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秦立海 《历史教学》2003,9(5):32-36
1946年政治协商会议对战后中国政治蓝图的设计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实现由训政过渡到宪政所作的分五步走的程序设计;二是对宪政时期所要实行的议会制、内阁制和省自治制的制度设计.二者虽然在性质上既非中共的新民主主义,亦非国民党所谓的"三民主义",而是中间势力所一直向往和追求的改良的资本主义,但其在当时却满足了广大人民要求和平民主的普遍愿望,并成为了检验国共两党有无和平民主诚意的试金石.  相似文献   

2.
历史是“他者”的故事,也可以是“我自己”的故事,即我对历史的认识。沈为慧老师关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教学设计体现了他对历史的认识:从和平的视角、以追求和平、民主为立意选用“史料”、设计教学。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的法制思想不是纯理论性研究成果,而是建国以来法制建设的经验,尤其是总结文革时期惨痛教训的产物;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流的新的历史条件下,根据中国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提出来的。邓小平关于法制思想的论述十分丰富和精深,而最能体现其法制思想特色的,笔者认为有三:一是民主法制思想;二是经济法制思想;三是“一国两法”思想。一、民主法制思想民主和法制的关系问题,是马列主义法制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民主问题有许多论述,也曾谈到民主离不开法制保障。但综观其关于民主和法制的论述,…  相似文献   

4.
《重庆陶研文史》2006,(3):17-17
在内战危机万分严重,民主和平事业万分艰苦的今天,李公朴,闻一多两氏遭暗杀之后不久,陶行知氏又因忧伤劳瘁,突然患脑溢血症而逝世。噩耗传来,凡是爱好民主和平的人,都感到深切的悲痛。陶氏的逝世,对於当前我国的民主和平运动和未来新中国的教育建设当然是一个重大的损失。死不可复生,徒然悲痛,於事无补,而学习陶氏的精神,发扬光大陶氏的思想学说,以继续其未完成的事业,后死的责任实在不轻。  相似文献   

5.
21世纪是一个科学技术、民主与和平得到进一步发展的世纪,它对人的道德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现在和未来社会的发展,要求道德教育在提高实效性的同时提高民主性,以促进社会的发展。本文的论述也将围绕如何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和民主性展开。  相似文献   

6.
1946年4月,陶行知先生由重庆回到上海之后,更加积极、更为广泛地投入了争取民主和平的人民运动。他四处奔走,到处演讲,为反内战、争和平、反独裁、争民主而大声疾呼。作为民盟中央常委,陶先生为民盟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组织联络、宣传教育方面的工作,开展了广泛的社会活动,得到了广大上海市民尤其是公教人员、化人士和青年学生的拥护和赞誉。国民党特务对他的跟踪监视也更加严密。  相似文献   

7.
1997年的汉堡第五届国际成人教育大会,给世界成人教育运动的发展指明了未来远景和行动路线,也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成人教育的广泛发展。至此,基于民主与和平的成人教育和为了民主与和平的成人教育,已成为中国成人教育实践的基本精神,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都采取了切实可行的方法和措施,并且取得了积极的进展。  相似文献   

8.
冷战结束后,“民主和平论”作为一种新理想主义学派在以美国为主的西方国家颇为流行。从文化层面剖析,“民主和平论”是东西方文化冲突的表现,是美国输出民主的文化战略,是美国实现全球霸权的软权力。  相似文献   

9.
冷战结束后,"民主和平论"作为一种新理想主义学派在以美国为主的西方国家颇为流行.从文化层面剖析,"民主和平论"是东西方文化冲突的表现,是美国输出民主的文化战略,是美国实现全球霸权的软权力.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从一九四五年八月日本侵略者投降到一九四六年七月全面内战爆发的一段时间里,中国共产党曾提出过“和平、民主、团结”的建国方针,并曾试图通过和平的手段,来废止国民党一党独裁的专制制度,建立民主联合政府,实现和平民主新阶段的局面。但是,在事隔二十多年后的文化大革命中, “和平民主新阶段”这个由当时党中央提出来的革命口号,却被林彪、“四人帮”重新翻了出来,别有用心地颠倒为刘少奇的  相似文献   

11.
政治民主与政治稳定是政治发展中的两个重要目标。政治学家们围绕着二者的关系进行着长期的理论探讨。其观点大致可划分为并存理论、冲突理论和调和理论。在对此冷静审视的基础上 ,发展中国家要立足于国情 ,在稳定中求发展  相似文献   

12.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Political Teacher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3.
政治制度与社会变迁是政治发展的前提,但变迁社会的非常态政治秩序往往引发对非常规政治手段之正当性和风险性的争论。基于马基雅维利对常态政治与非常态政治的划分,归纳了常态政治下受到现代政治价值规约的政治目的与手段之关系。常态政治并非一成不变,在现代政治理论与实践中存在四种典型性非常态政治,即建国之前、制度变迁、宪政变迁与宪政困境、外部威胁。非常态政治是一种不稳定的秩序,在实现其向常态政治的演变过程中往往会以政治目的为名打破常态政治下通过法治秩序对政治手段的约束。本文还梳理并评价了相关学者与学术流派对四种典型性非常态政治下政治手段与政治目的之关系、政治手段运用的正当性和风险性的阐述。非常态政治下的制度创新与持续试错促进了政治发展,规避其中的政治社会变迁风险要遵循审慎原则,在制度层面上以程序正义替代实质正义,以法治民主取代多数滥权。  相似文献   

14.
政治文化与公民政治参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政治文化的传统、现状与发展对公民的政治参与实践有很大的影响。我们要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促进我国公民政治参与实践的发展与成熟,就必须充分认识和有效消解传统政治文化的负面影响,并继承传统政治文化的有益内核,培育与发展现代参与型政治文化。  相似文献   

15.
政治社会化与政治稳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实现并保持政治稳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带来战略性和全局性的问题。政治社会化对于保持社会政治稳定有着重要作用:只有通过政治社会化,才能使我国公民形成社会主义的政治信念,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使社会个体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相一致;只有提高政治社会化的水平,才能以邓小平理论为核心内容的主流政治化深入人心,有效抵制非主流政治化对政治稳定的消极影响;通过政治社会化,不断增强公民的民主意识和法制观念,使公民掌握参与政治的实实在在的知识技能,从而有效促进权力运行和公民政治参与的规范化,有序化。  相似文献   

16.
“政治文化”与“政治社会化”同为现代政治学或政治社会学学科的重要范畴和核心概念。本文揭示了“政治文化”与“政治社会化”概念的基本内涵,并讨论了二者的相互关系。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的存在方式,政治文化是政治社会化的核心内容,政治文化的功能通过政治社会化的过程来实现。  相似文献   

17.
二战结束后,印度建立了议会民主的政治体制。独立60年来,印度在政治上保持了基本的稳定,已经逐渐形成了比较稳固的政治体制。但是现代政治体制与传统社会结构的矛盾也使其政治发展波折不断,而印度的现代政治体制则发挥了政治稳定的功能,保持了其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制度的稳固性,这在动辄发生军事政变甚至流血冲突的发展中国家中是不多见的。总体而言,印度民主政治的发展和运作是比较成功的。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不仅需要具备很强的道德、文化和身心素质,而且需要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政治素质不仅直接决定和影响学生当前乃至一生的发展轨迹,而且也直接影响科学文化素质的形成和发挥。改进和加强大学生的政治观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政治参与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政治和谐是政治文明建设所要达到的理想目标。在一般情况下,扩大公民政治参与有助于政治和谐,但是二者的关系是复杂的。必须正确地处理二者的关系,才能形成和谐的政治局面,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政治基础。  相似文献   

20.
政治现代化是从传统社会的制度结构和行为方式向现代社会制度结构、价值系统和生活方式转型中实现的。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要求转变激进的政治思维,在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上保持民主与民本的必要张力;在中外政治思想贯通中实现目标平等向过程平等的转变;在日常生活批判中实现制度建设与政治文化的吻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