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诗歌意象语言以日常语言为基础,其审美价值的实现须借助于日常语言的概念意义,但它又不同于日常语言,是对日常语言语音、语义、语法等方面的审美变异,这种审美变异突出表现在承担诗歌意象语言主体的意象词语与形容词、动词等之间搭配的超常性上.  相似文献   

2.
小说叙事的时序变异主要表现为倒叙、预叙和无时性叙述三种方式。在具体的小说文本中 ,叙事时序的变异有其不同的存在形态 ,各种存在形态又各有其独特的审美功能。  相似文献   

3.
小说叙事的时序变异主要表现为倒叙、预叙和无时性叙述三种方式。在具体的小说本中,叙事时序的变异有其不同的存在形态,各种存在形态又各有其独特的审美功能。  相似文献   

4.
一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它有其独特的抒情方式。这种抒情方式影响着诗人对语言形式的选择和运用。英国诗人雪莱说过:“诗使它触及的一切变形。”这种“变形”,实际上是诗人根据自己的主观意识,对语言符号实现其审美变异,使常规语言在他们笔下被强化、浓缩、颠倒、扭曲、断裂等,从而将普通语言符号转化为诗中的艺术符号。这种经过诗人改造,变异  相似文献   

5.
在当前的语文教育改革中,一谈到审美教育,许多教师便联想到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许许多多光辉高大的正面人的形象,而忽视了教材中许多个性鲜明、形象生动的变异人物。我认为这些变异人物同样值得我们教育者关注,也同样具有审美意义和审美价值。本文拟从阅读与写作两个角度就什么是变异人物,解读变异人物有何价值,以及如何在写作中刻画变异人物这三个方面谈一谈。  相似文献   

6.
网络传播使文学阅读、接受方式发生了由限制到非限制的变化。由于文学传播环境及文学阅读接受方式的变化,文学接受主体的心态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正统心态的潜隐和审美心态的变异。  相似文献   

7.
本文针对电影序幕中的回忆方式 ,作一番审美分析。包括电影回忆的技巧性的审美和其他几个方面的审美 ,试述电影利用这种叙述方式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8.
艺术语言作为一种变异语言,其模糊性是由言说客体的模糊性、言说主体的审美情趣的模糊性和接受者的审美能力及审美的模糊性决定的。艺术语言模糊性受传统思维方式影响至深,而艺术思维的形象性是以神话思维的混沌性为基础的,心象思维作为艺术思维的一种具体形式,心象思维的模糊性就映射在艺术思维中,以艺术思维为底色的艺术语言必然带有模糊性。  相似文献   

9.
网络艺术已日渐形成自己的后审美范式,即虚拟现实的符号审美、在线交互的活性审美和游戏世界的快乐审美。这些艺术审美方式的变异是后现代主义文化逻辑在网络时代的必然延伸。  相似文献   

10.
论审美的社会传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社会学角度,对审美的社会传播的定义和特点作了阐释,着重剖析审美传播过程的因素和内容,并对传播中审美价值变异的现象、本质及意义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委婉语是人类语言使用过程中的一个普遍现象,是各种文化中都存在的一种表达方式.委婉语的使用是由人类共通的趋关心理所致,具有相当的美学价值.各民族独特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观念又决定了英汉委婉语之间的巨大差异.委婉语的使用会随着人类审美意识的变化而变化.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的精神生活也焕然一新。随着大众价值观的变更,在审美领域便有审美新潮的不断涌动与审美风尚的巨大变迁,而这些变化,又将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推动社会变革,改变人们的日常生活,使审美进一步走向大众。这一切变迁既随世界潮流,又不乏鲜明的本土特色,给当代美学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传统社会体系中,作为审美客体的奇服,一直处于被忽视审美需求的范畴之中。文章从奇服的客观社会性入手,进而从四个方面探讨了其功利价值、精神价值、本体价值、接受价值,从而说明中国古代奇服审美价值内涵的丰富与深刻及讨论其审美意义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4.
美学语言学理论与翻译实践的结合是培养翻译美感的有效途径;美学语言学理论研究与翻译实践交融的过程,使翻译实践成为更具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的语言活动过程,增强人们对于语言美和言语美的自觉性、创造性和欣赏性.  相似文献   

15.
审美范畴是特定美学体系的组织细胞。“意象”是中国传统美学重要的范畴之一,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中国传统美学的精神。然而,在当下消费型的审美文化中,“仿像”却对它进行着不断的消解。在“意象”与“仿像”的比较中来谈两种不同的审美活动给审美主体所带来的境遇上的转变,并从中思考传统与当下的张力关系。  相似文献   

16.
文言文作为审美载体,积淀着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文言文教学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方面有其独特的作用: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可以丰富学生的审美想象能力,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可以激发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相似文献   

17.
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视角切入,分析了当前消费领域中的审美化倾向,认为消费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所表现出的审美化倾向是美学和艺术向生活的深层次扩展和渗透。审美化消费是一种审美经济价值生成的新的消费模式。审美化消费的本质是人的审美权利的获得扩展。  相似文献   

18.
论审美代码     
审美代码是具备感性特征与可知解性的符号或形式。审美代码承载着多种层面的审美信息而成为与人的感性存在和本体存在密切联结的对象或客体。审美代码的符号蕴含包括:1.作为审美对象它是非本体的;2.作为经验的载体它唤起审美体验;3.作为价值赋予所成之本体它又是非对象的。  相似文献   

19.
当代中国审美文化给受众带来选择的自由和享受的自主时,对精神主体(价值世界)不断冲击和消解,尤其是大众审美文化和后现代主义审美文化,物欲化、享乐化、浅表化日益凸现。大众的价值心理、审美行为出现了审美趣味庸俗化、审美理想空虚化、审美追求迷惘化的倾向。时代呼唤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审美教育的实质乃是对健康人性的唤醒,确立人的主体性,使人成为人,拥有健康的精神世界,获得内心的真正自由。审美教育能够重新唤醒人们的判断力,恢复人们对审美价值的信念,重新激起人们对价值规范和价值理想的追求。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现代学科体系的规范和建立,是在西学的影响之下产生、发展的,西方的审美现代性给予中国现代以来的美学建设和社会启蒙以巨大的理论价值.当西方的异质资源面临本土化和中国传统,当系统的理论知识与学科体系冲击传统的“诗文评”言说方式,内在的张力性差异就无可避免地产生了.从朱光潜美学而言,从美感体验到艺术化人生、从感性直观到从形象中得解脱这一美学体系正是处在中国现代美学转型期的“风口浪尖”之上,是中西差异的典型代表.探求西方审美现代性与中国启蒙美学之间的差异,进而发掘朱光潜美学理论中的审美独立与审美超越之间的胶着和张力,将给现代美学的建设带来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