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是一名部队档案员。最初,我是从接手过来的那一大堆档案书刊中了解到我党我军档案工作的优良传统,深切领悟到周总理关于档案工作者要学习司马迁和江总书记“我们一定要对子孙后代负责”谆谆教诲的深刻涵义。记得前任老李曾针对我“打退堂鼓”的思想说过一段话。他说:“革命军队就象一台高速运转的机器,我们档案工作者可能就是这台机器上的某个零件,如果你、我、他都不愿充当这个零件,那这机器还要不要正常运转!”他的这番话对我来说份量很重,在我心里烙下了深深的印记,使我的思想认识得到一次“淬火”和升华。我在十四年中曾因工…  相似文献   

2.
我主张每个编辑都建立编辑档案。这档案当然不是人事档案,也不是书稿档案,而是编辑在伏案工作时积累起来的文书档案。我想,真正的有心人,真正以编辑作为事业的人,总多少要有点自己的工作记载。我的实践告诉我,有没有这样的档案积累大不一样,从长远着想,建立编辑档案,更是搞好编辑工作,提高编辑素质非要不可的。现在我已经积累了六十余袋编辑档案。也许那收破烂的凭他那比秤还准的眼力,会估一下说:“五十斤,给你八元钱吧?”而我哩,却视之如宝贝。它真有点什么价值没有呢?  相似文献   

3.
0001 理明《浙江档案》1989年第8期目前,在我们档案部门存在一种较为流行的观点,“开放档案低效论”,我并不完全赞同这种观点。其一,档案利用率是衡量开放档案深度和成果的一项标准,但不是唯一标准。影响档案利用率的因素很多。开放档案之前,我国档案部门曾出现过  相似文献   

4.
虽然不是档案专业毕业,一踏上工作岗位,我就被分配在江苏省肿瘤医院院办从事档案工作,这也许就是和档案工作的一种缘分吧。工作16年以来,我得到了许多人的帮助,其中既有领导,又有同事。还有最让我不能忘记的老师——何蕴宁。  相似文献   

5.
史君 《西安档案》2007,(4):13-14
我于1997年3月调入碑林区档案局工作,档案工作对我来讲是一门新的学问,虽说在学校时,我曾在教导处管理过一段档案,可那只是一些学生档案,现在面对的是全区的档案,面宽、种类多,那时我压根就不知道有一部《档案法》。还是1997年9月5Et碑林区档案局接到西安市档案局关于开展纪念《档案法》颁布10周年的文件,碑林区档案局按照西安市档案局的要求,[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我曾经感到档案工作是那么枯燥无味,甚至产生离开档案部门的思想,但是12午后的今天,我已经深深地爱上了我的档案工作。记得我刚到档案局时,看到档案局的同志们不是翻档……  相似文献   

7.
我最初认识严永官是以文会友。说来话长,那是我看了发表于《吉林档案》1991年第2期上的《名难符实——评〈文书档案管理学基础〉》一史后,才开始知道上海奉贤有个敢于直言的严永官。以后,在我的阅读活动中就经常看到严永官写的论义.印象逐步加深。真正面识是在2002年6月我调入上海大学档案学系以后的事。2005年11月16日,由于工作原冈再次来到奉贤区档案馆.有幸得到并阅读了严永官自编的《档案工作文集》。  相似文献   

8.
一份美丽的档案英坤经年之后的一个夏日,当我在斜阳晚霞的余晖里,凝望着手中那一份厚厚的,铺满密密麻麻的数字、符号的档案时,心潮久久不能平息。这是我青春的档案呵……那时,我刚刚踏上兰台之路,领导派我以见习档案员的身份参加地下矿藏勘测队。至今我仍固执地认为...  相似文献   

9.
我家里珍藏着一本相册,那是我出嫁时最有价值的嫁妆。每每看它,心中便掀起波澜,那是我的人生档案.是人生的真情体验。  相似文献   

10.
<正>我是一个刚步入档案行业一年时间的兰台新人,所以现在我想以一个新人的角度结合自身的一些感悟来谈谈我所理解的兰台精神。说起档案,其实我并不陌生,在读研究生期间,为撰写毕业论文曾在成都市档案馆连续枯坐过两三个月,查阅了大量的民国档案。那发黄的纸张,那特殊的气味,还有那温馨的服务,都让我至今难忘。但是那时的  相似文献   

11.
拜读了杨玉昆先生的“档案管理低价毋庸质疑”一文后,(详见《新上海档案》2004年第8期),作为一个档案专业毕业生,一个工作近十年的“老档案”,笔者心中很不是滋味,有几句话如在喉之鲠不吐不快。  相似文献   

12.
《北京档案》2005,(10):39-39
注意力经济,也称“眼球经济”,虽然源于网络经济,但适应于各行各业,同样也适应于面临激烈挑战的档案事业。2005年第8期《湖北档案》何屹的章指出,档案信息资源在当伉信息时代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档案部门缺的不是信息,而是注意力。为了赢得注意力,档案部门应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努力:  相似文献   

13.
蒋廷黻:局内的局外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本文是他为赴美进修的中国档案工作者所作讲座的发言稿。一、蒋廷:局内的局外人蒋廷并不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但他对我来说并不陌生,我和他相伴了至少20年。60年代末70年代初我还是一名研究生,那时中华人民共和国还是我这一代学者的研究禁区,我开始对19世纪90年代出生的那一代人产生兴趣,特别是那些离开中国赴欧美接受教育,而后又带着救国使命回国的人。蒋廷敝1911—1922年生活在美国,1914年他高中毕业于密苏里州帕克维尔(Parkville)市派克学堂,1918年在奥伯林学院获心理学学士学位,1923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  相似文献   

14.
关于档案,我一直以为,那不过是一堆发黄发霉的老书;关于档案工作,我一直以为,那不过是一群昏昏欲睡的大妈守着旧书打磕睡;关于档案与生活,我一直以为,那不过是信息时代两个永远无法相切相交的圆。  相似文献   

15.
<正>光阴荏苒,转眼十度寒暑。十年前,我与档案结缘,那是怎样的一种情结!十年中我与档案结下了深深的情缘。十年的探索、十年的工作实践,使我对档案工作有了更深、更进一步的理解和认识,并从工作中不断体会出档案所承载的神圣历史使命,在经历和参与中感悟着,档案带给我的痛与快乐,档案已成为我生活乃至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记得第一次走进档案室,面对满溢,汗牛充栋的档案史料,我深感任重道远,档案  相似文献   

16.
退休以后     
长期做档案工作的人,可能都对自己的兰台岁月难以忘怀。就象我,在档案部门工作了38年,虽然没有攀登高峰的辉煌,也没有创造奇迹的欢乐,但是退休以后,也常常打开记忆的心扉,回味与咀嚼那兰台岁月的忧欢苦乐。这可能就是我的档案情结吧。我退休以后,多次回到单位,到我工作过的地方寻觅我几十年兰台耕耘的足迹。我30年前收集整理归档的案卷依然排在架上,只是因为岁月的流逝,卷皮纸都已泛黄;卡片柜里,当年我编的那些卡片,也因为翻阅的次数太多,边角已经起毛。主任的桌上,摆着一本我5年前编写的《大事记》,她告诉我,已完成…  相似文献   

17.
初识档案,是1990年。那一年我(末排右二)16岁,中考成绩不错。遵照父母“农家孩子早跳龙门”的意愿,我最终放弃上本市一所省重点高中的打算,同意上中专。报志愿时,父亲在多方征求意见和反复思量后,为我选择了安徽省合肥市经济管理学校,学习档案管理专业。原因有二:一是公费,自己负担费用少;更主要是专业冷,学得人少,毕业后好分配,极有可能进县城当干部。当时我对“档案”的了解,只是认识这两个字而已。我之所以同意父亲的选择,是因为学校在省城———合肥。后来我得知,同学们当初对档案的了解与我相似,学这门专业,…  相似文献   

18.
我感觉,《北京档案》这些年总的来看,是上升的趋势.我这些年不怎么教书了,可还有不少的学生经常问我这个问题呀、那类文章的,所以我还经常看些档案报刊什么的.我是比较愿意看《北京档案》的,我过去给研究生开的参考书目里面,选自《北京档案》上的文章比例相对来说比较大,这个刊物确实办得比较好.  相似文献   

19.
性格直爽、喜欢叽叽喳喳的我,十九岁涉足兰台至今三十年有余。从一个花季少女到年近半百的“半老徐娘”,年复一年虽然平凡,但感到充实。遇到困难和挫折,要说从未动摇那是假话,但理智与信念终占上峰,因为我热爱档案工作,今生今世我无怨无悔。[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我在大学学的是档案专业.又做了19年档案工作.最了解档案积累工作的灵魂——齐全、完整、准确。因此我在积累家庭档案时.不是被动地自然形成什么就积累什么,而是主动地去形成、去收集,力求齐全、完整。我的家庭档案就是我的家庭生活真实、完整的历史记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