同白酒的最重要产区。川南黔北名酒区的形成是以这个地区内独特的自然、文化等资源背景为前提的。酒文化作为该地区重要特色文化,具有独特性、稳定性与多样性特征。这些特性的形成与该地区优良产酒自然条件、民间尚酒氛刚、稳定宽松酒业政策和酿造科技密不可分。在历史时期发展的过程巾,这个地区酒文化义受到外来文化、政策方面的影响得以强化。反过来,这个名酒地区的形成对川南黔北区域内建筑艺术、文化景观方面产生重大影响,也成为川南黔北地区传统文化认同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文化的概念丰富复杂,经济的形态千变万化,文化与经济的联系密不可分。贵州有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独一无二的物产资源、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观,但长期以来文化与经济的发展相对滞后。改革浪潮冲击下的贵州利用自身优势正在崛起,文学成为文化与经济的良性媒介和隐性桥梁。黔北的发展与革新是整个贵州现代化的缩影。  相似文献   

15.
抗战爆发后,作为大后方之一的黔北地区,一批近代工业兴办起来,城区商店林立,工商业获得了较大的发展。这是在抗日战争这一特定背景下受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黔北工商业在抗战时期的发展,无论是对于当时的抗战形势,还是对黔北当时及以后的经济社会发展都有着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6.
黔北遵义,秦属巴郡,汉归牂牁,唐名播州,从元代改称播州军民宣抚司隶四川行省,明代一度属贵州,后又隶四川。至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又划入贵州布政司。遵义历史上长期归四川辖制,是古代黔地通往中原的桥梁,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因而开化较早。上溯两汉时期,著名学者舍人、盛览、尹珍等就成为黔北文化的开山,在传播中原文化上作出了显著成绩,下迄清代中后期,郑珍、莫友芝、黎庶昌等一大批遵义名贤,在黔北文化的继承  相似文献   

17.
小说《乌鸦停在黑瓦上》以作家自己独特的生命体验,揭示了黔北农村普通人的生存状态,承载了苦难与死亡这一文学主题.小说的叙事凸显了作家的哲学思考:既然现世之恶无从逃离,人生之痛苦无法解脱,死亡也无法避免,那就只有承担、接纳和体验.  相似文献   

18.
黔北仡佬族傩戏傩文化来源于民间,是重要的民俗事象,同时傩戏傩文化也以不同的形式融于黔北仡佬族节庆习俗、诞生礼仪、婚嫁习俗、丧葬礼仪等民俗活动中,成为仡佬族人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民俗与傩戏傩文化的关系中,体现出黔北仡佬族人多神崇拜的自然观和庄重的生死观。  相似文献   

19.
何婧媛 《海外英语》2020,(7):122-123
黔北茶文化不仅是贵州民族文化的中的瑰宝,也是中国茶文化宝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茶文化是制茶、烹茶、饮茶的文化,作为中国饮食文化的一部分,茶文化已广泛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密切结合民间习俗、民族传统,同时与儒家、道家、禅宗等思想相互融合,不仅能够体现一个地区的历史底蕴与经济价值,也是生活方式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构成形式.该文旨在搜集并统计黔北茶文化外宣翻译的相关语料,考查并梳理其现状、发展趋势与特点;其次,从翻译理论的视角对所搜集的语料深入分析与评估,研究译本中所体现的茶文化翻译常见问题;再通过语料分析中所得出的结论,从整体上分析当前黔北茶文化外宣翻译研究的空白与不足;最后综合以上三个部分的研究结果,对当前黔北茶文化外宣翻译中的问题源头进行深入探讨,并寻求解决之道,为茶文化外宣文本翻译实践提供借鉴,以促进黔北地区以及我国茶文化的有效译介和传播.  相似文献   

20.
海龙屯,旧名海龙囤,古名龙岩囤,位于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高坪镇白沙村龙岩山上,是宋、明时期西南播州杨氏土司文化的重要遗存。具有险、雄、奇的地理特征,体现了冷兵器时代据险以抗强敌的军事防御思想,是八百年黔北土司文化的物化表现。其地名有着特定的历史地理内涵,反映了黔北特殊的自然和人文地理景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