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民粹主义作为落后农民国度的特有现象,是俄国农奴制度走向危机和资本主义薄弱发展的产物.俄国民粹主义的共同特征是信仰和崇尚“人民”,对资本主义怀有厌恶和恐惧,企图通过被理想化的农村公社,跳过资本主义。“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民粹主义是俄国先进知识分子对社会发展道路的一种尝试.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恩格斯在考察了世界各国历史过程之后,曾经提出某些落后国家。非资本主义发展”的可能性。但是,由于当时的历史条件限制,他们提出的这一设想没有变成现实。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首先在俄国成功地解决了落后国家进入社会主义的问题,并在总结俄国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落后民族和国家“非资本主义发展”的可能性和现实性问题。列宁的“非资本主义发展”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跨越”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他不仅提出落后民族和国家“非资本主义发展”的可能性,而且全面、具体地提出了如何实现“非资本主义发展”的方法和步骤问题,从而把“非资本主义发展”理论变成了指导落后国家进行革命的完整的理论体系。列宁的“非资本主义发展”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的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3.
民粹主义最先产生于十九世纪六十至七十年代的俄国,它的基本思想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主张跳越资本主义阶段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凡持有上述观点的派别皆称为民粹派。但随着时代、国度的不同,民粹派的阶级基础、实质和历史作用也不一样,呈现出异常复杂的情况。  相似文献   

4.
迈斯纳在《列宁主义和毛泽东主义:中国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若干民粹主义观点》一文中,以俄国民粹主义为蓝本,列举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及毛泽东赞扬农民阶级的其他相关文章,认为民粹主义是毛泽东思想的意识潜流显现,文章通过对毛泽东“亲农”非“轻工”思想,毛泽东对知识分子和群众教学相长关系的态度,以及毛泽东关于马克思主义本体论意识显现的阐述,为迈斯纳在文中的观点提出了几点质疑。  相似文献   

5.
列宁曾经高度评价了孙中山的民主主义精神,指出“孙中山纲领的每一行都渗透了战斗的、真诚的民主主义”。同时也认为,孙中山“同俄国民粹主义者十分相似,以致基本思想和许多说话都完全相同”。列宁这一论断,解放以来在我国研究孙中山生平与思想的论著中,经常被当作经典性的结论和分析问题的立论依据。几乎全部认为孙中山的旧民生主义(以下简称民生主义)具有“民粹主义的色彩”.此种观点是否正确,有待商榷.(一)认为旧民生主义具有民粹主义色彩的同志的一个重要理由,就是民粹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在俄  相似文献   

6.
民粹主义是十九世纪中叶在俄国出现的一个带有浓厚空想社会主义色彩的小资产阶级思想流派,是俄国长期经济落后,农民小生产者占优势这样一个历史时代特有的产物.民粹主义经历了一段漫长的形成、发展和衰落的时期,在俄国历史上产生过举足轻重的影响.本文对这一历程依次展开简要论述,以加深我们对民粹主义的认识和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一)导言列宁所著“俄国资本主义底发展”一书,於一八九九年初版问世。这是一本杰出的著作,其中根据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根据大量统计资料的分析,对改革后的俄国,於十九世纪最后三十年来,农业中和工业中资本主义的具体发展方式,作了一个多方面的渊博的说明。同时,列宁此书是战斗性和论战性的。它是为了反对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在俄国革命知识份子和工人阶级当中相当流行过的民粹派观点和“理论”的。民粹派否认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忽视无产阶级这支主要的革命力量。他们硬说,俄国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不是通过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工人阶级与农民联盟的革命斗争,而是通过发展农村公社,民粹派把农村公社理想化了,并认为它是社会主义的“萌芽”。民粹派对马克思主义者进行了激烈的斗争,他们的观点阻碍着俄国革命运动的发展,因此俄国马克思主义者当时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揭露民粹派的观点在科学上不能立足,指出这种观点对革命事业的危害。这一任务,列宁在其所著‘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党人?’一书(一八八四年)中出色地完成了。在这本书中,列宁给了民粹派以致命的打击,揭穿了他们假装人民之友,实际上反对人民的本来面目。而在‘俄国资本主义底发展’一书中,列宁则完成了从思想上粉碎民粹派的任务。  相似文献   

8.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在俄国革命舞台上活动的主要是民粹派。民粹主义是十九世纪中叶在俄国出现的一种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思潮,它代表了农民和小生产者的利益,体现了他们对农奴制残余和资本主义的反抗,所  相似文献   

9.
运用资本主义制度创造的一切肯定成果 ,这是马克思提出的落后国度跨越“卡夫丁峡谷”的根本条件。毛泽东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的设想 ,但在如何对待资本主义的问题上却背离了马克思的思想。邓小平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如何运用资本主义一切肯定成果的重大问题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就是在中国继续跨越“卡夫丁峡谷”的具体途径和实现形式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国外不少论著着力阐述“非资本主义发展道路”,说它是“许多经济和社会落后的前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国家的革命发展过程”;“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过这种道路的可能性。列宁发展了依靠胜利了的无产阶级国家支持的从前殖民地和半殖民地非资本主义道路的思想”。我国有的专著也写道:“列宁捍卫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非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理论”,并以“新结论和新原理来丰富这个理论”。有的还说“在这一理论指导下”,中国人民“越过了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过渡到了社会主义社会”。我认为,这些论  相似文献   

11.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社会主义应当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尖锐化的结果。也就是说,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应当在资本主义发达的国家发生。然而,正如历史所显示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发生在当时只有一定程度的资本主义的俄国,“极端落后的小资产阶级的”俄国。而且,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也没有成为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社会主义革命的先导,而是成了较俄国更为落后的国家的社会主义革命的先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针对俄国社会的特殊情况提出了俄国有可能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名设想,挖掘这一理论深刻的科学内涵,对于我国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东方落后国家未来的社会主义实践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资本主义作为社会发展的具体模式可以超越、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阶段不能超越、资本主义一切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肯定成果”不能超越、多国共同胜利论仍是社会主义建设(运动)应遵循的理论前提。  相似文献   

13.
俄国在1861年废除农奴制以后,资本主义有了较快的发展。无产阶级反对资本主义的斗争随之兴起。70年代以后,工人罢工的次数、规模更是不断增长和扩大,农民骚动也遍及俄国各地。但是,这时的工农革命运动还未能达到推翻专制统治的程度。当时流行在革命者中的民粹主义,曾经对俄国革命的发展起过重要的作用。但他们不了解当时  相似文献   

14.
跨越“设想”是马克思、恩格斯的共同思想,其实质是以俄国为参照,探讨落后国家如何避免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直接走向社会主义的过程。跨越“设想”根据唯物辩证法是完全可能的,根据“世界历史”理论是有条件可能的,但根据当时世界及俄国的现实则是不可能的。对这一“设想”应以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的态度来总结。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生前根本没有正式使用过“卡夫丁峡谷”一词,这个词也不能正确表达他的思想。不经过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意思是避免资本主义的一切灾难性的波折。俄国农村公社在种种前提条件下,可以“大大缩短自己向社会主义发展的过程”,但并不是跨越资本主义直接进人社会主义。实际上根本不存在一个所谓的“跨越理论”或者关于东方社会的理论,也无法为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革命是跨越资本主义提供理论依据,与此相反,现实社会主义的实践否定了“跨越论”,而与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缩短阶段的观点形成了有力的互证。邓小平制定的改革开放政策,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晚年关于“互相补充”的思想,找到了首先胜利的落后国家的无产阶级,在没有得到胜利的西方无产阶级帮助下,获取资本主义创造的文明成果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经济危机的根源,但不是任何阶段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都必然导致经济危机,马克思本意中的“卡夫丁峡谷”不是指资本主义制度,只能是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某些阶段和导致的经济危机及其所带来的灾难。无论是马克思给查苏利奇的复信,还是有关“卡夫丁峡谷”问题的相关文献,马克思均没有提出“跨越”的思想,只是对该问题作了深入的有益的思考和酝酿。“跨越”是指俄国在落后的农村公社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直接进入社会主义。“不经过”是指俄国农村公社可以绕过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通过其他的社会发展道路而过渡到社会主义,二者是根本不同的。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学说产生于一般资本主义社会。它揭示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然而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究竟怎样进行革命,却是马克思主义学说创立以后,现代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中的新课题。早在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以后不久,列宁就对东方民族的共产党人说过:“你们面临着一个全世界共产主义者所没有遇到过的任务,就是必须根据欧洲各国所没有的特殊情况来运用一般的共产主义理论和共产主义措施,必须看到农民是主要的群众,要反对的不是资本而是中世纪残余,要根据这种情况来运用一般的共产主义理论和共产主义措施。”  相似文献   

18.
论中共七大前后党关于发展资本主义的思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认为:抗日战争时期,特别是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前后,中共提出了在“不操纵国民生计”的条件下,要“广大的”、“广泛地”发展资本主义的思想,并被写进七大政治报告和有关文件中,成为党在一个方面的指导思想和政策依据;中国经济的落后,需要发展资本主义,是党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现实依据,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规律和中国革命性质的理解,是党在认识和论述发展资本主义问题时的重要理论依据,当时的国内政治形势和我党所处的地位,对党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思想也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一长期以来,中国大陆学术界对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流行着一种不确切的评价,认为民生主义是一种“主观社会主义”、“空想社会主义”,“主观上”或“名义上要社会主义,实际上是发展资本主义”。有的研究者根据列宁《中国的民主主义和民粹主义》与《两种乌托邦》的有关论述,认为孙中山的民生主义,“从学理上说是错误和反动的。它模糊和腐蚀群众的社会主义意识”,它“是一种乌托邦”,是“反动分子的理论”,是“极其反动”的。这是因为,它“认为在中国可以‘防止’资本主义,认为中国既然落后就比较容易实行‘社会革命’等等”。现在看来,这些评论显然是不切合孙中山的思想实际的。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不同意张明军《马克思没有提出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思想》一文的主要观点和结论。根据马克思的本意,“卡夫丁峡谷”既指资本主义制度,也指它必然带来的经济危机和灾难,不能将其割裂开来理解。综观马克思给查苏利奇的复信及其他相关文献.马克思非常明确地提出了俄国农村公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思想。资本主义的发展并非一切国家和民族的必经之路,生产力相对落后的国家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是可以跨越卡夫丁峡谷的,在此同题上不能重犯考茨基等人“经济决定论”的错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