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有一段记录司马迁心路历程的精彩文字:于是论次其文。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祸,幽于缧绁。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身毁不用矣。"退而深惟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演  相似文献   

2.
刑赏论     
曾巩 《中文自修》2011,(1):13-15
《书》记皋陶之说曰:"罪疑惟轻,功疑惟重。"释者曰:刑疑付轻,赏疑从重,忠厚之至也!夫有大罪者,其刑薄则不必当罪;有细功者,其赏厚则不必当功。然所以为忠厚之至者,何以论之?  相似文献   

3.
柳宗元《捕蛇者说》中的“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句出自《礼记·檀弓下》,原文如下: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相似文献   

4.
“太史公曰”不等于史评论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王若虚《史记辨惑》说:“《汲郑·赞》无他褒贬,独叹其有势则宾客十倍,无势则否。至并载翟公署门事,此何足道而著之史评哉?”王氏直接以“赞”代替原来的“太史公曰”,目之为“史评”,据此批评司马迁没有以传统的说教结束《汲郑列传》,而感叹世态炎凉,并载翟公轶事。王氏不当的非议,基于他对“太史公曰”作用的曲解,错误的根源诚属不明“太史公曰”并不等于史评(或者后人所称的“论赞”)。“太史公曰”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一种体例,这一点是确定无疑的。今观《史记》130篇,明标“太史公曰”的有125篇(其中包括《孝武本纪》),只有《六国年表》、《秦楚之际月表》、《惠景间侯者年表》、《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陈涉世家》等5篇没有“太史公曰”。  相似文献   

5.
“太史公曰”是《史记》文章之独创结构,是史家发言之特殊形式,是司马迁“一家之言”的重要内容,也是其著书见意之重要手段.向为治文史者所重.对“太史公日”之创构、称谓、特色、作用与影响的分析研究,关系到对《史记》文章之理解,关系着对司马迁“一家之言”的认识,也牵涉到如何看待“太史公曰”这种特殊发言形式对后世史传、文籍的影响.而以往对其分析研究、犹嫌不足.近年来,差不多所有《史记》研究者,均以为“太史公曰”由《左传》“君子曰”发展而来,甚至有区分“大史公曰”为“篇前论“、“篇中论”、“篇后论”者,总不离一个“论”字:正是在其创构、称谓、特色、作用与影响等方面,思之未慎,论之未详,故本文陈述浅见,祈识者指正.  相似文献   

6.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①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②,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③,奋其私智④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⑤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悟,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史记·项羽本纪》 注:①周生:汉代儒者。②背关怀楚:指项羽放弃关中,怀念家乡东归。…  相似文献   

7.
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封禅泰山,太史令司马谈以顾问身份随行,中途因病洛阳,不能参与“大典”,遗憾至极,竟然抱恨而卒。临终时对其子司马迁哀叹道:“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余不得从行,是命也夫,命也夫!”(《史记·太史公自序》,以下所引《史记》,只写篇名)。“封禅”系何等礼制,如此牵动人怀?秦皇、汉武汲汲于其事,真正意图究竟是什么?对此,本文试进一解,请读者指正。  相似文献   

8.
《孟子·梁惠王上》:“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此句中的“觳觫”(下面用“~~”表示),自东汉以来,约有三种说法。其一认为是恐惧的样子;赵岐《孟引文下注云:“~~”,牛当到死地处恐貌。”孙奭疏云:“王对牵牛者曰:‘舍去之!我不忍其牛之恐慄,若无罪之人而就于所死之地者也’。”另外,早于赵岐的王充对“~~”大概也有这样的理解,《论衡·恢国》:“齐宣王怜衅钟之牛,睹其色之~~也”;又云:“君子恶不恶其身,纣尸赴于火中,所见悽怆,非徒色  相似文献   

9.
《聊斋》与前代的笔记小说相比,有一个很明显的不同,常常在故事结尾后作者破门而出,以“异史氏曰”作点评,长篇短篇,都不例外。这个以“异史氏曰”作评论的格局是模仿《史记》“太史公曰”,这一方面说明他的“志异”也是记史,是以异志记史。另一方面说明他不同于太史公的是太史公是官方史家,而他是民间史家,但官也好,民也好,都是“史”,而不是“姑妄言之姑听之”的无聊乱道  相似文献   

10.
《史记》效《春秋》而作,这是司马谈定下的义例。《太史公自序》云:“太史公曰: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  相似文献   

11.
客有见此题目者,大惊曰:“夫怪力乱神,子所不语,盖小说之不登大雅之堂尚矣,今子为此说,不将为侮圣人之言乎?”应之曰:余之以小说解经者,仅举《易经》之《明夷》,《周官》之“稍食”、《礼记》之《杂记》为言。而所言者,皆旷古以来,解经之士之所不能言或不敢言者。今余为之擘肌见理,使之涣然冰释,岂非汉人之所谓礼失而求野者乎?寻《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小说家与儒家同为九流十家之一,而所著录,则“儒五十三家,八百三十六篇;小说十五家,千三百八十篇”,是则小说家者流,且侈然以六艺之附庸,而蔚为大国矣。况所谓圣人者,六朝人演为《冲波传》,宋元人般为杂剧,是亦小说戏  相似文献   

12.
上(孝文帝)曰:“法者,治之正也,所以禁暴而率善人也。夸犯法已论,而使毋罪之父母妻子同产坐之,及为收帑,朕甚不取。其议之。”有司皆曰:“民不能自治,故为法以禁之。相坐坐收,所以累其心,使重犯法,所从来远矣。如故便。”上曰:“朕闻法正则民悫,罪当则民从。且夫牧民而导之善者,吏也。其既不能导,又以不正之法罪之,是反害  相似文献   

13.
①阅读古文,按要求答题:昔者弥子瑕有宠于卫君。卫国之法,窃驾君车者罪刖。弥子瑕母病,人闻,有夜告弥子,弥子矫驾君车以出。君闻而贤之,曰:“孝哉!为母之故,忘其犯刖罪。”异日,与君游于果园,食桃而甘,不尽,以其半啗君。君曰:“爱我哉!忘其口味,以啗寡人。”及弥子色衰爱驰,得罪于君,君曰:“是固尝矫驾吾车,又尝啗我以余桃。”故弥子之行,未变于初也,而以前之所以见贤而后获罪者,爱憎之变也。(韩非《说难》)  相似文献   

14.
儒门六经之一的《春秋经》,是孔夫子在礼崩乐坏、世衰道微之时代为“拨乱世,反诸正”而修订的一部至为“深切著明”的经典.《春秋左传序》曰:“《春秋》者,鲁史记之名也.”此言其为“鲁史”.《孟子·滕文公》引夫子语云:“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为《春秋》乎!”如此看“鲁史”亦是“孔传”.《公羊》曰:“麟者,仁兽也,有王者则至,无王者则不至.”《谷梁传序》云:“先王之道既弘,麟感化而来应.”由此观,《春秋》乃是一部传中华之心的“麟经”.  相似文献   

15.
《魏公子列传》是传记文学的名篇 ,称得上是司马迁的得意之作。他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 :“能以富贵下贫贱 ,贤能诎于不肖 ,唯信陵君为能行之 ,作《魏公子列传》。”明代芳坤也说 :“信陵君是太史公胸中得意人 ,故本传示太史公得意文。”所以 ,太史公对信陵君礼贤下士美德的描写可谓苦心经营 ,既有正面描写 ,更多的是侧面烘托。然而 ,课本中对“会日赢之为公子亦足矣 !”一句的注释似乎有悖太史公初哀 !这句的课本注释是 :“今天我侯赢为么子尽力也够了。”人教社出版的《教学参考书》对这问的翻译是 :“今天侯赢 (我 )为么子 (打算 )…  相似文献   

16.
靖郭君将城薛 ,客多以谏。靖郭君谓谒者②:“无为客通③ !”齐人有请者 ,曰 :“臣请三言而已矣④ 。益一言 ⑤,臣请烹⑥ !”靖郭君因见之。客趋而进 ⑦,曰 :“海大鱼。”因反走。君曰 :“客有于此⑧ 。”客曰 :“鄙臣不敢以死为戏。”君曰 :“亡⑨ ,更言之 !”对曰 :“君不闻海大鱼乎 ?网不能止 ,钩不能牵 ,荡而失水⑩ ,则蝼蚁得意焉。今夫齐 ,亦君之水也 ;君长有齐阴 ,奚以薛为 ?失齐 ,虽隆薛之城到于天 ,犹之无益也。”君曰 :“善。”乃辍城薛。注 :①本篇选自《战国策·齐策一》。据记载 ,周显王四十八年(前 32 1 ) ,齐王封田婴于薛 ,…  相似文献   

17.
捕鼠之猫     
赵人患鼠,乞猫於山中,中山人予之。猫善扑鼠及鸡。月馀,鼠尽而其鸡亦尽。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诸?”其父曰: “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无鸡。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坏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不病於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而去夫猫也!”——《郁离子》译文:  相似文献   

18.
一 《文选》卷四十八《班固典引》: 永平十七年,……诏因曰,司马迁著书,成一家言,扬名后世。至以身陷刑之故,反微文刺讥,贬损当世,非谊(义)士也。 《后汉书·蔡邕传》: (王)允曰:昔武帝不杀司马迁,使作谤书,流于后世。 《汉记》卷十四: 上以迁欲沮贰师,为(李)陵游说。上怒,乃族陵家,而下迁腐刑。司马子长既遭李陵之祸,喟然而叹,幽而发愤,遂著《史记》。 (三国志·魏志·王肃传》: 帝又问,司马迁以受刑之故,内怀隐切,著《史记》,非贬孝武,令人切齿。 《史通·探赜篇》: 迁之纰缪,其流甚多,……遭彼腐刑,怨刺孝武。 以上诸说,词异而意近,概言之,诸著者因太史公由李陵事而下蚕室,遂误以为太史公以受刑之故,内怀隐切,著《史记》,旨在非贬孝武。当然,前贤依据《史记·太史公自序》篇对以上说法加以辨证,说明太史公是承其父淡临终之命而著《史记》的,亦即太史公著《史记》在前,而因李陵受刑,实乃远在其操笔撰史多年之后。至于《史记》是否“贬损当世”、“怨刺孝武”则皆以“良史实录”、“君举必书”、“所以慎言行而昭法式”的纯史观点加以诠释,而不再作深入的研读。于是师师相传,至于今日。  相似文献   

19.
郭锡良等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注释司马迁《报任安书》说:“太史公牛马走:等于说太史公的仆人。太史公:指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我们认为这个注释是牵强的。因为它关涉到对司马迁写此文时情感的理解,故不揣鄙陋,辨之如下。考《报任安书》始见于班固的《汉书·司马迁传》,但到萧统《昭明文选》选录此文时才补上“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的冒头。又,历来对“太史公”的所指理解不同,归纳起来,大致有两说:一是认为指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李善《文选注》说:“太史公,迁父谈也。走犹仆也。言己为太史公掌牛马之仆,自谦之词也。”这个说法  相似文献   

20.
初,武威太守倚恃权贵,恣行贪暴,凉州从事武都苏正和案致其罪。刺史梁鹄惧,欲杀正和以免其负,访于汉阳长史敦煌盖勋。勋素与正和有仇,或劝勋因此报之。勋曰:“谋事杀良,非忠也;乘人之危,非仁也。”乃谏鹄曰:“夫绁食①鹰隼,欲其鸷也。鸷而亨之,将何用哉!”鹄乃止。正和诣勋求谢,勋不见,曰:“吾为梁使君谋,不为苏正和也。”怨之如初。后刺史左昌盗军谷数万,勋谏之。昌怒,使勋与从事辛曾、孔常别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